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武汉科技大学 > 招生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 简称:武科大
  • 地区: 湖北
  • 类型:综合类、公办
  • 学制:2~3年
  • 学费:¥1.50~7.50万
  • 班型:周末班、网络班
  • 地址:湖北省武汉青山区和平大道947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是由原材料学院和冶金学院于1999年合并组建而成,始于1953年中南钢铁工业学校炼铁、炼钢和轧钢专业、1961年耐火材料专业、1974年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等。经过60多年的建设,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设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和材料化学6个本科专业,其中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冶金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冶金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涵盖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及冶金热能工程(自主设置)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工程和冶金工程为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冶金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分别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院现有教职工208人,其中教授62人(二、三级教授3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楚天学者计划”教授1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津贴专家8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宝钢优秀教师奖5人,省级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3人。学院在校学生2696人,其中本科生2162人,硕士生445人,博士生89人。学院积极探索本科生培养新模式,实施了“冶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班”、“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实行全新的培养计划和导师制。学院建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湖北省材料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平台,拥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跨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程6门。近年来,学生参加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获奖每年达30余人次。学院建有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钢铁冶金新工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冶金二次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冶金材料研发推广中心、湖北省耐火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武汉市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材料表面与界面科研基地、高精度轧制技术与新材料加工科研基地、标样研究所等科研与测试机构。近五年来,学院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9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2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SCI论文5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0余项。申请国际专利3项,制定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7项。学院积极创新校企、校地合作模式,与宝武集团、中铁建、中广核、中铝、东风汽车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设立了“濮耐奖学金”、“利尔奖学金”、“科力生奖学金”和“中信铌钢奖学金”等奖学金。学院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瑞典、奥地利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近三年学院组织在校学生赴欧洲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人数达50余人,形成了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60多年来,学院培养了万余名毕业生,一批杰出校友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以及各级党政领导和各类企业掌门人。学院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浮”校训,努力使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为我国在材料与冶金领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城市建设学院源于1954年成立的武昌建筑工业学校,至今已有66年的专业办学历史。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0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45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47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3人;湖北省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3人;赴国外访问学者22人。学院拥有岩土与地下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等4个二级学科;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设有城乡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为校级品牌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分别通过全国高等学校专业评估认证。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及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同时入选“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湖北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智能节能玻璃幕墙研发中心;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城乡建设与环境发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设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实验室面积4910余平方米,实验设备2480台(套),实验设备总值3980余万元。学院设有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结构工程与防灾减灾研究所、市政工程与水环境研究所、暖通空调与新能源研究所、道路桥梁与轨道交通研究所、建筑与城乡规划研究所。初步形成了9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地基基础、地下结构工程的设计理论研究及技术开发;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与钢管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应用;道路与桥梁工程设计理论及工程应用;土木工程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及开发;水处理理论研究及技术开发;暖通空调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筑节能研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近5年来,共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8项。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1部,获批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学院将继续发扬“务实、求效、团结、创新”的精神,实施“平台创建和团队建设”战略,践行“尊重学生,尊敬学者,尊崇学术”的办学理念,千方百计提高教育质量,千方百计提升科研水平,千方百计加强建设师资队伍,千方百计加强基础管理,推动学院综合实力提升,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型、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武汉科技大学恒大管理学院源自于1982年创办的武汉钢铁学院管理工程系(2017年6月由恒大集团冠名“恒大管理学院”),经过三十六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包括博士、硕士、学士的完整教育教学体系。学院设有工业工程、安全科学与管理2个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管理硕士(MEM)、会计硕士(MPAcc)、项目管理和物流工程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业管理等10个本科专业,开设有国际工商管理试点班、香涛计划文管班、荆楚卓越经管人才协同育人试点班。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湖北产业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为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服务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为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平台,工商管理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青山创业中心实习实训基地为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158人,专任教师134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67人,博士生导师6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在校本科生2823人,硕士研究生660人,博士研究生10人。近5年来,获批科研课题5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68项,到帐经费20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700余篇,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出版专著20余部、教材28部。2部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着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人才。学院学生平均每年在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中获得奖项100余项,其中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先后获得全国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8项,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1项、铜奖1项,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银奖3项、铜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1名学生获宝钢教育基金会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1名学生获“湖北省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学院学生创业氛围浓厚,获湖北省“创业典型”称号1项、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十强1人、百强1人。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在教学管理模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并与美国华盛本大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河瀑分校、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华盛本大学合作培养双学位项目14人,连续举办8届中美大学生国际联合实习项目,与美国华盛本大学、比利时PXL应用技术大学连续举办3届中美比大学生国际联合实习项目。学院还与恒大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宝武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培养了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开展产学研合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30万

    ]
  • 武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下设化学工程系、化工工艺系、生物工程系、化学系、绿色与智能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煤化工过程污染控制及节能技术研究所、化工自动化与计算机仿真研究所,现有煤转化与新型炭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基础化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涵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化工、工业催化五个二级学科点)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拥有2个工程硕士点(化学工程、生物工程领域)和3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目前在读本科生1200余人,在读硕士生和博士生15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04余名,其中专任教师92名,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7人,教授31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63人,有25人曾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国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学院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煤炭转化、新型炭材料、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工环保、生物医药、生物技术等,在煤化工与新型炭材料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院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部委的科研项目,以及工业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年均科研总经费近1000万元,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近几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10余部。展望未来,武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将继续发扬“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精神,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在教学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科研方面基础、应用与开发并重,把化学与化工学院建成国内知名的研究型学院,成为我国化工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机械自动化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是我校最早开办本科教育的学院之一。1952年我国著名冶金机械专家朱海教授在原华中工学院创办了冶金机械专业,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0年原华中工学院冶金机械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整体划归到武汉钢铁学院,此为学院办学起点。学院于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1998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3年5月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16所本科高校试点改革学院之一。学院拥有机械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在机械类(含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工业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招收本科生,设有机械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机械电子工程(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试点班、机械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试点班、工业工程(精益班)等特色班级。目前在校就读的本科生2200余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60余人。学院拥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工业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和工业工程与管理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机械工程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作为牵头学科获批“绿色钢铁智能装备与系统”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在2017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档,入选“2019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并进入国内机械工程学科排名前20%,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院现有教职工15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2人,教授43人,副教授45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9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各类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24人。学院拥有“机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冶金装备及其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机械传动与制造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智能制造装备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绿色制造工程研究院”、“精密制造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平台;拥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机械原理”和“液压传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液压元件与系统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学院建有宝武(集团)公司国家实践教育中心、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国家实践教育中心、武汉船用机械责任有限公司湖北省实习实训示范中心、韶关液压件厂有限公司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等多层次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荣获国家教学成果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学院面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产业政策和国家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以及湖北省钢铁、汽车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与宝武集团、东风汽车和中冶南方等30多家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展协同创新和校企合作研究,有效促进了钢铁工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尤其是在先进冶金装备设计理论与方法、高速重载液压伺服元件与控制、绿色制造系统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性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14项。近5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重大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项目160余项,发表论文1300余篇,其中SCI索引300余篇,出版教材和著作30余部。学院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普林斯顿大学、休斯敦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与国际学院合作开展“2.5+2”中澳机械工程本科项目,每年选派教师、优秀研究生、本科生通过出国学习、短期访学、海外游学计划等方式出国深造,同时鼓励境外学生来校学习,建立了校际、院际学生交流培养协议,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学院强化素质教育,以“创新工场”为依托,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三年,学院获机构学和机器科学学生国际奥林匹克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互联网+”创业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国际国内各级别大赛获得奖励300余项,创立创业公司10家,申请专利200余项。学院积极创新校企、校地合作模式,设立了“冶机77”奖学金、创科奖学金、筑梦奖学金、武汉上饶商会助学金等奖助学金。六十多年来,学院为国家输送了近万名毕业生,其中,2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校友成为教授、专家、大型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学院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发扬“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的学院文化精神,努力使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湖北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院(省级智库)挂靠单位,是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和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单位,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项目承担单位,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县级行政管理研究会和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湖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单位,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湖北省纪检监察学会等常务理事单位。下设马克思主义原理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思想政治教育系、中国近现代史系、研究生思政部、形势政策教研部、艺术教研部和MPA教育办公室,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意识形态安全研究中心、艺术治疗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国学研究中心、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文学所等挂靠我院。学科优势较为明显。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4个二级学科招生),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中国哲学等二级学科硕士点)、MP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点,与文法学院共建公共安全工程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楚天学者岗设岗学科。学院拥有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近几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政策课教学比赛二等奖、省级科研和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大学生微电影竞赛一等奖等奖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基金等科研课题100余项。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4人、教授18人、副教授47人,入选中共湖北省委宣讲团1人、中共湖北省委决策支持顾问2人、湖北省宣传思想文化“七个一百”哲学社会科学百人计划1人、湖北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培育计划12人、湖北省委讲师团特聘教授4人、武汉市委宣讲团2人。人才培养成绩突出。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硕士、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是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在学校人才培养中肩负特殊使命。学院相关学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已向社会输送马克思主义理论、科技哲学、公共管理学等高级专门人才近1000名。现在学研究生150余人,省级“青马工程”学员10人、校级“青马工程”英才领航班学员100人。学院与美、英、澳大利亚、俄罗斯、比利时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学术联系,每年多名师生外出进修或学术交流。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90万

    ]
  • 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创建于2008年,由原城市建设学院所属的交通运输系和机械自动化学院所属的车辆工程系正式合并组建而成。学院办学历史最早源于1965年开办的建筑机械专业。经过几十年的传承与发展,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办学风格,汇聚了一批国内外车辆工程领域及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优秀人才。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和浓郁的学术氛围,也使其被称为武汉科技大学最具发展潜力的学院之一。学院下设3个系,即汽车工程系、交通工程系、运输与物流工程系;3个实验中心,即汽车工程实验中心、交通工程实验中心、运输与物流工程实验中心;3个研究机构,即交通研究所、车辆工程研究所、物流工程研究所。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21(副教授19人,高工2)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含在读)30人,博士、硕士学历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90%。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富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师资队伍。学院已成为综合实力较强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现有车辆工程博士点;车辆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物流技术与装备及交通信息与安全工程硕士授权点。设有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其中车辆工程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目前在校就读的本科生近1500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人。此外学院还建有“湖北省先进汽车零部件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及“湖北省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近五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40余项,横向项目60多项,年均科研经费达421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多部,获省级及校级各类成果奖10余项,获各类国家专利30余项。学院在车辆节能及污染控制、汽车新能源、交通系统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信息系统、运输与物流系统规划、绿色生产物流等领域形成了多个特色和优势方向。学院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吃苦耐劳、富于创新精神的汽车、交通、物流等方面专业人才。近年来,学院学生先后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FSAE汽车大赛、物流设计大赛、交通科技大赛、本田节能大赛等专业大赛,获得全国及省级各类竞赛奖20多项,其中交通科技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物流设计大赛获得全国二等奖3次。学院以专业基础扎实、思想和业务素质好、具有创新能力而受到用人单位广泛欢迎,近5年就业率一直高达98%,名列学校前茅。学院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开展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先后与美国阿克伦大学、日本国立千叶大学、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东风汽车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汉公交集团公司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院牢固树立“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国家、地方和行业发展及战略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综合学科优势,不断开辟新的前沿学科方向,实现跨越式发展。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创建国内知名、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学院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是由生物医学研究院经过五年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于2017年正式成立的年轻学院。学院秉承“以人为本、崇尚学术、国际视野、追求卓越”的建设理念,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设置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与医药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生物医药工程二级博士学位点。现设有生物学系和生物医学工程系,干细胞研究中心、肿瘤细胞治疗研究中心、省部共建细胞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拥有总价值达5000余万元的科研实验设备和总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的研究实验基地,主要从事基因转录与调控、肿瘤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重大疾病基因分子诊断、生物制药与临床药效研究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其中血液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院现有教职工4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6人、副教授6人,教师中100%具有博士学位;国家“长江学者”1人;湖北省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2人,校级国外特聘教授2名;1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10余人在国内外各相关专业省市学会、协会担任重要学术职务。学院坚持教育创新,着重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三年来,有近100人次学生参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荣获国家级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30余项,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先后同美国杜克大学、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世界和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不断提升生物学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学院张同存和顾潮江教授获得全球首个“应用CAR-T免疫细胞治疗艾滋病”的发明专利,开发了针对艾滋病病毒(HIV)的CAR-T产品,并已在2例临床试验中获得成功。姚凯教授发明的“新方法使先天失明小鼠复明”技术入选201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这是我校教师研究成果首次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Nature》正刊上。学院秉承武汉科技大学“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走内涵发展、协调发展的办学和科研道路,为学院始终走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外国语学院设有英语系、德语系、翻译系、大学英语一部、大学英语二部、研究生公共外语部、MTI教育中心等七个教学单位,以及英语语言学习中心和外语电化教学中心两个教学服务单位。学院建有翻译研究所、外语教育研究所、外国语言研究所、外国文化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等五个研究机构。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800余人。学院教学设施齐备、办学条件完善,建有同声传译实验室、笔译实验室、翻译实习实训室、商务英语实训室等专业实验室和10余间多媒体语音室。学院的英语语言学习中心获评“湖北省英语语言学习示范中心”,该中心拥有机位约500座,建有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网络视听实验室、学生自主学习室,可以满足全校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需要。学院现拥有英语、德语、翻译三个本科专业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外国语言文学”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9人,博士(含在读)22人、硕士102人。“外国语言文学”是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学科,聘有“楚天学者”讲座教授2位,现有校聘特聘教授1位,外籍教师2位。学院除承担本院本科、硕士的培养任务外,还承担着全校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各层次学生的公共外语教学任务,以及出国留学、教师培训、等级考试等外语培训任务。学院课程体系多元化,除英语、德语外,还开设了法语、日语和俄语等小语种课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成绩显著,被教育部评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学院秉承“中外贯通、德业兼修”的院训,贯彻“教学立院、科研强院”的方针,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近五年来,学院科研工作稳步发展,先后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译著60余部,承担国家、省、部、校级课题120多项。学院教学改革成绩显著,1名教师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1位教师获湖北省“十大优秀中青年翻译家”,1位教师获得“湖北五一劳动奖章”;先后有74名教师获学校教学优秀奖;获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5项;8人次在国家级、省级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中获全国一等奖、全省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10名教师在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2名教师获“武汉科技大学教学名师”称号,7名教师获“武汉科技大学教学模范”称号,9名教师获“武汉科技大学教学新秀”称号。学院重视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近五年来,先后有20余名教师前往剑桥大学、加州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访学。学院学风建设成绩斐然,连续十一年被评为校“优良学风学院”,在“外研社杯”各类英语竞赛、全国口译大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湖北省外语翻译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探索中改革,在实践中创新。“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管理为保障,进一步凝炼方向、优化结构、规范管理,力争实现学院快速发展,为把学校建设为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作出更大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文法与经济学院涵盖管理学、法学、经济学三个学科门类,开设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社会工作、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六个本科专业,拥有公共安全工程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行政管理、社会保障、马克思主义法学、经济统计学等四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MPA)、社会工作(MSW)和国际商务(MIB)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在册本科生1400余人,研究生400余人。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75人,其中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36人;学院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人,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7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45%的教师有出国研修经历。教学成果丰硕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果显著:获批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湖北省精品课程2门,湖北省在线精品课程1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本。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科研成果显著近5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8项,省部级项目70余项,市厅级及横向科研项目202项,总经费840万元,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2项,20多份研究报告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或被有关部门采纳,研究成果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咨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武汉科技大学的主体学院之一,从1958年建立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1995年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至今,已走过50多年的办学历程,目前学院下设自动化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电工电子基础课部、专业综合实验中心、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基地,拥有教育部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和科研平台。学院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五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信息处理与控制”;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含五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信息处理与控制”和“新能源电力与控制”,一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电路与系统”。学院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现有教授29人,副教授及副高职称教师4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8人,研究生导师37人,并拥有9名楚天学者。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等一批高水平科学研究项目。近年来,学院共申请到纵向课题70余项,其中国家级3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5项,其它省部级项目25项;三大检索154篇,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版权(授权)8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学院长期致力于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五年来,有100多名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英语竞赛等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国家一等奖;智能汽车创新团队自2006年以来,共获得全国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6项,并获得华南赛区一等奖20项,二等奖18项,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近几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校前列,各类毕业生均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多种渠道办学的道路,先后与日本松下电工、武钢、柳钢、湘钢、水钢、舞阳钢厂、首安等中外企业建立了长期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学院在冶金生产过程优化控制、先进运动控制技术及应用、微光机电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大型工业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和特色。学院以“育人为本,崇尚创新”特色办院的办学理念,围绕冶金传统优势,注重交叉融合,拓宽服务领域,以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科人才为目标,努力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创办于1958年,先后历经武钢医学院(1960年)、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965年)、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医学院(1995年)和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1999年)。学院坐落在美丽的黄家湖畔,校园环境优美,治学风气严谨,人文氛围浓厚,是学医的理想场所。学院现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系、护理学系、临床医学系共5个院系;拥有附属天佑医院、汉阳医院、普仁医院、华润武钢总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孝感中心医院、武昌医院和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共8家附属(教学)医院,总编制床位数达9004张。此外,还建有护理、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等专业实习实训基地30余家。学院现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和卫生检验与检疫5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和湖北省荆楚卓越计划协同育人专业,临床医学专业2015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预防医学专业为湖北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和湖北省荆楚卓越计划协同育人专业,药学专业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是生物医药工程、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3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目前,在校学生2900人,其中本科生2324人、研究生387人、留学生189人。学院现有教师315人,其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比例为86.67%,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为73.33%;现有研究生导师180人,45岁以下导师占56%;现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楚天学者7人、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2人,湖北省杰出青年1人。学院现有基础医学湖北省教学团队、预防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湖北省教学团队、预防医学湖北省名师工作室、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湖北省基层教学组织、职业病防治湖北省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基础医学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机能学湖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流程”和“家兔脓毒性休克及救治”两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示范性项目。建有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与临床医学五个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动物中心,围绕重大疾病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学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建有“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以及“脑科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感染免疫与肿瘤微环境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营养与慢性病防治研究所、社会发展与健康管理研究所、新药创制研究所、护理学研究所”共7个校级科研平台。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人文社科基金37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58项,承担湖北省卫生健康委项目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12项,发表科研论文466篇,其中,SCI收录138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6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5项。医学院始终秉承“厚德精医、博学济世”的办学理念,长期致力于培养厚医学基础、强实践能力、高人文素质、追求卓越的医学人才,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达100%;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42%以上,长期稳居全校前列;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学院主办了第一届湖北省大学生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技能大赛,学生先后在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技能竞赛、全国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作品比赛和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中先后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荣誉。学院党团学工作特色鲜明,成绩突出,白联队获得全国优秀社团,学院连续获得“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优良学风学院”和“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互派专家访学、教师进修和学生交流活动,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环境与职业卫生系、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生殖医学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病理中心、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美国华盛本大学护理学院、法国波尔多大学和英国基尔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学院将进一步践行“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弘扬“沉静好学,知行合一”的学风,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促进医学与相关学科渗透融合,优势互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医学事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专业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艺术与设计学院依托武汉科技大学综合性、多学科优势,整合机械自动化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于2006年组建成立。学院地处武汉科技大学黄家湖校区,校园依湖览江、风景优美,教学设施齐备,科研条件完善,拥有独立的学院大楼(逸夫楼)、1300多平米的专业展览馆及艺术图书分馆,在校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共1200余人。学院现设置有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绘画与公共艺术三个系及造型艺术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开设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绘画等6个本科专业,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管理学术硕士学位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学院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主要来自于国内知名院校毕业生及国外留学人员。教师队伍中,教授、副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5人;高级职称比例占比66%,45岁以下教师100%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有全国优秀教师、省政府突出贡献专家、校级教学名师等6人。学院坚持把教学质量作为发展生命线,大力提高教学投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模型、图形、陶艺、摄影、计算机辅助设计、玻璃艺术、手工艺术等14个实践分场,建有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8个;学院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入选专业1个、校级品牌专业1个、校级综合改革专业2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荣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2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湖北省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奖1项。学院科研氛围浓厚,拥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育才装备研究院”、“艺术设计研究所”等重点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及文化部、住建部、湖北省委省政府、湖北省教育厅等横纵向科研课题100多项;教师出版及发表学术专著、论文、作品500多部(篇、件);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其它高校教材30余部;多件美术、设计作品参加国际、国家、省市各类竞赛和展览,获特别奖、金奖、银奖、铜奖等350多项,取得国家专利100余项;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发展研究奖等近10余项。学院在国内外各类重要设计赛事中屡创佳绩。学生设计作品5次荣获德国红点设计大奖、1次德国IF大奖,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火炬设计最佳创意奖并被直接选用,入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设计大赛全球十强;学生雕塑作品入选第11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入选全国首届工艺美术作品展;近年来,学生作品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工业设计学生大赛、上海大师杯、杭州市长杯、环艺学年奖等各项竞赛、展览奖励500余项。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产品设计行业、互联网业、事业单位、建筑及装饰设计行业等是就业主要去向,就职于腾讯、阿里巴巴、招商银行、长城汽车等知名企业毕业生逐年增长。本科学生考研率逐年提升,多名学生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学院注重国际合作,积极推行开放式办学模式,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开展了学术互访和人才联合培养,每年赴伦敦等境外高校学习深造的学生逐年增加。今天,学院紧密围绕区域产业、城市、乡村、社会发展与文化艺术发展需求,依托学校材料学等优势学科,以学科专业融合与交叉为办学理念,将学生理论、实践与产品生产相结合,建构艺术与科技相结合、教学研究型的“艺术+科技”设计学教育体系;未来,学院将持续致力以“艺术+科技”教育体系服务于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及社会发展,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高水平的艺术与设计学院,发展成为中国设计教育领域引领者之一。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50万

    ]
  •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涵盖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四个一级学科。拥有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矿冶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建有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岩土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矿业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三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矿业工程学科入选湖北省“双一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院学科设置具有明显交叉优势,在特色钒资源高效提取与深加工、矿物深加工及精细加工、深部地下金属矿山开采及灾害防控、矿山安全与灾害防治、矿冶过程工艺减排及资源再生利用、工业烟气污染控制、矿冶生态环境修复理论与技术、矿冶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具有鲜明特色。全院教职工101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教授32人(含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主题专家1人,楚天学者、香涛学者特聘教授6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1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52人。教师中有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或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42人在国内外各主要学术团体任职。聘任海外兼职教授8人。学院开设有矿物加工工程(国家特色专业)、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学五个本科专业以及矿物加工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其中,矿业工程(2017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安全科学与工程为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和环境工程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学院建有“安全科学与工程创新教学团队”等教学团队4个;获批“宝钢优秀教师奖”、“杰出教学贡献奖”、“教学名师”、“教学模范”等12人。近年来,学院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湖北省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项,出版教材15部。建成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6个。学院与本校材料、冶金学科共建有“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钒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冶金矿产资源高效利用与造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页岩钒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工业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污染绿色控制于修复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设有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四个系和矿业工程实验中心、安全工程实验中心、环境工程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他科技成果奖26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60余件,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56项;承担各类横向科研60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近460篇;出版学术专著18部。学院现有本科生1225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10人。近三年,学生先后获得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一等奖、全国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一等奖、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15项。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授权专利共计269篇(件)。学院科研、教学稳步发展,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稳定达97%以上。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挪威、墨西哥、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相关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举办各类学术交流会、学术讲座200余场,师生赴国外高校开展学习交流人数达120余人次,形成了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格局。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简称:武科大 地区: 湖北 学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1.50~7.50万 班型:周末班、网络班 类型:综合类、公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青山区和平大道947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武汉科技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