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武汉理工大学 > 招生学院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 简称:武汉理工
  • 地区: 湖北
  •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211
  • 学制:2~3年
  • 学费:¥4.20~12.8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狮路122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成立于2019年2月14日,是为对接公共安全战略与应急管理的重大需求而成立的一所高度交叉融合的学院。学院由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和管理学院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系、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组建而成。一流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范维澄教授担任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学科首席教授3人,特色专业责任教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1人,香江学者计划2人,教育部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委员1名,专任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来自英国利物浦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南澳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合理、进取意识强、国际视野广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流的学科平台。有安全科学与工程(湖北省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安全工程、工程管理、公共管理等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安全工程(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应急管理(国家首个专业建设点)、公共事业管理(数据管理与安全试点班)、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4个本科专业,形成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荷兰、香港、台湾等海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及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一流的科学研究。以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创新发展研究院等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先后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教学与科技成果奖励20余项。一流的社会服务。参与国家第六次技术预测、2021-2035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应急管理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体系研究》,为疫情防控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智库支撑。承担我国首部应急管理蓝皮书《中国应急管理报告》的编制与持续发布工作,负责《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安全与管理版)》,承办和协办中国公共安全大会、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术年会、AsiaPacificonSafetySymposium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一流的办学条件。拥有4个学科交叉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建有3000平方米全面应急管理仿真模拟平台,聚集高精度数据采集无人机群、高性能渲染图形工作站、PB级海量数据服务器、立体影像3D数字沙盘、P1.5应急决策指挥LED巨型显示系统、VR应急管理训练模拟器、交通救援训练模拟系统等100余套高端教学和科研设备设施。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80万

    ]
  • 首先院徽以英文字母MSE组合而成,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英文缩写。其次院徽MSE中的字母“S”形似一条河流从“M”和“E”间穿流而过,象征从武汉穿心而过的长江,体现了长江畔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的地理特点。“S”又似一条无限延伸的道路,象征材料学科的悠久历史;材料学院师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材料学科未来无限发展的可能。同时“S”的形态也来自于武汉理工大学标志的主要图形。院徽右上角绿色方块的设计,既代表了材料学院、材料学科绿色材料、环保材料、生态材料的发展方向。也给整个标志带来了灵动感。标志以渐变的蓝色为主色调,体现了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学术研究氛围像大海一样的深厚和宽广。院训:尚德启智开物铸材尚德启智。“尚”是尊崇、注重的意思,“德”在古汉语中释义为道德、品行、德行、修为、情操和气节。《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德在这里可诠释为:一为德行,意即美好的道德品行。二为德育,以德育人。三为道德,德以修身。尚德:就是崇尚品德,注重道德品性的修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尚德”意在期望全体师生员工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为己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启智”就是启迪智慧,授人以渔,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的真谛是培养人的智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即“知识”,它并不等于智慧;“渔”是求知的思维和方法,它才是智慧。这种求知的思维和方法,能帮助学生极快地吸纳知识,进行积极地思考和创造,从而发展智慧,造福人类。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性,引导学生追求知识,亲近智能,发展智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启智”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物铸材。“开物”出自《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开:开通,了解;务:事务。意即:通晓万物的道理并奉行而得以成功。孔颖达疏:“言《易》能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南齐书-崔祖思传》:“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南宋浙东学派陈亮也曾有引用。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即取其“创生万物”之意。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用“开物”既是对学院办学模式创新的反映,其暗嵌一个“工”字,也是对学院“工程”特色的一种提炼和概括。“铸材”出自胡适的文章《铸材成器之方》,既表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对学生成才的盼望,又表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材料领务实创新发展理念。目标定位: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过去60多年中,学院为国家建材、汽车与交通行业培养了4万多名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近100项重大科技成果,特别是为建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向世界并引领世界建材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国防、现代工业、新兴产业、国家和区域经济提供了关键新材料技术支撑。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创建于1958年,1988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被列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6年获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国防特色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并列排名A+,进入世界ESI学科排名前1%。本学科目标定位是:到2025年,进入世界一流材料学科行列,突破建筑材料绿色制造工程理论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建材工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材料和国防尖端武器装备发展需要的关键新材料及其加工制备新技术,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基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建材工业转型升级和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成为材料学科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师资队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教职员工440名,教授167人,副教授12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发达国家院士6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以及湖北省级教师/教学团队称号5个,国家级人才23名和国家级青年人才14名,同时10人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学科建设了一支以院士、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首席科学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为学术带头人,整体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学术队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湖北省创新群体等省部级团队20余支,2010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共17项。学科依靠党建引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坚守文化传承,形成了以“团结、合作、专注、创新”为核心的独特学科文化,培育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全国创新争先奖2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杰出工程师奖1人。人才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办学,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材料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本科生2910余人,研究生2420余人,是我国材料学科人才培养规模位居前列、行业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开设了覆盖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门类齐全的材料类专业,共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8个本科专业;其中,“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3个,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际交流:瞄准国际一流,推行国际化发展战略,先后与牛津、密歇根、日本东北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开展实质合作,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联合实验室,“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2007年)和“功能薄膜新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2013年)2个“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2009年以来,与世界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联合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2项,总经费5600万元;联合培养研究生40余名,联合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主办有影响的国际会议20余次,包括第35届国际热电会议、第13届国际非晶态固体物理会议、《Nature》能源材料国际会议、世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导论坛和2019《自然》太阳能燃料国际会议等。将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特色班本科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国际化培养途径。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英国玛丽皇后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2+2”“3+2”“4+1”等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近100名学生参与。2015年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依托本学科建立了全国首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科研及成果:近五年,学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及国家重大需求,承担国家“973”、国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武器装备重点型号项目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30余项,其他各类各级项目300余项,总经费12.5亿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2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奖励4项,取得的一批应用技术成果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及社会、行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本学科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六个方面:1、建筑材料绿色制造与战略性新兴建筑材料2、面向国防尖端武器装备的关键新材料3、高效能源转换与储能新材料4、光纤传感关键材料与技术5、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关键材料与技术6、前瞻性新材料:从理论设计到材料实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学院历史源于1946年的国立武昌海事职业学校,现位于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3个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教育部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获批省级基层教学组织;轮机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防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所设专业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5个一级学科,武汉理工大学是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的首先获批的16个高校之一,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列为国防特色学科。学院有流体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博士点,有流体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含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绿色船舶与环境保护、轮机工程)、工程力学、结构工程、水利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6个硕士点,机械、能源动力、土木水利3个专业硕士领域,并建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动力工程3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建有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系统仿真及控制研究中心、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船舶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柴油机智能控制分实验室、低速机电控系统试验研究室、海洋工程机电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极地与海洋环境技术分实验室、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船舶运输实验实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等。与招商局工业集团、中船工业集团、南京港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有科研与教学基地,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学院坚持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宗旨,对接国家战略。现有专职教师151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75人,讲师32人。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3人,湖北省“百人计划”2人,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楚天学者1人,楚天学子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武汉英才3人、产学研特聘责任专家2人,校级特色专业责任教授2人,精品课程名师2人,校青年拔尖人才3人。现有本科生2064人,硕士研究生1057人,博士研究生182人。学院建有“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学科引智基地(111基地)和“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设有南安普顿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智能船舶和运输联合研究中心、首尔国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联合研究中心、布鲁内尔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结构安全与完整性联合研究中心、里斯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极端载荷与响应联合实验室等国际交流和合作平台。密切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卓越教育理念”为引领,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突出船海学科特色优势,围绕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唤醒、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技能实训三项重点工作,实施“萌芽计划、骨干计划、卓越计划”三大计划,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重视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学院涌现团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江佳炳、“湖北省最美新生标兵”庞海祥、“湖北省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路鹏等一大批优秀学生代表。近五年,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等赛事中共获奖122项,其中包括国家级特等奖2项、国家级一等奖10项、国家级二等奖12项、国家级三等奖9项、省部级特等奖22项等大奖。学院文化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行业特色、时代特征和育人特性,在承袭历史中不断发展,迄今形成了质量管理文化、科技创新文化、院企共建文化、社团文体文化、师生导学文化等文化项目品牌,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学院经过70年的发展,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方面成绩斐然,形成了围绕交通领域的软硬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格局。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现有教职工132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5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7人。另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专家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十大中青年法学家1人、湖北“七个一百”工程人才2人、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2人、全国专利信息领军人才1人、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最美高校辅导员1人、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1人。学院设有法学系、新闻传播系、教育科学与技术系、社会学系、汉语言文学系、公共管理系,设有法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编辑出版、教育技术7个本科专业,1个法学(知识产权)本科辅修专业。其中,法学为国家级一流专业,新闻传播学、教育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法学、新闻传播学入选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设有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新闻学、传播学、数字出版与传播、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与管理、行政管理、应急管理14个二级硕士点,设有法律、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MPA)、社会工作4个专业学位点。共享共建思想政治教育、科技与教育管理博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学院还设有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湖北(武汉)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等省部级基地,设有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法学研究中心等在内的十余个专业研究中心;2020年学院“知识产权教学团队”成功获批为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近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0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2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00多项,总经费2000万元以上,公开发表论文100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60余部,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500余人次,省部级科研获奖项目30多项,各类教研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三等奖等以上奖项6项。此外,学院还聘请来自美国肯塔基大学、法国佩匹里昂大学、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德国耶拿大学、芬兰瓦萨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的多名教授来院交流,与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大学、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德国的耶拿大学等签订有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学院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条件,设有实验中心,包括综合实验室、摄影实验室、高清演播室、数字出版实验室、数字化模拟法庭、社会工作实验室,微格实验室,语音实验室、创客空间平台,法律诊所和学术报告厅等。设有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图书分馆,藏书共12.9万余册,报刊杂志近300种,外文版书籍2300多册,中文期刊近300种,外文期刊10余种,建有知识产权与三大行业法律特色书库。学院确立“学科立院、学术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和“应用办文、文理渗透、突出特色、综合创新”的办学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科研为主导,以教书育人为目标,紧密围绕学校“两个一流”的奋斗目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原则,彰显理工背景下的文科专业特色,将学院建设成为我国理工科背景下的高水平、高层次的文科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一、办学历史悠久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始建于1964年,1965年开始招收工业经济专业本科生,是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起步最早的院系之一。2001年4月27日,经校党委批准,分属于原武汉工业大学的管理与经济学院、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和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的管理学院三院的管理类专业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二、学科层次齐全学院目标是通过创一流学科,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管理学院。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2个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会计硕士(MPAcc)、资产评估4个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管理硕士(MEM)、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会计硕士(MPAcc)6个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2个湖北省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3个省部市级研究机构:湖北省产品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交通部复合型财会人才培训基地、武汉·中国城市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学院设有5个系:管理科学与信息管理系、创新创业与运营管理系、财务与会计系、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系、市场营销系。并设有学院综合办公室、本科教学办公室、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科研工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国际交流合作办公室、组织员办公室、校友与企业服务中心、MBA教育中心、MPAcc教育中心、MV教育中心、实验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和案例中心。三、师资力量雄厚、学生规模较大学院拥有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熟悉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64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34人,副教授70人。截止2021年3月,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311人,硕士生1589人,博士生134人,外国留学生367人,合计4401人。四、科研成绩斐然2001-2019年管理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各类科研项目立项246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40项(重大项目3项))。有60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39项成果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和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科研经费总金额25906.849万元;2005-2019年共出版专著86部,发表高水平论文2524篇。五、国际交流与学术活动频繁学院已与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系。随着留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合作的深入,我院目前有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在校国际留学生300余人,建有国际学生本硕交流项目2个,多名师生赴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芬兰等国家开展国际交换和交流合作。此外,创新与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CIM)是由我院发起和举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会议联合了日本山口大学、荷兰蒂尔堡大学、英国三一圣大卫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芬兰瓦萨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以及西班牙哈恩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会议自2004年起至今,已成功举办17届。会议论文集多次被CPCI(原ISTP)收录。自2014起,会议论文被中国CNKI数据库下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CD)收录。学院地址: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管理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2.80万

    ]
  • 学院历史源于1946年的国立武昌海事职业学校,现位于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3个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教育部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获批省级基层教学组织;轮机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防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所设专业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5个一级学科,武汉理工大学是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的首先获批的16个高校之一,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列为国防特色学科。学院有流体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博士点,有流体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含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绿色船舶与环境保护、轮机工程)、工程力学、结构工程、水利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6个硕士点,机械、能源动力、土木水利3个专业硕士领域,并建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动力工程3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建有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舰船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系统仿真及控制研究中心、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船舶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柴油机智能控制分实验室、低速机电控系统试验研究室、海洋工程机电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极地与海洋环境技术分实验室、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船舶运输实验实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等。与招商局工业集团、中船工业集团、南京港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有科研与教学基地,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学院坚持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宗旨,对接国家战略。现有专职教师151人,其中教授43人,副教授78人,讲师30人。交通部青年科技英才3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武汉市黄鹤英才1人、产学研特聘责任专家2人,校级特色专业责任教授2人,精品课程名师4人,校青年拔尖人才4人。现有本科生2064人,硕士研究生1057人,博士研究生182人。学院建有“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学科引智基地(111基地)和“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设有南安普顿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智能船舶和运输联合研究中心、首尔国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联合研究中心、布鲁内尔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结构安全与完整性联合研究中心、里斯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极端载荷与响应联合实验室等国际交流和合作平台。密切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卓越教育理念”为引领,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突出船海学科特色优势,围绕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唤醒、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技能实训三项重点工作,实施“萌芽计划、骨干计划、卓越计划”三大计划,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重视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学院涌现团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江佳炳、“湖北省最美新生标兵”庞海祥、“湖北省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路鹏等一大批优秀学生代表。近五年,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等赛事中共获奖122项,其中包括国家级特等奖2项、国家级一等奖10项、国家级二等奖12项、国家级三等奖9项、省部级特等奖22项等大奖。学院文化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行业特色、时代特征和育人特性,在承袭历史中不断发展,迄今形成了质量管理文化、科技创新文化、院企共建文化、社团文体文化、师生导学文化等文化项目品牌,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学院经过70年的发展,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方面成绩斐然,形成了围绕交通领域的软硬结合、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格局。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机电工程学院位于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现有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包装工程、工业工程6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包装工程4个专业为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45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74人;现有本科生2856人,硕士研究生840人,博士研究生106人。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其中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含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工业工程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并设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机械工程(含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工业工程4个二级学科方向)和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湖北省特色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为部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学院建有数字制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数字舞台设计与服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磁悬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伯明翰大学智能机械联合重点实验室、校级跨学科“先进材料制造装备与技术研究院”,同时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科研与教学基地。与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材水泥备件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建材、汽车、港口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学院开办有机械工程“学硕班”和“国际班”2个试点班,采用学生自愿报名和考核遴选相结合的方式,按照研究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模式进行培养。“学硕班”旨在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拔尖人才,每年在机械类(机电)大类本科新生中选拔35名优秀学生,采取“导师制”和“流入--流出”动态模式进行培养。“国际班”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械类人才,每年在全校本科新生中选拔35名优秀学生,与多所高校开展“2+2”、“2+3”、“3+2”和“4+1”人才联合培养。机电工程学院历年来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培养质量,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重视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学院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高水平竞赛中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2年和2014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一等奖获奖数蝉联全国第一,连续六届湖北省第一。“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排行结果(本科)”中武汉理工大学以获得119次奖项、总分100分的成绩位列全国第1,其中机电工程学院贡献43项。学院毕业生受得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以上,名列学校前茅。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简称“交通物流学院”)于2021年7月由原交通学院的交通运输管理系、交通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原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船机运用工程系、能源储运工程系和原物流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学院坚持以建设高水平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引领,以机械工程、系统科学学科建设为两翼,以交通物流融合发展为路径,打造交通规划设计、运载装备、基础设施、港口物流、交通信息与控制等全链条专业群,聚焦水陆交通运输安全、绿色和智能化发展,形成了船港装备运用工程、道桥建养与交通工程、港口物流装备创新设计与智能运维、综合交通规划与港口物流管理等特色方向。学院现有教职工254人,其中专任教师187人,包括教授48人、副教授95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省部级人才13人;学校战略科学家1人,学科首席教授5人,产学研特聘专家2人,特色专业责任教授6人,精品课程教学名师17人以及青年拔尖人才6人等一批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学院建有交通运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工程、物流工程、物流管理、油气储运工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新设)等8个本科专业,其中交通运输、物流工程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物流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学院牵头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博士点,共建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机械专业学位博士点,承担桥梁与隧道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系统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任务。学院现有学生4543人,其中本科生2820人、硕士研究生1380人、博士研究生309人、留学生34人。学院建有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港口装卸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公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江航运产业研究中心(武汉新港研究院)等科研基地,拥有武汉港口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共建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8项,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21项;近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2项、二等奖1项。学院办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运输科学与工程版)》《港口装卸》《交通科技》等学术期刊。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发起和举办10届中国港口机械高新技术研讨会,全国油液监测技术会议,参与承办中国国际摩擦学会议(CICT)、交通信息与安全国际会议(ICTIS)、海事安全与智能航运国际会议等系列会议。学院是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港口机械分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新材料与表面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是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物流专业委员会、摩擦学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学院重视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以德立人、以智慧人、以体健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凝心聚力,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求实创新”的学术文化氛围和学院风尚。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创新意识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水陆交通运输、港口和船舶装备制造作出了卓越贡献。学院毕业生受得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名列学校前茅。学院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在学校奖学金的基础上,与武汉港迪电气有限公司、河南卫华集团、广东永通起重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扬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一海洋重工有限公司、中谷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等合作设立多项社会奖学金,鼓励学生奋发学习和开展科技创新,为交通与物流行业贡献力量。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经济学院是武汉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后于2001年新成立的一所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办经济类本科专业、90年代初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至今,学院不断整合优化学校经济学科资源,秉承学校“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已成为学科交叉优势较强、学科发展特色突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教学科研型学院。经济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1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33人。教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湖北省跨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学科首席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1人,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参事3人。大部分教师有国外留学、访学经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克莱夫·格兰杰等28名国内外著名学者先后被学校聘请为荣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在校本科生1447名,硕士生853名,博士生69名,外国留学生46名。经济学院设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和电子商务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学专业入选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率先开办经济学创业试点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和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金融学专业率先开办数理金融实验班和金融科技试点班;电子商务专业为湖北省一流专业,建有湖北省电子商务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院较早开展经济学博士、硕士、本科全学历层次的国际教育及国际学生交流项目;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合作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改变世界的电子支付》课程被列入首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管理》先后被评为外国留学生来华英语授课第一、二批国家品牌课程;《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国际金融学》、《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国际商务》等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经济学院建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招收培养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金融学、数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电子商务、企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设有公共管理硕士(MPA)、金融和国际商务三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现有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民政府核心智库之一——现代物流研究中心;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商务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内建有四个校级研究中心及一批研究所;与中国工商银行、长江期货、小米科技、武汉四通信服等多家企业建立联合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科研基地和团队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及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完成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单位委托的多项咨询研究项目。经济学院践行“博学笃行,经世济民”的院训,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学术素质培养,倡导爱国亲民的家国情怀和厚积薄发的学术情怀。学院发起并承办“湖北省大学生经济学术研讨会”、武汉理工大学“众创·深耕”创业大赛;经院学子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多个科技学术竞赛中累计获得161人次省级以上奖励。近三年来,经济学院本科专业的就业率93.97%,其中经济学92.38%、国际经济与贸易94.52%、金融学94.77%、电子商务92.71%。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持较高水平。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实践及毕业后创业项目均有成功范例。经济学院致力于建成国内高水平的经济学教学科研单位,努力为广大学子提供相关专业一流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80万

    ]
  •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1年4月,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任务;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哲学、中国史等四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任务;承担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任务。学院2018年入选首批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评B+学科,位列前10%~20%之间。学院2009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3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入选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15年、2016年两次入选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单位;2017年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单位;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设有政治教育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中国近现代史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系、研究生思政课教研部、形势与政策教研中心、社会服务及培训(MPA)中心等教学研究单位;学院还共建或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高校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湖北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湖北省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湖北省科技文化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教育中心、工业遗产与文化研究中心、工程伦理研究中心、心理健康与生涯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文化研究与培训中心、中国话语研究中心、跨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中心、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全球化与中国道路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史研究所、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所、珞南街干部培训基地等科研与社会服务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悉尼大学等,学缘结构良好。现有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73人;中青年教师已基本实现博士化,1/3以上教师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有教育部示范马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个;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教育部全国思政课教学能手、全国青教赛二等奖获得者、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入选者、湖北省楚天学者、湖北名师、湖北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湖北省有突岀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湖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入选者、校级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青年拔尖人才等一批教学科研骨干教师。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和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0多项,出版学术著作数十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哲学研究》等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庄子的人生智慧》获批国家精彩视频公开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入选教育部“精彩一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获批湖北省精品课程;《庄子导读》、《心理成长与生涯发展》获批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学院紧紧围绕我校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崇高的大学理想,秉承“厚德育人,博学济世”的院训,本着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的建设目标,以“政治建院、教学立院、学科兴院、人才强院、民主办院、文化养院”为办院理念,以“弘扬主旋律、筑牢主阵地、传播正能量”为学院精神追求,努力营造“理论联系实际、基础前沿并重”的学术文化氛围和“民主和谐、求实创新”的学院风尚。籍此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人才培养、思想教育和理论宣讲的重要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80万

    ]
  • 汽车工程学院位于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是学校特色学院,创办于1958年。学院设有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车服务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车辆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车辆工程、汽车运用工程和汽车电子工程3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动力工程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均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并建有博士后研究流动站。学院牵头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作为典型的学科交叉领域,列入学校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六个重点领域之一。学院建有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车湖北省工程技术中心、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汽车零部件绿色设计制造与试验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等5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学院与武汉市联合成立武汉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与随州市共同组建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与上汽通用五菱、东风等汽车企业联合建设国家工程实践教育示范中心和湖北省工程实践教育示范中心,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联合建立PACE中心,与英国Ricardo公司联合建立研究培训中心。学院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伯明翰大学、布鲁奈尔大学,美国普渡大学、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三河城分校等建立了密切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以此申报的“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简称“CSC项目”),于201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立项资助。学院现有171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133人,教授24人、副教授73人,博士生导师49人。专任教师获博士学位比例达90.3%,在国外获得学位或在国外进修访问一年及以上占43.2%。学院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学院现有国家杰青、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多名;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第一层次入选者、湖北省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人才工程入选者多名。通过大力实施学校“15551”人才工程,构建由4名院士“战略科学家”、3名“学科首席教授”、2名“特色专业责任教授”、9名“青年拔尖人才”和4名“精品课程名师”、9名“青年教学名师”等引领的梯队完整、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卓越教育人才队伍体系。近年来,学院承担了一大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等,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根据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要求,学院在汽车零部件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汽车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汽车节能减排、汽车服务与产业规划等研究领域已形成特色与优势。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建成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视频公开课、省级精品课程、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等优质课程体系,并依托由一汽、东风、上汽、北汽、中国重汽、中汽研等60余家汽车骨干企业组成的汽车行业董事会,建立了一大批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培养提供基础支撑。建成了1200平米的“引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及1000余平米的“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梦工场”,形成了“以一大批科技创新团队为依托,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为牵引”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每年有超过800名本科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超过100名本科生获得国内外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省级以上奖励。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10项、位居全国前列;在大学生(电动)方程式汽车大赛和巴哈大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节能减排”等其他高水平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大部分就业于世界500强企业。学院培养的本科毕业生遍布国内外知名汽车整车、零部件及相关企业,深受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为汽车产业特别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做出突出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源于1898年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土木科,拥有120余年的办学历史,位于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现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和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专业和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专业和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均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委员会评估(认证)。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07人,其中正教授45人、副教授90人,还有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应聘担任学院的兼职教授。学院共有在读本科生2226人(含留学生3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005人(含留学生84人)。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敬业文明、自强攀登”的建院精神,培养了近3万名土木建筑类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中建三局原董事长陈华元、中建七局董事长方胜利等学术界、企业界的杰出校友。学院于1981年获批全国首批结构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获批结构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历史城市与建筑修复工程等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等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土木水利、建筑学等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学科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建有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绿色智能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共建单位;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湖北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与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为高质量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学院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十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常年派出教师和学生出国进修交流或开展科研合作,并经常邀请国内外和港台地区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学院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和多层次、多方位的科研布局,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近5年学院科研立项690项,科研经费到款累计超过2.2亿元。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48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3项,授权专利210项。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青年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融入日常教育和管理,引领学生在实践中绽放青春、淬炼灵魂、勇担使命。近年来,学院涌现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卓越学子和“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卓越团队。学院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强,人文素质、科学精神与专业技能兼备,“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建成整体学科专业水平达到国内一流为发展目标,抓住机遇,探索创新,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为科教兴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9.60万

    ]
  •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合并组建于2001年,由原武汉工业大学外语系、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外语部合并组建而成。学院现有英语、法语、日语三个本科专业,分别成立于1977年、1993年和2001年。其中,英语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日语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翻译专业硕士点1个。学院设有英语系、法语系、日语及通用语系,大学英语、研究生公共英语4个系部。拥有法国研究中心(教育部备案)、文学研究、翻译研究、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语言学研究、语料库研究等科研中心。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92人,正教授17人、副教授111人,长聘多名外籍教师。现有校级特色专业责任教授1人,校级精品课程名师7人,校级青年教学名师2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1人,兼职教授2人,客座教授12人。百余名教师分别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日本、德国、俄罗斯讲学或访学。学院目前有在校本科生695人,硕士研究生237人。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10余项国家级、20余项省部级科研及教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知名出版社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及字典等百余部,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1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为大力推进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学院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法国洛林大学、日本山口大学、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日本长崎外国语大学、日本熊本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有长期的学术交流合作以及学生互换交流项目,在日本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参与法国洛林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作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第一批改革示范点,学院拥有现代化视听说实验室、模拟联合国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笔译实验室、音频制作室、语言情景模拟实验室、网络智能自主学习语言实验室以及网络教学实验室等多功能语言实验室。先后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传神翻译有限公司、杭州文采翻译公司、武汉中法生态城、武汉法语联盟、日本大和语言教育学院、天门中学、新东方前途出国等建有10余处实习基地。秉承“语通文达、德馨致远”的院训,学院树立“立足人文,依托理工,努力建成国际化、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办学目标,形成了“以人为本、尊师重教、务实求新、人才强院”的办学理念和“走进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的学生工作理念,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外语语言能力、广博的科技文化知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为社会各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外语能力卓越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出国、升学、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80万

    ]
  •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致力于培养发展国家社会经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建设人民美好生活所需的艺术设计高端人才,设置有设计学、艺术学理论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计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艺术硕士(MFA)、工业设计工程硕士2个专业硕士点,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艺术设计学6个本科专业。自1987年创办以来,学院始终秉承“服务国家战略”“打造行业特色”“学科交叉协同”的学科建设理念,以我校鲜明的行业特征和理工科背景为支撑,依托材料、交通、汽车等优势学科,充分利用“双一流”重点学科建设的优势资源,先后获批中南地区首个设计学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全国首个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点、5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目前是我国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最完整的学科之一,已成为中部地区最重要的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并在与材料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汽车工程的学科交叉上取得了重要突破,牵头承担国家重大工程专项。学院强调敬业爱岗、与时俱进、勤于教学、精于教学、创新创业、德才双馨;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10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46人。教师中有教育部设计学专业、动画与数字媒体专业、艺术设计学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全国高校美育等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先后取得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及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一流课程、20余本国家级规划教材、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以及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试验区、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项目等建设成果。学院注重培养具有良好国际化视野、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多层次艺术与设计人才。数十年来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国家青年拔尖人才等在内的数十名学科人才和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等在内的数百名产业界领军人才;在校生先后获得包括红点、iF、IDEA、红星、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中国好设计等国内外知名设计奖项千余项。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1859人。学院注重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建有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型邮轮游艇创新创业梦工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有国内外公开发行专业核心(拓展版)期刊《设计艺术研究》。学院与美国普渡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芬兰阿尔托设计学院、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日本九州大学、韩国国立首尔大学、韩国建国大学、中国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台湾艺术大学等三十多所知名院校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关系。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倡导科研对教学的支撑、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竞赛而提高自身能力,努力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互促进的长效育人机制,逐步营造了良好的教风、学风、作风和育人氛围,为学子们创造了一个学术研究、思想健康、快乐成才的学习环境。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设有控制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学院设有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本科专业;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机与电器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有教职工125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副研究员59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57.1%。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00余人,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近600人。学院围绕“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的兴院战略,依托建材、交通、汽车三大行业,走学科融合学科交叉的道路,以培养应用及研究型工科人才为目标,建院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和共同奋斗,学院已建立和完善了教学、科研、行政和学生管理的高效机制,并成为三大行业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摇篮,在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20万

    ]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简称:武汉理工 地区: 湖北 学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4.20~12.8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211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狮路122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武汉理工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