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西安工程大学 > 招生学院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
  • 简称:西工程大
  • 地区: 陕西
  • 类型:综合类、公办
  • 学制:3~3年
  • 学费:¥2.40~4.5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金花南路19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材料工程学院(SchoolofMaterialsScience&Engineering)源于1979年6月成立的机电系和纺织系。学院现有教职工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9人,二级教授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陕西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陕西省科协青年托举人才2人,西安工程大学教学名师2人、青年学术骨干3人、中青年教学骨干1人,专任教师中有硕士生导师17人、博士生导师2人。另外有外聘院士1人、千人学者1人。目前,已培养材料学科硕士生100余人,在读本科生近500人、硕士研究生70余人。学院现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均具有研究生免试推荐权,其中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为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该专业于2017年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立项建设、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立项建设。学院拥有陕西省教学团队1个、陕西省精品课程1门。现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1个,材料与化工专业型硕士点1个,另外在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点设有先进材料成型技术研究方向也可独立招收培养研究生。学院现设有材料成型系、高分子材料系、材料科学系等3个系,拥有面向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1个,功能纤维及纺织复合材料研究中心校级科研基地1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行业功能感知纤维及异型织造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学院十分重视教学工作,倡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采取深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室建设、推行研究型的教学模式等措施,使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高。近年来,学院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及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学术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Sampe超轻复合材料机翼/桥梁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大赛等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竞赛中,累计获奖80余项。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严格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师德管理。通过组织新进教师试讲、教师教学沙龙、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公开课与示范课、教学工作专题培训等方式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学院倡导向身边榜样、模范教师学习,鼓励教师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注重自身道德修养。近年来,学院教师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已蔚然成风,涌现出一批在本科教学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别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近5年来,学院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和发展,承担国家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厅级基金项目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SCI收录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0项,获陕西省科技成果奖2项、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3项、西安市科技成果奖2项。“十三五”期间,学院全体师生在校党政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为实现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陕西省2011产业用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首批入选陕西省“2011计划”的22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中心由西安工程大学牵头,联合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所、陕西华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长岭纺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等核心成员单位,并吸纳总后勤部建工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陕西科技大学、南京际华3521公司、烟台泰和新材料有限公司、西安纺织集团、咸阳纺织集团等17家理事单位共同组建而成。协同创新中心为非法人实体组织,根据《中心章程》运行,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于2015年1月10日召开第一届理事会暨学术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心《章程》、第一届理事会名单、工作委员会名单和学术委员会名单。中心理事长由西安工程大学党委书刘江南担任,名誉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由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担任,主任由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勇担任,常务副主任由西安工程大学副校长李鹏飞担任。中心是以姚穆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长期在纺织材料研发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为特色优势,以西安工程大学“五+X产学研创新工程”取得的实践成果为支撑,以陕西省产业用纺织品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为基础,依托“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等7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国家战略和陕西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为导向,按照强强联合、取长补短方式组建的。以重大需求为导向,中心设立产业用纺织原材料、复合材料结构与制品、特种军需材料等3个主要协同方向;设立5个下属协同创新平台:先进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研究平台,特种功能性测试与分析技术研究与服务平台,特种军需装备产品研发基础研究与实验平台,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与实验平台,产业用纺织品工程化装备自动控制与信息化研究平台。中心建立了重大项目联合申报、知识产权协议归属、设备资源共享统筹、年轻教师联系企业等一系列管理和运行制度,创造了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中心以“立足陕西,服务区域,面向全国,接轨国际”为宗旨,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主动对接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有效汇聚政产学研用各方创新资源和要素,合力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着力研究解决产业用纺织品工程领域的重大问题,协同培养纺织服装产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共同建设产业用纺织品工程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将其建设成为国际高水平的学术高地、创新中心、研发基地和产业引领阵地,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为推动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型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城市规划与市政工程学院成立于2017年10月。学院的最早专业是1986年成立的空调工程专业,1999年西北纺织工学院纺织化学工程系中的环境工程专业和纺织工程系的空调工程专业组成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02年,纺织化学工程系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合并成立了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017年10月,西安工程大学学科调整,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市政工程系、土木工程系,与原艺术工程学院的建筑规划与环境艺术系、理学院的力学教研室组成了城市规划与市政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正副教授28人,高级工程师1人,其中,有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三五人才”称号1人,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1人,“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称号1人。专任教师中已取得博士学位31人,具有招收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导师17人。学院现有本科生1007名,硕士生135名。学院现设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设计、风景园林5个本科专业。学院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具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现为校级一流专业,建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省级教学团队。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类别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筑与土木工程学位点为“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院实验中心是“陕西省本科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中纺联重点实验室“纺织行业蒸发冷却空调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研基地“蒸发冷却可再生能源利用及纺织节能技术科研基地”。此外,学院建有陕西省内首家专业学术机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与威能(中国)供热制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有“德国威能暖通人才西安培养基地”,。学院将按照“做强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做靓设计学学科、做优相关学科”的特色发展要求,继续发挥艺工融合的专业和培养体系优势,关注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实现内涵发展,为学校实现“追赶超越”、“争创一流”的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学院现有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门省级精品课程以及30个专业实验室;建立了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产学研联合实习实训基地、行业校企合作研究院(所)等校外教学实践与科研创新平台共计33个。学院现有机器人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等7个本科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2个一级学科。学院科研实力雄厚,现有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技术、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智能信息处理与信息系统、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电力安全评价与智能装备、电力自动化与新能源技术6个研究所。近五年累计科研到款总计5100余万元,其中纵向科研到款850余万,横向科研到款4250余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获省部级项目41项;西安市科技局和陕西省教育厅项目82项;发表科技论文13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90余篇,EI检索论文220余篇;授权专利130余项,其中转让专利5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余项,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1项,省部级人才项目5项。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协同创新、制度完善和文化建设为重要举措,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握机遇,深化改革,为实现“追赶超越”和“争创一流”的目标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已有百余年的办学经历,是西安工程大学成立最早的学院,其前身纺织系可追溯于1912年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先后经历了西北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等发展阶段,1978年在原纺织工程系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西北纺织工学院,2001年纺织工程系扩展为纺织学院,2002年更名为纺织与材料学院,2017年更名为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百年的发展,形成了集材料、纺织、轻化工程相互融合、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特色鲜明、整体实力强、办学层次齐全的学院。学院现有纺织工程、轻化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纺织工程专业、轻化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建设点、陕西省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及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纺织工程专业是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轻化工程专业是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项目;纺织工程专业同时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各一个;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为陕西省优势学科,拥有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计划单列博士点,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三个二级硕士点和纺织工程专业学位点。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09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4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6人,研究生指导教师69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二、三级教授13人,陕西省百人计划3人,“三秦学者”特聘教授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目前在校硕士生160多人、本科生1100多人。学院设有三个系、一个实验中心和多个研究所(中心、室),拥有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纺织材料与制品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陕西省功能性服装面料重点实验室、陕西省2011产业用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产业用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功能材料染整创新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陕西省纺织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研究基地,同时和国内知名企业共建西安工程大学—南山毛纺研究院、西安工程大学—洁丽雅研究院等。教学科研设备先进,拥有教学科研设备3000余台(套),价值7000多万元。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别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工作,形成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校园文化为引导,全院齐抓共管”的学生育人体系。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科技创新成绩斐然,社会实践硕果累累,素质教育效果突出,是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建院以来,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2000余名本科生和1100多名硕士研究生,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以及省部级奖70多项。近五年来,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70余篇,正式出版教材专著30部,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10项。学院坚持“注重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要求,将“厚德求实、坚毅自强、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贯穿始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做人诚实、做事踏实、学风朴实、学业扎实”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我们永远不变的追求。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1984年4月,经纺织工业部批准,西北纺织工学院开设服装设计专业。同年,服装系成立,即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前身。1987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创建国内第一个服装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经过30多年的不懈发展,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现有10个本科专业,18个专业方向,1个一级学科(设计学),6个学科方向。2000年设计艺术学硕士点成功设立。1998年学院被中国服装设计协会评为十大著名学府。服装设计与工程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陕西省名牌专业、陕西省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学科。艺术设计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陕西省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示范区”和示范教学单位。2019年服装与服饰设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服装设计与工程、表演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教职工205人。“千人计划”专家教授2人,专任教师168人,行政人员19人,实验人员19人,科研人员1人;教授19人,副教授44人,讲师95人,博士18人,在读博士14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30余人。在校本科生4531人,研究生475人。近5年来,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丰硕,目前已承担包括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在内的各类纵、横向研究课题近1100余项,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艺术基金3项。在国内外公开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其中SCI、SSCI、EI等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教师撰写专著50余部,已取得科研成果2000余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管理学院前身为1985年创建的管理工程系。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180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05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42人,具有博士学位及在职博士45人,陕西省特聘专家4人,外籍专家2人,外聘专家教授、创新创业导师20余人。学院多名教师获得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巾帼建功标兵、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青年科技新星、校级“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或入选“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学院设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7个本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新经济与金融工程两个交叉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会计硕士(MPAcc)、工程硕士(项目管理领域)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与香港理工大学合办的“服装与纺织品(服装营销策划)”文学硕士。近五年来,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8项,被三大检索、CSSCI、CSCD等收录的高水平论文超100篇。学院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思想引领,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三年来,多名教师在微课比赛等讲课比赛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学院教师参与完成40余项教改项目。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设有创业管理教育实训中心及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及《创业概论与实训》等选修课。学院建立校外实践、实习教育基地30余个。近五年,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和创业计划竞赛等科技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14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曹承全获2015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陕西省见义勇为大学生”荣誉称号。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前身为1978年西北纺织工学院建校初期的纺织化学工程系。1999年抽出化学化工系中的环境工程专业和纺织工程系的空调工程专业组成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02年,将化学化工系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合并成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正副教授38人,高级工程师以上实验技术人员4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1人。专任教师中已取得博士学位42人,在读博士13人,具有招收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导师38人,2016年获批陕西省第八批“百人计划”2人。学院现有本科生1600名,硕士生260余名。学院现设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8个本科专业。其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应用化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为校级名牌专业。建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省级教学团队1个。学院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工业催化、生物化工8个二级硕士点,以及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和建筑与土木工程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形成了完备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其中建筑与土木工程学位点获批“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院目前拥有以教学科研为主的实验教学中心5个、实训中心2个、分析测试中心1个,现有实验室总面积为3250m2,仪器设备总数4454台(套),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近30台(套),总价值3333万余元。化学实验中心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为“省级化学品检测中心”会员单位。学院注重产学研平台建设,2011年与美的中央空调共建“美的中央空调技术服务实操培训中心西安示范基地”,2014年与陕西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站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与省内外多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学院立足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近几年共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博(硕)士研究生15名,支持不同学科骨干教师赴美国恩波利亚大学、明尼苏达圣玛丽大学、德国洛特林根大学等知名高校交流学习,使学院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共11项,其中面上项目5项,省部级及其他横向科研项目270余项,课题经费1800余万元,发表SCI、EI和ISTP三大检索论文180余篇,国家专利55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获科研成果奖励26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项。学院坚持“以教利研,以研促教”,始终将本科教学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能力提升方面不断加大力度。近三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完成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8篇,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多名教师获学校教学比赛奖励,其中一名教师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学院注重按照社会需求加强人才培养,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开展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和优化,加强与产业优势企业的合作,培养通适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已为国家培养本科生、硕士生6000余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工作单位的领导和技术骨干,一大批学生还考取了重点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考研率名列学校前列。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全国英语竞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国制冷空调课外科技竞赛、全国化工设计大赛、溢达全国创意大赛、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竞赛等多项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累计获奖70余项。学院特色社团“绿风”环保协会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社团负责人郑晓坤同学荣获全国“三好学生”称号,艾晓帆同学荣获“陕西省第二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学院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处级单位,2016年学院党委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10月8日更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于1979年6月,原名机电系,是西安工程大学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4人,师资队伍中拥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高水平人才2人,校级教学名师及师德先进个人10人。现有在读本科生1368人,研究生184人。学院现设有7个系,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平台。有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工程专业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陕西省特色专业及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学院拥有机械工程学术和专业学位硕士点,均具有研究生免试推荐权。学院特别注重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完成省级、纺织工业联合会及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近三年来,累计获得奖项100余项。目前学院各专业学生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学院现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1个,拥有陕西省智能纺织装备研究院和西安市现代智能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科研平台,与企业共建研究和工程中心10余个,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近五年来,承担纵横向项目26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项目60余项,科研总经费约2000余万元,发表SCI、EI等各类学术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计算机科学学院成立于2002年11月,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6个本科专业。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术型硕士点和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硕士点。学院具有高学术水平的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正副教授4人,副教授3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2人。“西安工程大学服装设计智能化与计算创新团队”获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有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香港桑麻奖优秀教师3人。学院具有陕西省服装设计智能化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网络智能信息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两个省级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在VR/AR建模与交互理论、机器学习与大数据智能处理、信息安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及可穿戴计算等前沿科学领域展开研究,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其他国际国内合作项目,总经费3000余万元,200余篇学术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申请和获批专利50余项,转化及应用15项。荣获科研奖励16项,其中包括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等。学院以优秀教师为主导,引导和培养青年教师,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1982年开始招生,是国家级“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点、陕西省特色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荣获2014年陕西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点;“嵌入式系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荣获2015年陕西省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和“数字媒体类课程教学团队”荣获省级教学团队称号;“计算机软件类课程群教学团队”和“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荣获校级教学团队称号。学院重视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与实践。近年来,共获得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校级教改项目34项;获得中国纺织协会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3项;省级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1项。在课程建设方面,《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程序设计语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软件工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结构》等9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课程被评为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先后出版专业教材33部,其中3部被列入“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纺织CAD/CAM》于2010年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学院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三年来,学生在挑战杯、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蓝盾杯网络安全攻防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互联网+”等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0余项,校级奖项100余项。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各专业就业率名列学校前列,各专业就业率连续三年达90%以上。此外,近五年来,共有229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或国家奖学金,108名本科生获得了企业资助专项奖学金。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西安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设有英语系、文学艺术系、汉语国际教育系、法学系、国际化人才培养试验教学中心(外研社-陕西省译协-西安工程大学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大学英语教学一部、大学英语教学二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部、翻译硕士教学中心、法律硕士教学中心、戏曲戏剧硕士教学中心、外国语言文学及翻译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走出去法律服务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礼仪文化传播与实践基地等机构,开办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四个本科专业和“外国语言文学”、“翻译硕士”、“法律硕士”、“戏剧”、“戏曲”等硕士点。在开展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同时,承担全校本科和研究生公共英语、大学语文、文学欣赏等公共基础课教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学院现有教职工124人,专任教师113人,其中,教授及副教授41人,博士及在读博士21人,在校本科生640人,研究生124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为职责,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围绕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努力实现人文社科教育的整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有特色的学科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覆盖了英语、文学、法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为本学院所有本科生进一步学习深造提供了良好途径。此外,除学校的联合培养项目,学院与泰国玛哈莎拉坎大学孔子学院建立了联合培养协议,为学生提供海外实习和实训的机会。学院注重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以踏实肯干、能写会说、善于沟通、适应性强为核心竞争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文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院学科梯队老中青结合,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来,国家级项目立项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立项31项、各类厅局级科研项目19项,各级各类教改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4项;科研经费到款近585.2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完成专著7部,主编、参编教材10余部。全院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的浓郁学术氛围。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新媒体艺术学院(前艺术工程学院)是西安工程大学一所年轻有为的二级学院,一直秉承“励精图治、奋力拼搏,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艺工精神,近年来,逐渐形成以时尚文化传播、传统文化时尚化和国际化、数字媒体等方向为特色的学科布局。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斐然的办学成果:“深化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教学成果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动画专业获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艺术实践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艺术设计类‘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艺术类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获“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学院现开设有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五个本科专业,设有“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两个专业硕士点和“传媒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两个二级学科点,形成了艺术观念、艺术实践、艺术创新相结合的艺术专业教学新思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学院拥有1.7万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大楼和标准化学生公寓,设有虚拟演播室、影视配音室、电视演播室、三维空间模拟实验室、定格实验室、原画实验室、服装制作实验室等16个实验室,建有14个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全部面向学生开放,满足了现代化的教学需要和学生操作实践设施。2017年“影视传媒艺术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91人,其中现有专任教师65人,教师中有教授4名(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1人、四级教授2人)、副教授6名;硕士生导师8名;专任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徐青青教授荣获省级教学名师、中国“钱之光”教育奖、中国“纺织之光”教师奖、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陕西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马冬教授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荣获校级教学名师、香港桑麻基金会“桑麻奖教金”,入选首届“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其博士学位论文荣获2009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马云教授荣获中国“纺织之光”教师奖;王坚副教授为校级教学名师。学院教师先后承担数十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省部级奖十余项。完成《唐代服饰研究》、《习仲勋同志陵园》规划设计、《陕西省“十三五”精准扶贫规划》、《陕西省第一批传统古村落调研》、《陕西韩城古代建筑壁画的数字保护与虚拟博物馆的设计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参与《文物考古中西藏与中原关系资料整理与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07式军服设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装设计、2011年西安世园会服装设计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设计项目。《西安市子午大道设计》获国际规划招标最优方案。“十二五”期间,新增本科专业1个,新增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精品课程3个。开始自主培养硕士研究生,现有在读研究生139人。学院根据各学科及其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修订专业课程,尤其加强应用设计与实践环节,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积极顺应当前形势,进一步提高学术交流的广度与层次,积极扩大与国内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交流与合作,2017年6月,与《当代电影》杂志、全日本陕西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2017“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以“新丝路新青年新电影”为主题,来自亚洲、欧洲、非洲“丝路”沿线的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俄罗斯、摩洛哥等15个国家的40位青年导演及制片人将在交流会上展映作品,并围绕创作展开充分的交流互动。通过这一平台,积极促进国内外青年导演的交流互动,挖掘优秀的原创电影作品,探讨提升电影创作水准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拓展日本、英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国际交流合作空间,先后派学生前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美国俄克拉玛基督教会大学进行交流;承办纺织类国际大赛一次,国际国内交流讲座十余次,丰富了国际学术界和兄弟院校间的横向交流。同时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拓展科研视野,提高科研水平。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
简称:西工程大 地区: 陕西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40~4.5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综合类、公办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金花南路19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西安工程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