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招生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简称:西建大
  • 地区: 陕西
  • 类型:理工类、公办
  • 学制:3~3年
  • 学费:¥3.00~8.6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中段13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立足高等教育发展实际,为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强化学科优势,于2018年组建成立了公共管理学院。学院的组建是在新形势下学校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内涵建设,推进学校“创一流、建百强”目标的重要部署,也是学校主动适应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向,凸显西北地区主导产业,拓宽办学领域,优化学科组合的重要举措。学院现设有文化产业管理、城市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于2010年开始设置并招生,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20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被评为5星专业,在全国163所开办该专业的高校中排名全国第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并于2018年入选校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和省级“一流专业”培育建设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立于1996年,并于2018年入选校级一流专业培育建设项目;城市管理专业是为适应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管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而设立的新专业,于2020年获得国家批准设立并面向全国招生。学院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文化产业管理、行政管理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和社会管理、土地与资源管理、老年工程与老年保障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拥有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权点,负责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目前,学院有在校生700余人,教职工5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30余人。学院构建了一支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取得了一批在西北地区居领先水平、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教师中先后有人被聘为文化部公共文化设施评估专家、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陕西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房地产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应急管理学会理事等学术团体及社会兼职职务。近5年,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主持编制“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陕西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多项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作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学院办学思路明确,特色鲜明,秉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发扬学校“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以“培养根植西部、面向世界、引领西部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公共事务管理者”为目标,学院全体师生将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和追赶超越目标,积极发挥学科优势,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为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的公共管理学院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管理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专业教育始于1956年,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资产评估硕士(MV)、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管理硕士(MEM)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目前学院在校学生近2300人,其中本科生1300余名,硕士研究生(含工程硕士、MBA)800余名,博士研究生100余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近70人。教师中教授17人,副教授24人。专兼职博士生导师20余人。取得国家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房地产评估师、注册房地产经纪人、国家司法鉴定人执业资格的有40余人次。学院现有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一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支国家级教学团队,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项目,两个陕西省特色专业,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全国前40%,两个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优势学科,三个省级重点社科研究基地,多项省部级学科建设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在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等方面,正逐步形成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工程管理为特色,以信息技术、会计、工商管理等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8.60万

    ]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其前身为1956年并校时成立的卫生工程系,1980年更名为环境工程系,1999年更名为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学院现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名牌专业,环境科学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60余年来,学院先后获准了环境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现属建科学院)、市政工程、环境科学和环境材料、环境化学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材料和环境化学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目录外二级学科),建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和市政工程学科)。1996和1997年,学院分别被原冶金部和陕西省批准建立了环境工程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02年,学院环境工程学科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的环境工程学科同时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学院获得环境科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由学院牵头申报的“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2007年,“西部建筑科技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3年更名为“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通过专家论证,并由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学院“西部建筑环境科学实验中心”成为支撑该培育基地的四个中心之一。水环境科研团队入选2008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09年,学院教学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环境类专业”教学实验示范中心,2016年,教学实验中心又被评为省级“环境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5年,“国家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科技部批准成立建设。2017年,陕西省科技厅批准建立了陕西省膜分离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2018年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由我院转往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学院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12省市唯一拥有环境类国家重点学科,并同时拥有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环境科学和环境材料、环境化学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与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院系。学院现有教职工119人,其中教师81人,师资博士后10人。教师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25人,教授28人,副教授28人,77人具有博士学位。现有在校本科生1470名,硕士生727名,工程硕士56名,博士生102名。60余年来,学院主持国家重大水专项项目2项,水专项课题3项、水专项课题合作单位项目1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作单位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973”项目和国家“863”项目1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119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3项,国际合作项目8项,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水利部、陕西省等省部级项目300余项,其他重要纵向项目29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243部,发表论文4000余篇,其中SCI论文7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5项,获国家科技奖5项、省部级科技奖7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38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已累计培养了11261名本科生,4529名硕士,264名工程硕士,31名高教硕士,274名博士,出站博士后47人。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氛围浓厚,累计参赛人数2000余人次,累计获得各类奖项近300余项,其中国际奖项9项,国家级奖项共57项,省部级奖项共67项,校级奖项约200余项。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就业,近五年平均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以侯立安院士为代表的众多杰出校友已经成为国家机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教学科研单位的学术学科带头人,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社会普遍好评。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于1998年4月,其前身是1960年8月12日成立的机电系,时设“矿山机电”“冶金机械”“建筑机械”三个五年制本科专业。1962年3月,学校根据冶金工业部的通知,停办冶金机械专业。1962年4月,学校决定撤销机电系,其所属的“矿山机电”专业划归采矿系。1962年6月,学校暂时停办“建筑机械”专业。1970年12月,在冶金工业部教育革命座谈会上确定,恢复“建筑机械”专业,增设“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71年3月,学校恢复机电系,在当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学校将“矿山机电”专业改名为“矿山机械”专业。1979年10月,冶金工业部在沈阳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将我校“建筑机械”“矿山机械”两个专业合并为“机械工程”专业。1984年11月,冶金工业部召开教育规划与改革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将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分建为“矿业机械”和“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1986年,学校将机械电气工程系分为机械工程系和自动控制系,机械工程系下设“矿业机械”和“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两个专业,自动控制系下设“工业电气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1993年,在“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正常招生的情况下,还在该专业下招收“设备工程与管理”专业方向学生,“矿业机械”专业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招生。1994年学校将“矿业机械”和“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两个专业合并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增设“机械电子工程”“设备工程与管理”两个本科专业。1995年机械工程系与陕西省劳动厅西安高级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简称高培中心)联合,组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1998年4月22日,学校正式撤销机械工程系,成立机电工程学院,并举行挂牌仪式。1998年,教育部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将“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电子工程”“设备工程与管理”三个本科专业统一更名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并从1999年起正式招生。1999年,学院增设“工业设计”专业并招生,该专业兼招工科和艺术类考生,2002年,该专业划归艺术学院。2000年,学院开始筹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并于当年正式招生。2011年学院新增“工程机械”专业并招生,该专业于2013年更名为“机械工程”专业。2012年学院新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并招生,2015年学院新增“车辆工程”专业并招生。1993年学院获准“机械设计及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1995年学院获准“机械电子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2001年学院获准“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学院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共同申报并获准“机械设计及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2005年学院获准“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增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及“车辆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2013年增设汽车电子与电气二级学科硕士点(自设);2014年获准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目前,“机械设计及理论”为陕西省重点学科。学院实行“院-所”结构,现有机械动力学理论与应用、机电系统检测与控制、先进制造技术、车辆新能源动力技术、电工程及自动化等5个研究所和1个机电工程实验中心,同时设立专职机构“学科建设研究室”和“系”,负责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学院拥有教育部耐磨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纳米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安市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等4个科研平台,拥有省级机电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学院目前共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和车辆工程五个本科专业。截止2020年12月,学院在册教职工116人;在籍学生2092名,其中本科生1789名,硕士研究生273名,博士研究生30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18年9月组建成立,现设立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两个本科专业,拥有“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建筑智能信息技术”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其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学科专业基础深厚,是1953年全国率先成立的本科四年制专业,作为全国暖通“老八校”之一,培养了全国首批本科生(1955年)和首批研究生(1956年),并于1998年获准“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是“国家特色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国家一流专业培育)”和“陕西省特色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成立于2007年,是西北五省高校中首家成功申报设置的本科专业,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流专业建设项目(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目前历经10余年发展已形成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截至2019年9月,学院共有在校生1408人,其中本科生999人,硕士研究生354人,博士研究生55人。学院目前拥有专兼职教师共56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28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7人;同时,学院拥有一批高层次人才,包括“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杰出人才等。学院部分教师曾荣获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杰出人才”、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相关学科在国内居先进地位,在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处于国内本学科领域前列。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是学院的特色优势。学院发起成立了“中国-北欧室内环境与能源国际研究中心”和“国际地下空间环境学会”两个国际学术机构,并由李安桂教授担任主席(主任)。目前,学院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瑞典于默奥大学等国外多所高水平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19年,学院共有9名教师,20余名学生,共计30余人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参与举办了“中英零碳城镇可再生能源系统研讨会”、“室内环境保障与能源技术国际夏令营”等活动。建科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秉承“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发展目标,以建设“创新型、学习型、和谐型、国际化”学院为核心理念,努力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办成国家一流专业。同时,充分发挥暖通学科的优势,结合建筑智能化学科特点,加强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绿色智慧、未来建筑”,为营造低碳、和谐、宜居的人居环境做出更大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于1956年,由原东北工学院建筑系、西北工学院土木系、青岛工学院土木系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土木系科合并组成,时为建筑工程系。1999年在原建筑工程系和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专业基础上组建了土木工程学院。学院现设有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己连续四次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专业评估。交通工程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2010年,土木工程专业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2011年,交通运输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土木工程学科拥有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自主设置了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现代结构理论等方向学科。同时,结构工程也是国家重点学科。2013年,学院以优秀成绩完成了教育部首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2017年,土木工程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重点建设项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交通运输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项目。学院现有教职工190余人,其中教授40余人,副教授60余人,博士生导师30余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8人等。学院现有结构与抗震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道路与交通工程实验室、土木与交通工程仿真中心等4个实验室。拥有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结构中心)、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结构与抗震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西北地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生联合培养国家级示范基地、西部装配式建筑工业化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学院现有结构与抗震实验室、地下结构与岩土工程实验室、道桥与交通工程实验室、计算中心四个实验室,拥有省部共建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态建筑材料国家工程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学科平台。近五年来,学院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1000余项,科研经费总计超2亿元。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30余项;授权国家专利300余项,出版专著30余部,主编教材40余部,主编、参编国家规范、标准50余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0余篇。近年来,学院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多国高校保持良好的校际交流和合作。2017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合作设立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澳大学安德学院,开启了本科生教育的联合培养模式。学院在读本科生2100余名,硕士研究生900余名,博士研究生180余名。六十多年来,学院以独特的地理条件、行业渊源,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土木工程、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方面的专门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文学院是一个以外语教学为基础,以专业教学研究为特色的文科类学院。学院涵盖文学、法学、艺术三大学科类,招收汉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法学、戏剧影视文学等本科专业,可授予文学、法学、艺术学、汉语国际教育学士学位;硕士专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戏剧戏曲学、美学、汉语国际教育,可分别授予法学、艺术学、哲学硕士学位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等教学任务。文学院下设中文系、英文系、法学系、国际汉语教育系、戏剧影视文学系、大学英语第一教学部、大学英语第二教学部和研究生外语教学部等八个教学单位,并有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建筑文化研究所、中外文学译介中心、房地产与建设工程法律研究所、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草堂寺文化研究中心等六个科研机构。另外,陕西省法学会建筑法学研究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外汉语培训中心设在我院。学院现有教职工200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50余人,博士及在读博士30余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0人。文学院由原外语系与原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法学专业于2009年底合并建立。近年来科研成果丰硕,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间,共承担了国家、省、市各类软科学研究课题10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50余本,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一批优秀专著、论文和教材获国家、省部级奖励。我院的中文与英文专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撑,中外语言文学研究并重,以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特别是西部作家研究及作品翻译为特色,已形成依托我校主体学科的建筑文化研究、建筑与环境法规研究、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及汉语国际教育和大学英语教育研究的数个学科团队,其中贾平凹研究学术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建筑文化研究初具规模,且形成自己特色。2012年5月我校与瑞典吕勒欧工业大学和吕勒欧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吕勒欧孔子学院正式揭牌,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教师及志愿者均从我院派出。文学院教学设备先进,拥有数字、模拟语言实验室及网络多媒体教室20余间,面向全校的外语教学广播电台1座,以及供法学专业教学实践使用的模拟法庭1间,并主办校内文学期刊《馨火》、英语刊物《英语学习》。学院图书资料室藏有中外文图书30000余册、期刊90余种。学院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70余人。1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1000余名优秀中文、法律、外语、戏剧影视和对外汉语人才,他们现在已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上。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年高达98%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欢迎。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冶金工程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国家于上世纪50年代在西北地区布局惟一学科门类齐全的冶金科学与金属材料加工类院(系),是国家主要的冶金及金属材料加工科教基地之一。建院六十余年来,先后为国家和行业培养了万余名德才兼备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人才,近百名毕业生成长为国家部(委)、省(市)、厅局及大型企事业单位领导、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和科研院所业务骨干,1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院现有“冶金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博硕士点涵盖了所有本科专业;有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冶金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为国家级一流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博士生50余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3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76.6%。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100%,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7.8%。拥有陕西省“百人计划”“千人计划”学者8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4人,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3人,陕西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人,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教学团队3个。聘任兼职教授36名,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1名。学院为“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学院有“功能材料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冶金技术国家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黄金与资源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13个。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和企业横向项目百余项,获准国家发明专利100余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等40余项。学院坚持以“围绕学生成长,关照学生成才,服务学生一切”为工作宗旨,构建了“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平台活动为抓手,以规范建设为保障”的“多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后备中坚力量。近五年在校生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120余篇被SCI和EI收录,本科生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件。1名学生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3名学生获宝钢教育奖励基金优秀学生特等奖,占学校获宝钢教育奖特等奖人数的七分之三。学院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社会评价好,毕业生的供需比一直保持在1∶5以上,多次荣获“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学术氛围浓厚,近年来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余次,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有经常性学术交流。“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对标国家“双一流”和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办学历史源远流长,1956年并校后,就成立了以水彩、素描、雕塑为主要授课内容的美术教研室,汇集了一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欧洲及国内以胡粹中、谌亚逵、蔡南生、刘作中等为代表的水彩画、雕塑、素描大师级教授。学院设计类专业、学科最早创建于1994年。2002年4月,艺术学院正式组建成立,继承了国内最早一批土建类学科精华,学科发展以学校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具有80多年办学历史的国内优势学科为依托。我院是西部综合院校最早设立设计学学科单位之一,风景园林为国家首批。现有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二级学科博士点,设计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风景园林、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工程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招收全日制及非全日制研究生。设计学、美术学、艺术硕士、工业设计工程为陕西省首批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学科专业项目。学院现有教职工170余人,专任教师140余人,在校本科生1700多人,研究生600余人。陕西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宝钢优秀教师奖3项。学院现设有环境设计、工业设计、摄影、雕塑、艺术与科技、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广播电视编导、绘画9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设计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环境设计、雕塑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学院现已形成本、硕、博完整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成果获准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学院集聚了包括建筑、景观、雕塑等在内的多学科的研究人才,学科团队长期致力于西部地区地域文化研究,截止目前,共承担纵向课题169项,其中国家级基金课题16项,省部级基金课题71项,横向课题183项,科研经费1.7亿元。学院教师出版著作、教材102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20篇。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我院教师积极转化科研成果,先后获“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最高奖”、“韩国2013第二届国际造型设计展(18国雕塑展)金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奖”(一、二等奖多项)、“西安市科学技术成果奖”(一等)、“西安市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项。承办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邀请了122个国家的艺术家参展,彰显该展览已逐渐成为国内乃至国际最具影响性和代表性的艺术盛会。多件作品入选7-12届全国美展,并获得优秀奖两项。其中,中国城市雕塑的评价体系研究(国基金)、黄帝陵景观设计、西安地铁1-4号线标识系统及浮雕壁画、函谷关4A景区景观雕塑设计施工、西安顺城巷改造等一批受政府委托的重大(点)项目为区域经济建设及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国际国内顶级及重大学科竞赛中获等级奖300余项,其中一等奖70余项,数量及层次均居国内院校前列。环境设计专业在教育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CHSLA)、国际建筑师联合会(UIA)等国内外高水平竞赛中获大奖十余项,在第51届IFLA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中靳获第一名;第46、47、50、51届IFLA大学生设计竞赛“评委奖”七项,国际建筑师协会(UIA第24届)优秀奖一项,全国风景园林学会设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多项。影视、雕塑等专业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竞赛第1到第3届先后获一等奖三项二三等奖多项。在国家级、省级重要学科竞赛中连续取得优异成绩。艺术学院努力探索综合类大学艺术类专业的办学思想、宗旨、特色与人才培养模式,继承和发扬百年建大优良办学传统,以设计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三大学科为主,经过历代师生的不懈努力,现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学院,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可以追溯到1958年9月采矿工程专业开始招生,是原冶金部在西北地区唯一布点的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专业院系。1960年,独立设置采矿工程系,设有采矿、选矿、矿建和矿机四个专业,在校学生800余人,教师100余名,是当时学校的大系之一。文革期间,暂停招生。1972年,矿机专业独立成机电系,矿建专业并入采矿专业;1984年,获批采矿工程硕士点。1986年,采矿工程系更名为矿产资源工程系;1994年,获批矿物加工工程硕士点。1997年,矿产资源工程系更名为资源工程系,增设系统工程专业;1998年,安全工程专业由环境工程系划转至资源工程系。2000年,资源工程系撤系,采矿工程和矿物加工工程停招、安全工程专业划转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年,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在材料与矿资学院恢复招生;2011年,获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9月13日,学校恢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建制。学院现有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在读学生676人,其中本科生521人、研究生155人。教职工78人,其中教师67人、实验技术人员6人,教授20人、副教授23人,博士学位教师39人;拥有陕西省“百人计划”学者2名;聘请瑞典、芬兰等国内外兼职教授10余名。学院下设3个教学系、8个研究团队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面积近4000平方米,各类仪器设备783套,总价值2000余万元。1958年以来,学院累计培养本科生5100余名,研究生330余名。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瑞典皇家工学院、芬兰奥卢大学、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20余位教师具有出国访学、学术交流和合作科研的经历。与10余家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人才培养及实习实践基地。学院作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院系之一,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走“特色+内涵”的发展之路,遵照“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办学要求,按照“学科建设力争突破、师资结构趋向合理、教育体系日臻完备、管理服务更显精准”的建院思路,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积极对标一流矿业工程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强化师资队伍、学科及平台建设,推进与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的交叉融合,致力于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为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资源工程学院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简称:西建大 地区: 陕西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3.00~8.6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中段13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