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西安科技大学 > 招生学院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 简称:
  • 地区: 陕西
  • 类型:理工类、公办
  • 学制:2.5-5~3年
  • 学费:¥2.40~3.6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安全学院)依托的安全学科已有80余年发展历史。2016年4月,依托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A类学科/陕西省一流学科/一级博士点学科),由安全工程和消防工程两个系合并组建安全学院。2016年10月,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批复设立安全监管监察学院(西安),与安全学院合署办公;2019年12月,西安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教育厅和陕西省应急管理厅签约共建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现有“安全工程”、“消防救援”两个系,设有安全工程、消防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3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工程硕士授权点,下设煤火灾害防控、应急救援技术和安全与应急管理等七个二级博/硕士点学科方向。目前在读本科生899名,硕士研究生333名,博士研究生90名,留学生3名。学院现有教职工107人。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21人(含3名二级教授,3名三级教授)、副教授27人;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劳模)、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安全生产专家和全国安全文化专家等国家级人才6人,以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师德楷模、陕西省特支计划、陕西省杰出青年等省部级人才15人。发展形成了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陕西省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和2个陕西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学院拥有国家矿山救援技术西安研究中心、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火灾害防治陕西省重点实验室、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工业过程安全及应急救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热动力灾害防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军民共建火灾物证实验鉴定中心、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与应急管理部研究中心、西安市应急管理局、陕西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研究院联合成立)等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国家级煤矿开采与安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应用型安全技术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陕西省实验教学中心等4个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平台,建设教学科研实验室50个,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和环境。学院在侯运广、唐海清、贺敦良、刘冠姝、李新东、常心坦、徐精彩等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良好师德风范的几代带头人的带领和培养下,经过八十余年的发展,逐步凝练形成了煤火科学与防控、矿井通风与瓦斯灾害防治、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安全与应急管理、气体与粉尘爆炸、城市公共安全、消防科学与工程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等国家级项目70余项、省部级项目130余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千余项。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0余项;出版教材著作9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部分成果已转化,在煤矿、矿山救援基地和消防救援机构等推广应用,并出口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孟加拉等国。学院重视国际合作交流,成功主办了首次在中国召开的第十一届世界矿山通风大会等多届高水平学术会议;与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波兰、奥地利等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科教合作与学术交流,并选派资助师生前往交流访问与学习,国际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院将紧紧抓住应急管理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教育厅和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共建安全学院的战略机遇,秉承“西科安全立地顶天”的学院精神,在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发展中担当作为;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精彩精神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以本为本,立足“三个面向”,努力建成国家一流、世界知名的安全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建校时的地质系,该系的岩石矿物学、地质构造与古生物、煤田地质勘探等教研室的部分教职员工,从70年代开始就从事粘土矿物、宝玉石、陶瓷与耐火物原料、日用艺术陶瓷等研究及产品试制工作,1988年在地质系建立了地质矿产研究所,开展矿物加工、矿产综合利用、煤炭转化等研究工作,自主研发的以粘土矿物为主要组成的建筑涂料是该所的主要产品之一。1991年,在地质系建立了矿产综合利用与营销专科专业。1993年,在矿产综合利用与营销专业以及部分从事粘土矿、宝玉石、建陶与日用陶瓷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建立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生。1998年,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从原地质系分出,与学校新材料工程系化工工艺专业合并成立材料工程系,设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化工工艺2个本科专业。1999年,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调整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设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个专业方向。2002年,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酝酿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3年1月,正式组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按一级专业招生设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5年,开办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2007年以来,建立了陕西省硅镁产业节能与多联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后经陕西省批准,建设硅镁碳微纳米材料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改建)。2008年5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时年,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恢复招生。经过20余年的发展,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矿物加工工程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含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材料二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点,同时具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矿物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多年来,学院坚持“质量立院、特色兴院、追求一流”的办学理念,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上注重宽口径、重基础、强实践,形成了以硅镁碳微纳米材料与应用、矿物冶金与材料制备、电子材料与元器件、新能源材料、功能化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加工与表面处理、新型建筑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为特色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方向。学院拥有一支业务精干、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全院教职工73人,专任教师5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94%,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0人,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创新人才”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2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拥有陕西省硅镁碳微纳米材料工程中心和陕西省新能源材料创制理论与技术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技术创新计划项目等20余项,40余项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200余篇次,出版专著10部。学院建有高水平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18个基础、专业实验室,教学设备完善,有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镜、扫描探针显微镜,冷等静压成型机,热压烧结炉,综合热分析仪,红外光谱仪等先进的材料制备、加工、测试试验研究设备共计1000余台套。此外,学院积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示范区1个,与中铁集团、天津南玻集团、中国二汽、山东工陶院等20余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了校外实践基地。毕业生深受电子、机械、汽车、建材等领域大中型企业欢迎,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考研率位居学校前列。学院被评为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分党委,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分党委”、“文明院部”、“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考研先进单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测绘学院成立于2008年,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测量工程系,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学校成立时的采矿系测量组。1978年招收第一届矿山测量专业本科生,1985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工程测量硕士学位授予权,是西北地区最早获得测绘类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05年获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0年获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8年获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经过近30余年独立办学,学院已经拥有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及遥感科学与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工)博士一级学科,地理学(理)硕士一级学科,资源与环境(原测绘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成为学科特色鲜明、专业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本、硕、博人才培养链条完整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下设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遥感科学与技术4个教学系,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大地测量数据处理及应用、矿山开采沉陷与灾害治理、数字(智慧)城市与城市安全、地理大数据及流域生态、遥感及灾害监测等6个研究所。拥有陕西省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西安市勘察测绘院、中国煤田地质局航测遥感局等16个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拥有一支充满活力、高效精干的师资队伍。著名摄影测量专家王任享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龚健雅院士受聘为双聘院士。北斗副总师杨元喜院士、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姚宜斌、同济大学测绘学院院长李博峰等多个业界知名专家学者被聘为兼职教授。学院现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教授11人、副教授24人、讲师26人,教师中博士占比达80.7%。近5年来,测绘学院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及国防建设项目等高层次科研课题20项;获省级精品资源课程3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团队1个;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12项;发表学术论文121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68篇,出版教材与专著15部;累计推广成果8项,创造上亿元社会经济效益。学院已为国家培养出近6千名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测绘、地信、铁路、公路、水利、电力、地质、林业、土地、建筑、煤炭、教育、城轨、气象、安全、IT等行业及科研院所,从事基础测绘、工程测量与管理、资源勘查、环境灾害监测、不动产测量、数字城市及地理信息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等多方面的工作。近5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7%以上。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地质与环境学院的前身是1957年组建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地质系。1958年随西安矿业学院(西安科技大学前身)建校而发展,是建校时的两大主体院系之一,至今已有63年的办学历史。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学院学科专业日趋完善。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含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矿山地质环境、勘查地球物理4个学术方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及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含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矿山地质环境、勘查地球物理、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矿山生态工程7个学术方向),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环境工程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及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地质工程专业)。拥有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及省级科研平台6个,1个国家特色专业及国家一流专业(地质工程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及省级一流专业(资源勘查工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地质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在第四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获C+水平,地质工程与资源勘查工程两个本科专业2015年及2018年两次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认证。学院目前拥有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4个系,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地质博物馆,2个研究院。拥有教职工116人,专任教师9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19人、副教授28人。另有兼职教师31人,含双聘院士1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400人,博、硕士研究生250名。专任教师队伍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1人,原煤炭部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陕西省青年领军人才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陕西省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学院长期以来立足西部矿区的煤炭绿色开采地质保障技术及矿山环境保护研究,在煤炭地质理论与煤矿开采地质条件评价、矿井水害防治理论与技术、煤层气(瓦斯)地质与防治技术、矿区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与地质灾害防治、煤系矿物及固废的环境功能应用等方面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优势与特色。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90项,厅局级纵向项目30余项,横向课题3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1800万元。获国家及省部科技进步奖18项,国家发明专利近8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部,SCI、EI论文收录165篇,其中ESI高被引收录10篇。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源自西安交通大学矿山机电专业,1958年成立西安矿业学院机电系,是西安矿业学院成立时的三个系之一;1985年12月机电系拆分为电气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1994年12月成立自动化系。2002年6月,在自动化系的基础上组建了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余人,在校本科生近2000人,硕、博研究生600余人。学院设有四系两中心,即自动化系、电气工程系、测控技术系、电子科学系、电工电子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现拥有矿山机电工程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二级学科硕士点10个,控制工程、电气工程等工程硕士培养领域2个。学院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良的教学环境,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24人、高级工程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9人。学院历来重视实践性教学,在校内设有开放实验室,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荣获国家级奖励。每个专业都拥有校内、外实习基地,使得学生认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可靠的保证。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将创新性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近三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煤炭学会教学成果奖3项,校级特等教学成果奖2项、一等教学成果奖8项、二等教学成果奖10项。学院现有省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为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学院坚持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的理念,近三年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横向课题200多项;国家专利1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50项);编写专著、教材11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3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科分布齐全,专业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环境优越,实验设备精良,指导思想明确,教学观念超前,学院正在蓬勃发展,必将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始于原采矿工程系1962年成立的矿业经济教研室,在此基础上,上世纪80年代初先后成立了企业管理教研室、质量管理教研室、煤炭工业质量管理研究咨询培训中心和矿业系统工程研究室。1998年,与社会科学系、品德教研室共同组建了管理系,2000年以管理系为主体独立组建新的管理系,2002年成立管理学院。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学院学科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师资力量快速提升,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现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商务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在2019年通过住建部工程教育认证;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以及产业经济学等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学专业硕士(MPAcc)和工程管理硕士(MEM)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有“矿业经济与管理”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学院还设有陕西丝路质量研究院,是陕西省高校成立的第3家质量研究机构,以及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加智能管理联合研究中心,还设有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所、老龄社会发展研究所,西部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煤炭经济与管理研究所、人因与管理工效学研究中心5个校级研究中心。管理学院实验中心现设有现代商务中心、证券投资实验室、会计手工实验室、工程管理沙盘实验室、BIM实验室、施工虚拟仿真实验室、BIM-VR实验室、ERP实验室、3D物流管理实验室、信息系统综合实验室、酒店管理实验室、客房模拟实验室、VR体验创新实验室、3E政策与决策模拟实验室、公司理财与资本市场综合实验室、人才测评实验室、决策模拟实验室、西安科技大学·京东电子商务研究与应用中心等18个教学科研实验室,1个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和1个专业资料室,拥有专业教学科研软件100余套,计算机近400台,资产总价值约1200万元,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2016年11月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8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2人,高级工程师6人,讲师、工程师5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4人,硕士学位者47人。拥有一支团队协作、知识结构互补、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师资队伍。学院近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7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200余项,到账金额2600万元,发表核心以上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0余部。建立了20余个学生实习基地。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活动,每年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30多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是学校底蕴深厚、后发优势突出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组建的西安矿业学院基础部化学教研室和1989年组建的西安矿业学院矿产研究所。2003年在原材料工程系化学教研室、化工教研室和矿物加工工程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化学与化工系,2008年定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学院现有化学、化工、应用化学和矿物加工等4个系,拥有1个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实验室)和1个国土部重点实验室(煤炭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建有陕西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矿物加工工程研发中心和本科专业实验中心等3个校内实践基地和28个校外实践基地;共建有中国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和煤炭安全绿色高效开发等3个协同中心;拥有煤化工、矿产和高分子等3个研究所。学院现有教职工93名,其中专任教师69名,教授11名,副教授28名,讲师30名,博士生导师10名,硕士生导师33名,博士以上学历占比90%。实验技术人员15名,其中高级工程师5名,工程师8名,助工2人。行政人员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2人,讲师5人。有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兼职教师40余人。学院现有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优秀教师2人,陕西省“百人计划”学者4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拥有各类在校生1300余人,其中博硕士研究生180余人,本科生1140余人。(截止2020年4月)学院拥有1个陕西省重点(优势)学科(矿物加工工程)。拥有“矿物加工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艺催化、应用化学、生物化工等5个二级学科)、“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5个二级学科)、“矿物加工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矿业工程”两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矿物加工工程、能源化学工程和应用化学等4个本科专业。拥有“工科化学”和“煤化工系列课程”、“物理化学”等3个省级教学团队,“有机化学”和“碳一化工”等2门陕西省精品课程,“物理化学”、“有机合成化学”和“矿物学”等3门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优势专业、陕西省专业改革综合试点专业、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2014年和2017年先后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复审;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矿物加工工程等两个专业为陕西省“一流专业”,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为本硕连读试点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为西安科技大学专业综合改革示范专业。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具有素质优异、基础扎实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学生在英语、数学、互联网+创业大赛、化学实验大赛、化工设计大赛、高等学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等众多国家级、地区性大赛中成绩斐然。学生考研率30%以上,连续3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培养的本科生、博硕士研究生广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学院学术氛围浓郁,学术交流活跃。在校本科生可以参加中美1+2+1项目、中英3+2本硕连读项目、国外短期研修项目和国外交换生项目等;在校研究生可以参加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学院已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关系。近三年来,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纵向和企业合作科研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63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285篇,其中被SCI、EI等国际权威检索收录119篇、ESI被引论文多篇。多项技术成果已向企业转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区域及行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经过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已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及矿产加工利用为特色,理工相融,多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科特色,并在煤化工、精细化学品合成、高分子化工、化工新材料、洁净煤技术、矿物精细加工等方向优势突出。展望未来,化学与化学院将以开放的姿态,乘风破浪,奋发向前。热烈欢迎八方学子成为我院新的一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前身为西安交通大学1958年创办的矿山机电专业。1958年西安矿业学院自交大分出独立办学,矿山机电专业为当时建校奠基的三大专业之一。1959年,西安矿业学院机电系成立。历经岁月洗礼,机电系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86年机电系分为机械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2002年6月成立机械工程学院。学院设置机械设计系、机械制造系、机械电子系、工业工程系、车辆工程系、仪器科学与技术系、材料成型与控制系等7个系。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其中机械工程为陕西省重点学科;2012年获得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工程硕士授权点3个。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教育部综采综掘设备虚拟仿真实验中心、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高层次教学平台;拥有陕西省煤矿机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煤矿机电设备智能检测与健康维护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煤矿机电设备智能检测与控制科技创新团队,以及众多高水平学科平台,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有教职工110人,其中,专任教师80余人、博士生导师9人(含外聘)、硕士生导师46人、教授19人、副教授25人。拥有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1人,柔性引进国外优秀人才3人,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陕西省青年“千人计划”人才1人,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计划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校级胡杨人才2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新秀1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近五年,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联合/青年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等省部级项目100余项,承担神东、陕煤等企业委托横向项目近100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10余项,形成了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目前在校本科及博硕士生2000余人。近年来,一大批学生在各类竞赛、活动中摘得桂冠。其中,近300人次获得孙越崎优秀学生奖学金、全国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和国家级科技竞赛奖励,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机器人创意设计大赛、中国节能竞技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成绩显著。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一批学生考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部分优秀毕业生已成为神华集团、陕煤集团、宁煤集团、海尔、美的、格力等著名企业的骨干力量。长期以来,学院在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持党建引领、协同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多次获得“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分党委”等荣誉称号。在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的感召下,无数机械工程学院人扎根西部、献身煤炭,在西部人才匮乏、技术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艰苦环境下,在西部煤炭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的伟大征途上,机械人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斗、砥砺前行,在追赶超越中谱写“机械梦”、“西科梦”的新篇章。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始于原电气工程系1987年创建的计算机及应用专业。1994年12月,以该专业为主体,与学校基础部计算数学教研室、学校计算中心合并组建了计算机系。随着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快速发展,经历了十余年的开拓进取,我校的计算机与信息学科专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于2008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拥有1个陕西省一流专业,设有计算机科学系、信息科学系、软件工程系、网络工程系4个教学系和1个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部。拥有安全信息系统1个博士二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5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1700余名。学院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拥有一支朝气蓬勃、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专职教师7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45%以上,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4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新秀4人,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学院具有优良的办学条件,拥有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可视化测控技术研究所、矿山工业互联网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4个研究所(中心),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和计算中心2个实验教学中心(含8个专业实验室)及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拥有小型计算机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系统、深度学习服务器等各类实验和科研设备1000余台,可以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学院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已经形成鲜明特色,分别在计算机应用、科学计算与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系统集成与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与控制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要的成果,近3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100多项,获得多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和科学技术成果奖。学院是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促进内涵式发展,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并重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教育质量工程,培养知识+能力双重结构的应用型人才。学院全体师生将立足新时代,把握新机遇,与时俱进,全力开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美好的未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学院的前身是1989年成立的建筑工程系,最早可追溯到1959年建校初期设立的矿井建设专业(五年制本科)。学院1988年开始招收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生,1989年以矿井建设专业和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为基础成立建筑工程系,2002年成立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过60多年的发展,学院已从起初的一个矿井建设专业发展到拥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44人,其中教师115人,实验室人员14人,行政人员15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具有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65人,教授(正高工)11人,特聘教授8人,客座/兼职教授21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40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1人,陕西省“千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陕西省青年突击手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陕西省高等学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人,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学院在校生达到2400人,其中博、硕士研究生约400人(含国际留学生),本科生约2000人。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建筑学、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一流专业”,2010年通过住建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评估,2015年通过复评,获六年有效期。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卓越班和中澳(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土木工程合作办学班。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6个二级博士学科方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市政工程)和7个二级硕士学科方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市政工程、建筑与城市绿色环境),土木工程学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2014年岩土工程学科获批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土木水利类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院拥有完善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拥有国家级矿山建设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西安市岩土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土木工程实验实训中心1个,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训中心1个及涵盖学院所有专业的40余间实验室。拥有实验仪器设备2000余台(套),价值4000余万元,面积8000余平方米。建立并实施了“科研全面渗透本科教学”的机制,所有实验室均向师生开放,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和研究平台,并积极开展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学院承担和完成大量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学科特色。在岩土力学及其数值方法、岩土加固理论与技术、煤巷锚杆支护、爆破理论与技术、建筑结构计算与加固、桥隧结构检测与维护、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与水污染控制、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地下结构抗震防灾及治理及工程结构新材料研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2018年,我院王晓利教授以第一完成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学院长期坚持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内涵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开展各类课外科技学术竞赛活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一大批基础扎实、敬业奉献、吃苦耐劳、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理学院是西安科技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其前身为西安矿业学院基础课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具有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应用数学、物理电子学。学院还拥有工程力学和数学与应用数学2个本科专业。理学院由工程力学系、数学I系、数学II系、应用物理系、工程图学系5个系组成。现有物理实验中心、力学实验中心、图形图像实验室、应用数学实验室、数学建模研究室等5个实验室,承担着全校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理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批业务精干、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全院现有教职工143人,其中教师122人,实验技术人员15人,行政6人;教师中有教授22人、副教授34人;教师中博士52人、硕士53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人数已占教师总人数的86%。近年来,理学院秉承“健康、快乐、进步,宽松、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以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并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理学院承担着全校数学、力学、物理及制图类的公共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自2003年以来,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0余门;具有省级教学团队和级教学团队各1个;承担省级以上教改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4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出版教材或专著20余部。在科学研究方面,自2008年以来,先后承担了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四十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达到2000多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60余篇。在学生培养中,理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陕西省高等数学竞赛等学科竞赛中,年均获奖超40人次;以学科竞赛、学生第二课堂、学院特色活动等内容为载体,“厚基础、高素质、精技能”在学生身上得以展现。近年学院的考研率保持在40%左右,优秀学子纷纷考入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211、985院校深造。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能源学院源于1938年7月北洋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私立焦作工学院组成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办学可追溯到1895年的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1957年采矿系调整到由上海整体迁至西安的交通大学。1958年9月15日,西安科技大学的前身——西安矿业学院从西安交通大学分离出来独立办学并隶属于原煤炭工业部,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矿业工程类五年制本科高等院校,采矿工程系是学校成立时最主要的教学单位。2018年9月15日举行了采矿工程八十周年纪念,八十年来,能源学院和学校的发展休戚与共,历经西北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矿业学院、西安科技学院、西安科技大学,一直是我国采矿工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现已形成学科特色鲜明、专业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优越的教学与科研体系。目前,能源学院下设采矿工程系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拥有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采矿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形成了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培养体系。学院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384人,本科生813人。截止2020年,学院有教职工8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30人,以及兼职教授10余人。学院在侯运广、刘听成、吴绍倩、石平五等老一辈教授的带领下,培养了以伍永平、黄庆享、柴敬、来兴平等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人才和知名专家。拥有院士工作站,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岗位等人才平台;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4人,陕西省青年科技奖2人,学校“胡杨学者”8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近5年,学院围绕西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中的重大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陕西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以及大型企业委托项目300余项,科研经费逾亿元。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在传承研究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开拓了大倾角煤层、浅埋煤层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新领域,解决了西部特殊赋存条件煤层动力灾害防治、岩层变形光纤监测、黄土沟壑区地表沉陷预计等安全高效绿色开发与利用难题。在国内行业领域和高校具有广泛的影响,对推动西部煤炭行业技术进步和和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11年4月。其历史沿革可追溯到西安科技大学(原西安矿业学院)基础课部外语教研室。经过50余年的发展,学校于2000年5月设立外国语言文学系,2008年6月成立外国语学院;2011年学校学科调整之后,与原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合并成立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开设有英语、汉语言文学、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四个本科专业,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家治理、翻译硕士(MTI)等两个硕士学位点。学院设政治学与行政学系、法学系、汉语言文学系、英语系、大学英语教学一部、大学英语教学二部、研究生外语教研室、实训中心、公共艺术教研室、外语培训中心、资料室等部门。现有教职工131人,其中专任教师116人,实验室教师7人,管理人员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9人,专任教师获博、硕士学位者106人,留学归国教师10人,另有外教4人。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较为合理。主要承担全校人文社会科学和外语学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并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英语、日语、俄语等公共外语教学任务。学院拥有语言实验室16个,其中同声传译室1个,多媒体语言实验室9个、云网络数字语言实验室5个,外语电台2部、录音室1个、外语资料室1个。拥有供专业和非专业学生学习的各种听力材料近5000余盘,图书资料3000余套,英文原版期刊47种、图书45种、VCD、DVD影视资料1200余盘。学院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高水平、高素质、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在教师队伍管理、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锐意创新,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加强学风和教风建设,使教学和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西安科技大学于1984年开始筹建通信工程专业,1994年12月成立通信工程系,2002年学校以通信工程系为基础成立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2人,其中硕士生导师46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43人,占4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0人,占47%。学院拥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矿业信息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和电磁场与电磁波;1个工程硕士点:电子信息领域;5个本科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通信工程2018年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于2019年获得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是陕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获得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有陕西省通信工程系列课程等教学团队3个,陕西省精品资源课程5门,陕西省通信工程实验示范中心1个,陕西省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个;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华为ICT学院”,为学生动手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学院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9部,获批国家青年基金10项,面上项目1项,获得国家和省市级项目60项,申请专利132余项,组织成果鉴定1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简称: 地区: 陕西 学制:2.5-5~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40~3.6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西安科技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