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工程硕士授权领域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建设专业、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材料物理、应用化学(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功能材料和能源化学工程5个本科重点批次招生,办学历史悠久,在校本科生2000余人,硕博研究生400余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5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94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省部级以上专家33人次。学院依托四川省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省化学与分析测试实验教学中心、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学研究平台,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近三年来,承担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91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440余篇,取得授权专利106项。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是为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战略决策,为推进西部地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需要,整合学校与董事单位国防学科资源于2006年12月组建的新型学院。学院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学院现有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信息对抗技术5个重点本科专业,涵盖核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3个一级学科。其中“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是国防重点特色紧缺专业,“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核科学与技术”是学校重点培育学科,“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被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批准为“十三五”首批国防特色主干学科。学院坚持走军民融合开放办学之路,先后与中物院、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兵器工业集团、电子科技集团以及中科院高能所等单位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学院设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自主增设辐射防护环境保护、核燃料循环及材料、核技术及应用三个二级点;设有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网络与测控技术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等博士点下设核废物与环境安全、核废物处理处置材料、辐射生物效应与生态修复等涉核博士学科方向。学院设有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四川省新型含能材料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极端条件物质特性联合实验室、中子科学联合实验室、微波/毫米波联合实验室和国家核技术工业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科技大学分中心、本科实验中心等教学与科研平台。按照“引进、培养、送培”三并重的思路,着力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紧跟学科前沿,熟悉工程实践”的师资队伍。学院汇集了以一批青年博士为主的研究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6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副高以上职称31人,博士61人,在读博士12人,具有3个月以上海外学习经历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6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聘请清华大学陈靖教授为学术院长,聘请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石伟群、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电离辐射计量科学研究所梁珺成、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省新材料研究中心崔旭东、四川轻化工大学庹先国、苏州大学王殳凹等为学院兼职教授,聘请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骆云志、伍凌川、朱松柏,绵阳市辐射环境监测站黄英,雅化集团绵阳实业有限公司李学平等为学院产业教授。学院现有本科生1200多人,硕士研究生百余名。近年来,为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兵器工业集团等企业输送了200多名军民两用人才;有两百多同学考取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兰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国萨里大学、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格物安邦国,正德明攻防”。国防科技学院将认真贯彻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与局省共建协议,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军民”的办学定位,牢固树立“正德树人,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之精神,倡导“博学求真,力行至善”之学风,继往开来、凝心聚力、奋勇前进,努力建成在西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军民融合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学院,建成中国(绵阳)科技城、四川与西部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智力与技术支撑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环境与资源学院是西南科技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学院的前身为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1958年开办的非金属矿床开采专业和地勘专业;1978年发展成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的非金属矿系;1993年学校更名为西南工学院后非金属矿系分为环境工程系和资源经济工程系(1998年资源经济工程系又更名为城市建设与国土资源系),2000年学校组建成立西南科技大学后,环境工程系和城市建设与国土资源系分别改为环境工程学院和城建学院;2005年1月,由原环境工程学院和城建学院组建成为现在的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现在,环境与资源学院已发展成为一个以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为主要研究特色、以应用型高级工程建设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学研究型工科学院,具有较为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学院现设环境工程系、矿业工程系、地质工程系、矿物加工工程系、安全工程系、交通工程系、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系等七个教学系和一个中心实验室,并设有水处理与污染控制中心、矿物材料加工及应用研究所、非金属矿研究所、国土资源利用研究所等五个研究机构。学院现开设有地质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交通工程、测绘工程、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学以及矿物加工工程共8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工程、地质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环境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矿业工程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固体废弃物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工程自控技术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非金属矿产地质及其开发利用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非煤矿山安全技术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低成本废水处理技术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烟气脱硫工厂技术中心—西南科技大学烟气污染测控分中心”、“水处理与污染控制中心实践教学中心”及“环境工程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大批重要的教学科研实验研究平台。同时,学院还自建或与企业共建了“工程勘察与检测试验平台”、“数值模拟与数字试验中心”、“岩土力学实验中心”等30余个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学院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养、引进、提高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修养和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70余人,学科方向有正高职称38人,副高职称38人,博士69人,博士生导师7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4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员6人。还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董事单位、科研院所以及大型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聘请了30余位校外资深专家作为学院兼职教授;并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及研究机构聘请了一批海外学者为学院客座或兼职教授,在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以及联合科研等方面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全方位提高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及动手能力强、富有创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办学理念上积极拓展思路,利用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和绵阳科技城的独特优势,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所以及长虹等董事单位、科研院所以及大型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聘期了傅依备、刘宝珺院士在内30余位校外资深专家作为学院兼职教授,并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及研究机构聘期了一批海外学者为学院客座或兼职教授,指导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以及联合科研等,极大地促进了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近三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863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300余项,到帐科研经费6000余万;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20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近400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15部,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省部级鉴定验收7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项。几十年来,环境与资源学院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学院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学院正紧紧抓住博士点建设的良好发展机遇,加强学科建设与青年教师培养,扎实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从1994年开始培养计算机人才,1999年成立计算机系,2000年西南工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西南科技大学后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点,拥有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可视化与人机交互、领域软件工程、软件服务工程6个二级学科,拥有国防特色学科方向1个。现有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医学影像技术4个本科专业,其中软件工程专业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四川省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四川省特色专业、学校“8111品牌”专业。学院拥有一支学历高、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2人,其中专任教师110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4人,其中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35人,有博士40人,5名教师获得海外学位,19名教师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四川省“千人计划”1人,四川省“突贡”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绵阳市“4+3"高端成长型战略新兴产业领军人才4人。二级教授1人,硕士生导师52人(含院外)。有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的教师110人。另外,学院从董事单位聘任科研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66人。学院建立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配备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实验室面积8000余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4300余万元(其中研究设备2400余万元)。学院现设计算机工程系、软件工程系两个教学系和一个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四川省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互联网健康服务融合工程实验室、四川省智能电器与智能系统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四川数据与应用中心绵阳分中心、绵阳市智能医疗系统工程实验室、绵阳市网络融合工程实验室、绵阳市网络空间安全实验室、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平台。在学校内还共享国家大学科技园、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等平台。学院教师在计算机软件、嵌入式技术、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工程、科学与计算工程、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与可视化、医学影像技术等方面有较强研究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在政府、军队、国防科技工业和区域经济建设的众多行业。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273项,其中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到校纵横向科研经费2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17篇,出版专著及教材11部,获省部级科技奖2项,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41项。学院现有在校本科学生2340人,硕士研究生211人(非全日制16人,在职工程硕士48人),留学生68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21人)。学院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了“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的人才培养特色。近五年承担教改项目90项,其中省级教改项目26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共享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学生参与各类竞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共计598人次。12名同学被评为“全国计算机学会(CCF)百名优秀大学生”。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川、渝、粤、浙、苏、沪、京等国家、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地企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近3年,172名毕业生被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百度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有限公司、深信服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录用。一些优秀本科生考入(保送)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伦敦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评估机构(MYCOS)对我院2011-2014届本科毕业生的4次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比同类高校高16%,就业竞争力达98.8%,就业竞争力和平均月收入均居全省前茅。在2017年中国校友网本科专业排名中软件工程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进入全国前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入全国前20%。进入新时代,学院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在学校“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下,积极与区域国防军工单位、科研院所、企业开展科研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将学院建设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为实现学院愿景“成为全国地方高校在计算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引领者”而努力奋斗!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前身为1978年原绵阳农业专科学校(1995年更名为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设置的农业经济管理系和1988年原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1993年更名为西南工学院)设置的社会科学系,2005年1月,西南科技大学财经学院与管理学院合并组建经济管理学院。学院下设工商管理系、经济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会计系等4个系级教学机构。目前拥有5个研究平台,分别是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中心(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信息管理与服务研究中心(绵阳市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企业管理发展研究所和区域经济研究所(校级研究平台)。学院拥有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信息分析与管理决策等4个二级学科方向;应用经济学下设区域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等3个二级学科方向,其中企业管理学科为四川省重点学科。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和金融硕士(MF)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开设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含ACCA教改班)、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9个本科专业且均为四川省重点批次招生专业。经济学专业是四川省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校级品牌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73人,其中专任教师139人,包括教授24人、副教授5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教学团队1个、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四川省物流专家3人、绵阳市科技创新人才2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教学良师5人。聘请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高校和联合办学董事单位的40余人为学院的兼职教学科研队伍。学院现有在校学生4776人,其中本科生4374人(含114名留学生),研究生402人(含25名留学生);网络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生上万人。近年来,学院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项,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学院承担科研项目50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0多项,承担企事业单位横向科研项目150多项;荣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家》、《管理世界》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0多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40多部。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德国杜塞尔多夫应用科学大学签订了教育合作项目。近年来,我院选派交换生20余人前往德国杜塞尔多夫应用科学大学、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美国奥本大学蒙哥马利分校、台湾静宜大学等境外高校学习。学院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多家知名企业、高校及行业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经济、管理领域开展政策咨询、项目评价、员工培训、继续教育等社会服务工作,取得较大的社会影响。学院坚持“厚德、博学、笃行、创新”校训、“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精神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全院师生团结努力、开拓创新、同舟共济,力争使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取得更好的成绩。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16万
] -
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是2000年由原西南工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西南科技大学后设立的马列思政学科部,2002年11月更名为社会科学学院,2005年1月社会科学学院与法学院合并组建成立新的法学院。2009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独立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政治学院。2015年10月,政治学院正式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现有全职教师和行政、教辅人员7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60余人。近年,学院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已形成了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23人,博士24人、在读博士13人,拥有硕士生导师40人。学院现有校内兼职教师30余人,此外还聘请了一批包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全国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学者担任学院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特聘教授,进一步充实了学院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六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MPA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9月,学校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1月,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得MPA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六个二级学科中,学校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5个学科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列为西南科技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博士点培育学科。2012年,学院停招了原有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学院设有党政办公室、教学办公室、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分团委、继续教育办公室等管理机构。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6个教研室和实践教学中心、电子政务实验室、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与训练中心、图书资料室等教辅机构。学院现有“国际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分中心(科技部)”、“四川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绵阳市哲社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校级)”、“政治学研究院(校级)”、“公务员考试研究与培训中心(院级)”、“地方干部培训中心(院级)”、“四川王右木研究中心”(绵阳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三线建设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绵阳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学科平台和社会服务机构。同时,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立了包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馆、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在内的教学实践基地近20个,为广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有力保障。学院图书资料室现有藏书24000余册,近年来,采购图书教参资料达13000多册,每年订购各类期刊达210余种。近年来,学院科研工作不断取得进步。每年邀请国际、国内知名学者开展“求是讲坛”名家系列讲座十余场,并派出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开展学术交流,扩大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学院教师近年出版专著30余部,先后在《新华文摘》、《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现代国际关系》、《欧洲研究》、《德国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发表论文30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90余篇,获省市级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30余项,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科研立项经费700多万元。学院目前承担了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采取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工作中逐渐探索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1241”教学改革模式。近年来,学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1位教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位教师分别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称号,多位教师分别在省级、校级“精彩一课”教学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1人入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2人入选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6人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名单。学院获得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支持,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共建团队,1个团队获批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团队(后备),1门课程获得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同时,学院还十分重视基础建设、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对外交流与合作对本科教学的促进作用,注重培育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促进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学院的全面进步。在经历了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后,学院将继续践行“厚德、博学、笃行、创新”校训,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朝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为建设绵阳科技城,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11.70万
] -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学院)已有80年的办学历史,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从1939年开始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开展博士、硕士、本科、留学生等各层次人才培养。现有在校生2500余人,其中本科生2300余人,博士生8人,硕士研究生286人;留学生41人(博士12人、硕士27人、本科2人)。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员工150余人,其中教科人员123人,教授(研究员)3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9人,博士85人。有校内博士生导师27人(含留学生博导),校外兼职博导6人;校内硕士导师60余人,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24人。有全职外籍专家1人;有国家人才项目入选者1人,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7名,四川省“千人计划”3人,四川省“万人计划”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8人,先后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成员6人。聘有“长江学者”担任学术院长,另有高水平特聘教授6人。学院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农学、园艺、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农科为学校三大优势特色学科。农学本科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四川省卓越农林人才专业,入围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为学校十大品牌专业之一;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为四川省卓越工程师专业,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为省级综合试点改革专业。有现代生物技术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和核辐射生物效应与应用校级教学团队。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和省资源共享课程1门。西南科技大学-四川西科种业有限公司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教育部和四川省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本科生与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开展交换生培养。生物学是学校四个重点建设学科之一,是博士和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涵盖植物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质资源学(自设)等四个二级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国防基础学科(2008年)。植物学为省级重点学科(2008年)和优势学科(2011年)。有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畜牧、农业管理、食品加工与安全四个领域)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硕士研究生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等单位导师开展联合培养。学院有西南科技大学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实验中心。有一批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包括核废物与环境安全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三大方向之一:“核废物生物效应”方向)、四川省生物质资源利用与改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农业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核辐射生物效应及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共享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目前有各类设备3000余台套,总值5000余万元。有50多个教学实验室和5个校属实习基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学院特别注重科研教学的紧密结合、校内外的协同创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现已建成科研团队14个,其中“核废物环境下的生物效应”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支,四川省高校创新团队2支,学校“龙山人才计划”科技创新团队2支。在生物资源新种质创制与生长发育调控、放射性及重金属污染环境生物效应与生物修复、生物质化学衍生物研究、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特色和优势。多年来,科研成果突出,共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10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研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及相关行业部门成果奖励50余项。通过审定农作物品种50余个。近5年,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和子课题、国防基础科研及重点项目、核设施退役及放射性废物治理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厅项目100余项,各类纵横向项目到校经费6000余万元;在《New Phytologist》、《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Animal》、《Chemical EngineeringJournal》、《HorticultureResearch》、《PlantCellandEnvironment》、《ChemicalCommunications》、《Journal ofMaterialsChemistryA》、《Critical Reviewsin Food Scienceand Nutrition》、《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等著名期刊第一单位发表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有入选中国科协优秀百篇科技论文1篇,有ESI高被引或扩展板论文16篇,入选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5篇;科学出版社等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10余部,获得授权专利和审定新品种7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其中主持成果5项,主持成果获201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学院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努力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近些年,与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美国、巴基斯坦、越南等国高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申报,立项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际化教育日益活跃,每年均选派研究生赴澳大利亚、越南等国进行3个月以上的交流学习;开展留学生本硕博各层次人才招生培养,近三年招收生物学博士13名、硕士35名,本科生6名;4名博士生和12名硕士生顺利毕业授位。连续三年承办了科技部“畜禽养殖加工及废弃物处理技术”国际培训,培训10余国家89人。学院注重学术型、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在大学生科技活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前身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学院的专业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1952年重庆建筑工程学校招收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专科生。后因国家院系调整,于1960年停止招生。1986年恢复建立建筑工程系,开始招收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专科生。随着学院师资队伍的壮大,于1994年开始招收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2000年开始招收建筑学专业本科生,2002年开始招收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2004年底学校进行了专业调整与整合,2014年工程造价专业获得批准,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力学”和“工程造价”共7个本科专业;拥有“土木工程”和“城乡规划学”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业设计工程领域”2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其中,“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和“工程力学”3个专业是四川省特色建设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分别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四川省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土木工程”是我校博士点建设支撑学科之一,“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已通过住建部本科专业评估。学院是四川省“土木工程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在校本科生3126名,研究生421名。目前,学院在编教职员工近200名,其中正高职称25名,副高职称51名,具有博士学位70余名,近60%教师具有各种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秉承学校“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指导思想,学院从董事单位、联合办学单位聘请兼职教授50余名,其中学术院长1名,特聘教授3名、产业教授8名、学术顾问1名、硕士生导师40余名、外籍教师1名。学院拥有“工程结构与材料动载特性”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材料与结构冲击振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力学与工程安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力学与结构实验中心”、“建筑物理与环境实验中心”以及“工程检测与分析实验中心”三大公共实验平台,实验室面积约5000m2,实验设备资产4100万元。与中国空气动力发展与研究中心共建“四川省风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同方安装工程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地源热泵技术实验室”;与四川振通公路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共建“交通土建实验室(具有公路工程综合甲级检测资质)”;与中国五冶集团合作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等。学院拥有“工程结构防灾减灾”、“中小城镇规划与设计”、“新能源及建筑节能技术”、“新型建筑材料及结构”以及“工程项目管理与咨询”5个研究所。学院与董事单位、地方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平台建设等方面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实验室、实验教学基地、研发中心30余个,具有勘察、规划、设计、检测、项目咨询、监理等社会综合服务能力。近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纵横向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863项目、科技支撑项目、自然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约4000万元,参与完成近百余项中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工作及大量的灾后重建工作。获得省部级奖6项,鉴定成果6项,获得专利10项,编写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参研国家、地方标准5部。发表学术论文62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00余篇,核心期刊200余篇。在“冲击动力学与结构动态响应”、“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城乡规划与设计”、“新能源及节能技术”、“新型建筑材料及结构”及“工程项目管理及咨询”等方面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创新团队。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现设有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和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点,设有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翻译和商务英语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读学生2428余人,其中研究生253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49余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40人、博士31人,已获得硕士学位教师8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9人,先后66余名教师出国攻读学位、学习进修。教师队伍中有一批以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国家级学会理事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学名师、教学良师等组成的带头人。聘任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10余人,校外合作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常聘外籍专家、外聘教授20余人。学院现有四川省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建有四川省级视频公开课《科技英语阅读》、建有《英语笔译》、《基础英语》两门省级“精品课程”;拥有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四川历史文化故事普及基地”、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建“中国传统文化外译中心”、与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共建“西班牙教育文化交流中心”等科研、文化交流平台,建有语言测试分析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语料库实验室等支撑平台,设有教育部海外考试中心托福(TOEFL)考点、剑桥商务英语(BEC)考点、教育部四六级口语测试考点等教研平台。学院致力于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开放办学,常年有知名专家来院讲学,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智利、古巴、日本、韩国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多渠道搭建师生发展平台。学院秉持“立己达人、和谐发展”的精神,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在“外语学科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资源和市场、引领人文科学和主导优秀文化传播”的外语学科发展目标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建设成为专业特色鲜明、外语优势突出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一、学院简介文学与艺术学院由原文学院和艺术学院于2005年合并组建而成,现有教职工105人,教授、副教授40人(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30人),博士研究生(博士后)27人,拥有硕士学位的54人。教师队伍中有省级教学名师、优秀专家、省市政府津贴获得者、曾宪梓教育奖励基金获得者、四川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青年教师标兵和各级教学成果优秀奖获得者多名。学院奉行“文化奠基、质量立院”的办学理念,以“重德、励志、尚美”为院训,倡导“团结、求实、创新”的院风,以教学为中心、育人为根本,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快文学、新闻、艺术、音乐等学科协调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够广泛服务于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媒体、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文艺术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培养教育重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沿的学术眼光、创新的研究能力。学院科研实力强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汉语词缀研究》、《<北堂书钞>整理研究》、《汶川大地震语境下我国灾难报道伦理的规范化研究》、《四川凉山州彝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儒藏》校点等1O余项,教育部课题《人民共和国初期文艺界的“内部清理”》、《纳西语、汉语“人、身体类核心词”比较研究》、《大跃进时期的文艺研究》等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0余部,先后在《中国语文》、《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古汉语研究》、《文献》、《方言》、《文艺争鸣》、《音乐研究》、《光明日报》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及原创艺术作品1000余篇(国家级核心刊物100多篇),荣获四川省社会科学界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绵阳市社科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多项。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音乐学、音乐表演、汉语国际教育7个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1个学术型硕士点和汉语国际教育、工业设计工程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在校学生1900人,其中研究生90余人。有省级特色建设专业1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专业1个(广播电视学专业),省级精品课程1门(《语言学概要》)、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1门(《网络文学创意写作与实践》)、省级科研平台1个(四川网络文学发展研究中心)。学院具有接受留学生教育资格,承担留学生汉语预科、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和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学历教育。学院拥有琴房、画室、设计机房、新闻演播厅、舞蹈练功房、电视节目制作室、数字语言实验室、合唱与乐团排练厅等合计26个。二、开设专业(一)7个本科专业1、汉语言文学(文学类)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现代科技文化素养,能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事业需要,能从事现代文秘、新闻传播、文化宣传及中等学校语文教学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中文人才。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写作、逻辑学、美学原理、文献典籍、计算机运用基础等。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及社会群团组织、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现代文秘、新闻传播、文化宣传和教学科研工作。2、广播电视学(文学类)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较高社会主义觉悟,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够在广播电视及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网络媒体、中介机构的新闻宣传部门,从事新闻采访、写作、报道、编辑、制作、策划、主持、评论以及广播电视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新闻写作学、新闻采访学、新闻摄影、中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概论、播音学概论、网络传播、传播学概论、广告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网络中介机构及各级党政机关从事新闻编辑、采访、节目主持、策划、文化宣传及管理工作。3、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类)培养目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扎实的设计技术基础,高尚的艺术修养与艺术境界,全面的设计研制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与道德勇气,具有独立精神与创新思想的复合型、交叉型艺术与设计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形创意、字体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企业识别系统设计、数字模型设计、数字特效设计、程序设计、游戏设计。就业方向:本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领域宽。学生毕业后可在广告公司、装饰公司、建筑及规划设计单位、影视传媒、大中专院校、出版社等单位从事设计、研究、教学或管理等工作。4、环境设计(艺术类)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环境设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人文精神、环境设计与技术创新能力,熟悉环境设计程序和相关法律,了解中外环境设计的发展动态,实践能力强,能在环境设计教育、研究、设计、房地产公司和管理领域从事相关环境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设计学概论、中外建筑与环境设计史、视觉语言、构成基础、环境设计制图、室内设计原理、景观设计、人体工程学、装饰材料与构造工艺、生态设计学、工程概预算与施工管理等。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设计研究院、室内装饰设计或工程公司、景观设计工程公司等各类相关行业企业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设计工作,可在大专院校等教育单位从事该专业的教学工作,也可在房地产开发公司或政府部门从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研发应用工作。5、音乐学(艺术类)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音乐理论功底和良好的音乐专业技能,掌握现代音乐制作技术,具有一定的创作、制作音乐能力的应用型通用人才。主要课程:音乐理论基础、视唱练耳、和声、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计算机音乐技术、计算机音频软件、音乐作品分析、音乐评论与论文写作、歌曲写作、复调、配器、合唱指挥、钢琴、声乐、器乐、舞蹈等。就业方向:面向机关、基层、企事业单位、部队的中(基)层单位,以及市县级文艺团体、文化局、文化馆、中等学校(中学、中专)、新闻媒体等,从事组织、编导、表演、教学、音乐编辑等工作。6、音乐表演(艺术类)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演唱、演奏、舞蹈等表演才能,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良好的专业技能素养和水平的专业音乐舞蹈表演人才。专业方向分为三个大的专业方向:声乐表演、器乐表演、舞蹈表演。声乐、器乐表演主要有钢琴、器乐(萨克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手风琴、小号、长笛、单簧管、双簧管、长号、圆号等)、民乐(二胡、古筝、竹笛、扬琴、琵琶)。声乐表演、器乐表演方向主干课程:声乐、钢琴、器乐、音乐理论基础、视唱练耳、和声、中外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计算机音乐技术、地方戏剧与曲艺、合唱指挥、音乐欣赏等。舞蹈类方向的主干课程: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现代舞等。就业方向:面向文艺团体、文化局、文化馆、新闻媒体等,从事器乐、声乐、舞蹈表演、编导、音乐编辑等工作;面向企事业单位、部队从事组织、策划等企业文化工作;面向学校(中学、中专、小学、幼儿园)从事教学工作。7、汉语国际教育(文学类)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具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较系统的汉语言文化知识和扎实的汉语写作能力,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西方文化特别是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具有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具有一定外事活动和涉外工作能力的双语型师范类高层次专门人才。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普通话、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汉语写作、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思想史、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英语精读和泛读、英汉翻译、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通论、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应用等。就业方向:能在各类学校、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外事部门、外资、合资企业等需要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教学及应用技能的单位就业。(二)3个硕士点:1、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深入的专业理论和全面的专业技能,较强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中国语言文学人才。熟悉本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有独立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或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或文化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学位获得者可在学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在新闻、出版、文化、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主修课程:文字学、文献学、汉语史、汉语词汇学、汉语方言学、训诂学、音韵学、语言学理论等。就业方向:国家大中专院校、国家行政机关事业部门、新闻出版编辑部门等。2、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目标:MTCSOL培养中突出“双语、双能”特色,突出“应用、外语、国学”特点,教学方式强调“做中学”,实行课堂“讲授与研讨”相结合,“基础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以达到培养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扎实的汉语文化知识、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技能、较强的外语口语能力、外语教学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具体要求为:(1)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与汉字知识,具备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2)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有较强的汉语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能讲标准的普通话,能规范地使用汉字,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3)提升教学能力,能够胜任并独立从事专职(兼职)汉语教学工作。(4)具有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5)能流利地使用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6)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以及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其它学科的一般知识,具有较宽广的文化视野。(7)具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项目的管理、组织与协调能力。(8)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增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职业认知,拓展职业空间。主修课程:汉语语言学导论、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史专题、跨文化交际、海外环境适应技能、中华才艺与展示等。就业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志愿者、国内大中专院校高校、汉语培训机构、国际(国内)中小学以及外事部门、商务部门、文化部门等,也可在新闻媒体、出版单位、文化管理部门工作。3、机械(工业设计工程方向专业硕士)本专业旨在培养工业设计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工作,且理论能紧密联系设计工程实际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充分利用综合性院校背景,大力构建跨学科、综合性的教育平台。不仅在工业设计工程、环境设计、艺术学的学科范畴内打通,更重视发挥设计与信息学科等的交叉。通过构建跨学科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多学科导师联合培养制度、来构建跨学科的教学及研究环境。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将艺术与技术、人文与科技有机融合。2016年文艺学院设计系开始招收“环境艺术设计工程”、“视觉传达设计工程”研究方向的工业设计工程硕士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3.00万
] -
信息工程学院是西南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悠久的学院之一。始建于1952年,1978年招收第一届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生,2005年更名为信息工程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7个本科专业;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国防特色学科,1个省“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战略新兴专业、1个国家卓越计划专业、1个省级卓越计划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1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全院目前现有各类在校学生3000余人。学院拥有包括李幼平院士等在内的一批由20位教授、46位副教授、69位博士、共150余位教师组成的教学科研队伍,并拥有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四川九洲集团公司、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联合办学董事单位的40余位正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组成的兼职教学科研队伍。在西南科技大学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支撑下,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在控制工程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及应用、辐射环境机器人技术与装置、网络传输与组网控制、软件无线电及认知技术等方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拥有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成立了自动化、网络技术、检测技术3个研究所。学院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引领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在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机器人电视大赛等比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学院重视构建与国际化教育接轨的发展平台,现已与英国邓迪大学、法国勃艮第大学、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普利茅斯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德国波鸿大学、日本广岛工业大学等国外高校有长期的科研交流与合作。经过四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信息工程学院已成为西部信息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为我国西部教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 -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是西南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1979年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机电系就开始招收第一届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本科生,1987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机械工程系,2000年更名为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门类:学院已建成“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和“工业设计工程”两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学科已成为学校博士点建设的支撑学科。专业设置:5个一本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实验室资源:学院实验中心现有总值1300余万元实验仪器设备。大型精贵设备有:多功能磨擦磨损测试仪、电动振动台、散斑动态应变测量分析系统、电液伺服疲劳实验机、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3D打印与快速成型设备、数控加工中心等。能够开展机械振动、微纳制造、计算力学、机器人设计与制造、智能机械等领域研究的实验需求。此外,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共建了“先进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制造过程测试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是201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组建的(教技函[2010]52号),依托西南科技大学建设和运行管理。本重点实验室是通过整合“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智能电器与智能系统”和“反求工程与快速制造”四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西南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燃汽涡轮研究院、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等“产学研”合作单位部分研究资源建设而成的,主要从事制造过程先进测试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实验室建立了过程状态监测与系统、先进测试方法与技术、信号分析与信息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平台,能为制造过程先进测试技术领域企业及科研机构提供科研与技术开发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工程化装备和必要的硬件保障,在航空零部件生产过程监控、大尺寸光学元件精密加工与检测、三维光学测量系统、基于微纳米加工工艺的先进传感技术、多参数、多物理量监测以及基于图像的参数测量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的基础和能力。制造科学与工程反求工程与快速制造实验室于2006年10月立项,在学院领导和全体实验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在2009年3月通过了验收,正式成为了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的一员。反求工程与快速制造实验室是在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总趋势下,针对现代制造业体现出的“集成化、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标准化、精密化”等特点的大背景下提出建设构想的,实验室交叉融合机械制造、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数控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等世界制造业领域的新思想和新技术,在反求设计与图形图像处理、快速程序和快速制造技术等方向开展研究。学院师资: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0余人,教授(研究员)24人,副教授(含高工、高级实验师)36人,硕士生导生42人。具有博士学位33人,其中海外学成归国人员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71.6%,海外创新团队1个,入选四川省“千人计划”(原“百人计划”)5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学校杰出青年科技人才2人;绵阳市优秀教师2人,学校教学名师1人,教学良师3人科研发展及成果:近几年来,学院在“反求工程及快速制造”、“梭式非能动智能控制”、“智能机械与节能环保装备”、“机械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建材装备数字化设计制造”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科研优势和特色,先后完成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点攻关等科研项目.近五年,学院获得国家级项目16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重大项目4项、其他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4项,地市级项目33项,横向项目87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7项,发表学术专著4部,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15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学院有省级特色专业:“工业工程”;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工业设计”;国家级优秀网络资源共享课程:“数控机床加工工艺与编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省级精品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校级精品课程:“机械设计”等13门,出版教材20余部;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协同构建工程教育环境,提高省属高校机械大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水泥生产工艺、装备、控制实验实训系统”,且同时获得全国高校优秀自制设备奖;四川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流程工业及其装备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制造过程测试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反求工程与快速制造校级重点本科实验室:“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实验室”、“机电控制系统与结构分析实验室”、“光机电一体化实验室”等;有学院教师自主开发设计的“建筑材料生产装备及工艺”校内品牌实践基地,东方汽轮机厂及东方轴承厂校级优秀实践教学基地等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工业工程专业制造学子: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700余人,硕士研究生140余人。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厚基础,强实践,宽口径,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16年我院学生参加极•致未来责任创新国际挑战赛荣获“全球杰出方案”奖;2016年我院学生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2016第十一届东风日产杯-清华IE亮剑全国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大赛荣获全国三等奖11项学院学生参加的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在2016年、2017年共获得四川省特等奖2项、四川省一等奖3项、四川省二等奖7项;2016年第五届“蔡司·金相学会杯”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大赛获得国家二等奖;2016年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1项、四川省一等奖19项、四川省二等奖14项、四川省三等奖1项;2016年四川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获四川省一等奖1项;四川省三等奖4项“纤科杯”2016年、2017年四川省大学生工业工程创新应用案例大赛工获四川省一等奖2项、四川省二等奖16项、四川省三等奖20项;2016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中荣获四川省一等奖1项、四川省二等奖2项、四川省三等奖3项;2017年我院学生组“青出于蓝合唱团”代表西南科技大学参加四川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荣获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办学历程,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已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潜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详情][简章:
1篇
][学费:2.4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