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前身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根据学校定位和学科、专业发展需要,于2020年正式更名。目前,学院有教职工91人,专任教师67人,教授19人(博导13人)、副教授27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37人,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及基金获得者2人,德国洪堡学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四川省特聘专家9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入选者1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含培育)获得者5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5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2个及四川省省属高校创新研究团队2个;拥有能量转换与储存先进材料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天然气开发与利用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碳基储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管工程”重点研究室、“油气田材料”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材料及技术研究中心、能源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和先进固井材料研究中心;为国家能源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新型储能电池与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四川省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学院拥有博士、硕士及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现有“材料化学工程”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含“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化学工程”、“能源材料与工程”5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招收国际留学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四川省特色专业、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5个本科专业。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校级示范中心”和“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校级示范中心(培育)”,实验中心总面积6000余平米,设备1200余台套,总价值4000多万元。
近3年,学院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5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项,企业合作项目152项,科研总经费6700余万元。在ChemistryofMaterials,AdvancedEnergyMaterials,JournalofMaterialChemistryA,Macromolecules,ACSCatalysis,Corrosion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46篇,出版专著10部,授权发明专利89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4项,实现成果转化60余项,在普光气田、华北油田、大庆油田等企业得到应用。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300余名。与国际焊接工程师协会合作建立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基地,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合作建立了“见习热处理工程师”培训基地。近3年来,本科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近70项,发表各类科研论文300余篇。在各类国家级大赛中获奖100余人次。学院被评为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与美国、瑞士、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高等院校和能源材料研究机构,在科技合作、学术交流、项目研发以及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
党团组织主要负责人:
院党委书记黄志宇、党委副书记戴志,党委组织员宗燕,团委书记田合超,团委副书记陈建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罗玉梅、材料成型及控制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张先菊、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刘兴翀、材料科学与工程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张进、教学实验中心及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刘丽、光伏产业研究院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教研室党支部书记马柱、高分子学生党支部(第一学生党支部)书记陈建波、材料成型与控制学生党支部(第二学生党支部)书记田合超、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学生党支部(第三学生党支部)书记唐铭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生党支部(第四学生党支部)书记周禄江、2017级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兰红霞、2018级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蔡靖轩、2019级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侯天。
教学、行政机构主要负责人:
院长周莹、副院长王平、副院长武元鹏、院长助理向东、王勤英、王瑞芳,办公室主任王晓,高分子材料教研室主任杨明君、材料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主任程小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研室主任杨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研室主任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