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招生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简称:北京中国地质
  • 地区: 北京
  •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211
  • 学制:3~3年
  • 学费:¥2.40~12.0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以及国土资源调查、合理利用与保护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经管法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最早正式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大学。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北京地质学院,由当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成。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成立于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建校之初,是中国地质大学中历史最为悠久、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学院之一,它始于原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与普查勘探系(大系)。1991年由一系、二系、三系、中心实验室、地质学史研究室合并组成地质矿产系,1999年改称现名。在60年的风雨历程中,学院形成了重视教学、崇尚科学、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良好风尚。学院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地学大师,赵鹏大院士、於崇文院士、翟裕生院士、张本仁院士、金振民院士、莫宣学院士、高山院士。60年来,我院培养了大批的高级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0余名,许多优秀毕业生成为科技骨干、教育专家和管理专家,有的还担任党和国家政府部门的领导人。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123名,其中教授65人,副教授3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1人)。外聘的兼职博士导师48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4%,具有硕士学位的占12.8%。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正在成长,他们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和国土资源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家级优秀教师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位、北京市教学名师4位。教育部优秀团队1个。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学院初步建成了以地质、资源为主要特色,以理为主,理工结合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目前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等18个学科,其中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矿产普查与勘探,构造地质学5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第四纪地质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2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本科招生有3个专业: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学院下属7个教研室,包括地层古生物教研室,构造地质教研室,地球化学教研室,矿物岩石教研室,矿床与勘探教研室,遥感与地学信息教研室,第四纪教研室。学院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3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在16个学科150个研究方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此外根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11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的配套建设,学院在战略上重点发展地球动力学及全球事件勘查评价与地学信息3个学科群。学院现有在校学生3994人。其中博士生728人,硕士生1329人,工程硕士723人,本科生1214人。学院在地球动力学、地球节律与全球地质事件、岩石探针与深部过程、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成矿系统与区域成矿学、非传统矿产资源发现与开发、地质系统的复杂性、地球化学动力学及造山带研究等方面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行列。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科技公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年均发表三大检索文章50多篇。学院现有北京市基础地学实验教学中心1个,地球化学实验室(包括流体包裹体实验室、原子吸收室、化学处理室和仪器室)、遥感与地学信息技术实验室(地学信息技术实验室和遥感实验室)、第四纪生态环境实验室、资源勘查工程实验室(包括矿石学与矿相学实验室、地质学实验室和资源勘查评价数字化实验室)。近年来,学院开展了多层次国际学术和科研交流,每年本科生的跨国地质实习,研究生的留学及学术交流,选派年轻教师出国进修和科研合作,引进多名国际知名教授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地质专业课。学院组织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多期“非洲国家的资源工程”培训班。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利用北京西山丰富的地质现象,建立了专业主干课程课间野外实习体系、北戴河地质野外认识实习(2周)、周口店野外教学实习(6周)、国际化野外教学的跨国实习(2周),已经建立了多个产学研基地(山东招远金矿基地、甘肃阳山金矿基地、云南云矿企业基地、河南云台山基地、西藏区域地质调查基地、内蒙矿业基地、黑龙江牡丹江金矿基地、山东泉兴矿业公司基地等)。今后学院坚持贯彻大学“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以培养地学类高层次人才为宗旨,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多面型人才为需要,发展地学特色,塑造精品人才。在科研方面,努力承担国家和省部的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参加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建设。立足地球科学前沿,加强基础建设,突出现代地学特色,拓宽地学研究和服务的领域,出精品人才,出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为地球科学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原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简称物探系)。成立初在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秦馨菱、翁文波和曾融生等的主持和参与下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并迅速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1952年招收了第一批本专科生。其后前苏联专家顾尔维奇、荣可夫、罗加契夫、克维亚特柯夫斯基和诺维科夫等来我系任教,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物探研究生。从此揭开了我系培养高级地球物理和物探专门人才的新篇章。1954年物探系分设金属与非金属地球物理探矿(简称金属物探)和石油与天然气地球物理探矿(简称石油物探)两个专业。同年秋,为了适应当时国家培养计划的需要,约100名同学转入原北京石油学院(现石油大学)。1959年又相继成立了放射性物探专业、海洋物探专业、地球物理测井专门化和物探仪器设计与制造专业。后来放射性物探专业与勘探系的部分专业联合成立了稀有、放射性矿产地质勘探系(简称三系),仪器专业也独立成为仪器制造系(简称八系)。1964年海洋物探专业又转为石油物探。同年,仪器制造系被撤消,部分学生转入物探系。1965年三系迁至原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至1965年物探系先后招收本科生十三届(从1952年连年招生),研究生四届(1955、1960、1961、1965),专科生二届(1952、1953) 文化大革命中,北京地质学院迁至武汉,在北京成立了研究生院。1978年北京应用地球物理系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地球物理专业博士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989年北京恢复招收地质学(地质-地球物理复合专业)本科生专,1997年成立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招收了二届(1997、1998)本科生后转给了信息工程学院,1995年招收了一届粘土工程物探专科生,1996年招收了一届城市工程物探专科生。1998年物探系与探工系合并,成立了工程技术学院,按照国家新的专业设置,招收勘察技术与工程本科生,2001年成立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地球物理学两个新专业,并开始招收本科生。2002年3月物探系从工程技术学院分离,成立了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招收地球物理学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两个本科专业,将勘察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留在了工程技术学院,2004年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从信息工程学院回到了地信学院,2011年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再一次并入信息工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建立于1998年,是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由1954年成立的原北京地质学院探矿工程系、工程地质教研室联合组建而成的。近60年来,一直承担着探矿工程、地质工程等学科专业的高等学历教育。其中探矿工程是我国最早一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也是我国第一批建设的国家重点学科之一。在2001年的最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地质工程学科再次通过评审。目前,我院设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3个博士后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4个硕士点,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安全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全院现有教职工71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实验员7人,办公室管理人员4人。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21人、副教授18人,讲师28人,助教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占90%。多年来,我院培养毕业的学生一直广受社会各界欢迎,其中应届毕业生的供需比一直保持在1∶5.5左右。几十年来,我院培养的许多毕业生在国土资源、石油、冶金、有色、煤炭、铁道、水电、建筑、城市建设、建材、民航、航天、核工业等十几个行业,以及相关的科研、教学、工程建设及国家政府部门担任了重要角色,为国家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学院下属机构有:(1)教学机构:学科规划建设部、教学管理部、教学实验中心。(2)研究机构:地质超深钻探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国土资源部深部地质钻探技术重点实验室)、深部地质钻探装备与机具关键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表面工程研究所。(3)服务机构:学院党政办公室、学工组。学院在岩石破碎理论、钻探工程计算机控制、环境钻探、软岩工程、爆破治灾、金属表面强化技术、岩土体稳定性、区域稳定性、安全经济与信息工程等科学研究方面居国内先进,并多年来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九五”和“十五”期间,我院的相关学科获得科研经费1亿多元,目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科技计划与合作项目、863课题、973计划,国土资源部攻关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在过去的几年中,获得国家级科研奖3项,省部级科研奖10余项,出版专著50余部,年均发表科研论文60篇。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将以地质工程优势学科为基础,发展地质钻探、地质工程、地下工程、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机械工程、安全工程技术等相关学科;以工为主,产学研相结合。把学院办成地学工科国内领先、相关学科协同进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学院,为国家的基础经济建设,为人类的地学工科发展,为我国的地质工科高等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努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学院的前身为始建于1993年的人文经管学院,于2018年6月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学院经过了“创建期”、“稳定发展期”、“跨越式发展期”和“转型期”四个发展阶段,已发展成为以学校的地学优势为依托,覆盖经济、管理、法学三大学科门类,以资源环境经济、资源环境管理和资源环境政策法规学科群为特色的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6人,高级职称比例达55%,博士学位比例达72%以上。学院拥有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和国土资源人才评价开放实验室,为国内外学者提供资源环境经济、管理、政策法规及人才评价领域的研究平台。学院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博士学科点(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5个一级硕士学科点(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学);具有4个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授权点(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会计硕士(MPAcc));5个本科专业(经济学、法学、工商管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1个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办的“2+2”国际班(工商管理(地球科学与商务方向))。学院围绕学校“特色+精品”的办学理念、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科学、人文、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同步,在学校率先试行了三大改革,即“教师岗位聘任制”、“学分制”、“本科生导师制”,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开放式的联合办学模式——国际合作、企事业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开放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加强重点学科及特色学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2001年以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32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15项;纵向、国际合作、横向项目478项;校内基金、教学改革项目107项;省部级奖10项;出版著作、教材140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课程2门;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110余篇,CSSCI、CSCD190余篇,中文核心460余篇。由学生主持的课外科技项目,多次获国家级大奖,2002-2015年,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分别获全国奖项10项和5项,北京市奖项46项和32项。学院先后获得多项荣誉:2003、2009、2010、2011、2013年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2005年获得北京市总工会“群众性教育创新工程”先进集体,2006年度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集体,2016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职工小家,2005、2007、2011年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总支”,学工组多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学工组”等荣誉称号。经济管理学院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这个以理工科为优势的学校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在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建设地大精神家园,培育经管法人才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0.80万

    ]
  • 能源学院学院始建于1952年中国地质大学建校之初,其前身包括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系、可燃矿产系、地质勘探系、能源地质系等演变,是我国能源勘探开发领域高级人才的摇篮。能源学院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学科点3个、硕士学科点5个和本科专业2个,其中“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田开发工程”分别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北京市重点学科,“石油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方向)为国家特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自2012年起,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开展“2+2”联合办学,并启动石油工程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能源学院由石油地质、石油工程和能源与环境三个教研室组成。师资力量雄厚,既有学识渊博的老教授,又有一批积极进取的中青年骨干。现有教职员工58人,其中教授21人(博士导师17人),副教授15人,讲师14人,实验技术与管理教师8人。另外,有退休后返聘教授(博导)7人和兼职教授8人。教师多数拥有博士学位并曾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荷兰等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留学或进修过,其中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全国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2人,进入原地质矿产部跨世纪人才计划的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1人当选首届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为国家863评审专家。能源学院拥有较雄厚的科研实力,不断追踪世界学科发展动态,立于国内学科发展前缘。围绕着沉积盆地煤、油、气地质勘探与开发,形成了多个特色明显、处于国内前缘地位的研究领域,如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石油构造分析、含油气盆地分析、煤与煤层气地质学、油气成藏动力学、储层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天然气地质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页岩气地质勘探与开发等。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攀登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以及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165项。近5年来,各项科研经费3亿多元,11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出版专著教材15部,发表论文500多篇(SCI论文70余篇),举办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4次。能源学院拥有完善的实验教学条件和实验设施,现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参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能源教学实验中心拥有7个实验分室:能源基础室、有机地球化学室、沉积岩石学实验室、油层物理实验室、数值模拟实验室、油气田开发实验室、能源信息分析室。能源学院教学实验中心拥有比较完整与配套、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及长期积累下来的颇有研究价值的实验标本,除了支撑本科及研究生教学、研究生论文外,还可为相关科研课题提供服务。2009年,能源实验教学实验中心获批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获批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能源学院始终根据学科发展和生产实践需要,结合学院教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不断改革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2008年,我院2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专业建设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石油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09年,“勘探开发一体化的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石油工程专业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地质与工程)获批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石油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辽河油田产学研基地获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2年,我院《多元油气勘探开发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在6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数理学院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的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化学教研室、化学分析室。几经历史变迁,2012年学校决定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物理、化学教研室和信息工程学院的数学教研室合并,成立数理学院。数理学院现有4个系(数学系、应用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1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1个研究型实验室(数学模型与油藏模拟实验室),1个对外服务型实验室(化学分析室)。数理学院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化学工程、应用统计、材料工程、计算机技术),1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和1个创新实验班,1个少数民族预科班。数理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80人,其中教授13名,副高级职称32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0人。现有学生488人,其中预科生28人,本科生203人,研究生257人。2012以来,本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事业委托等科研项目共70余项;共发表SCIE检索文章140余篇。在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我院教师赵俊芳、耿凤杰、范玉双荣获市级二等奖,刘煊赫荣获市级三等奖。学院有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褚宝增、赵长春),学校教学名师3人(褚宝增、赵长春、郝会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学科在高新技术和工程学科乃至经济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社会对理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自2000年招生以来考研通过比例高,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好,就业率在95%以上。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80万

    ]
  •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前身是原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1952年建校同时成立,1992年,为适应学科发展需要,改名为环境科学系;1998年,校内院系调整,称为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系;2002年,更名为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学院现有的学科及专业横跨三个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生物学。目前,学院招收三个本科专业: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硕士专业:生物学、水文地质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专业有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工程;博士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水文地质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专职教师53人,包括25名教授(博士生导师15人)、20名副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现有在校本科生534人,硕士生384人,博士生109人。学院现有“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地下水循环与环境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有17个分室,面积约32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约2400万元;建有河北秦皇岛柳江盆地水文地质专业实习基地、北京市排水公司环境工程实习点,产学研创新基地2个,是学院师生开展科研工作、实验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学院承担了‘863’、‘973’、‘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省部级一、二等奖11项。学院科学研究领域有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程水文学、地下水系统模拟技术、环境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环境工程、水处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在地下水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裂隙水渗流、地下水污染控制、地下水资源评价管理、海岸带地下水和地下热水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国际交流活动广泛,开展了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德国、以色列等国家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合作,每年邀请数名国外著名学者来学院开办讲座或作学术报告,并派遣教员出国进修和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水资源与环境是21世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学院的全体师生将以此为发展方向,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方向,以“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精神,按“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努力营造“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与时俱进,为建设地下水特色的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中心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体育部是学校体育教学及科研部门,具有国家体育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定向分会主席单位、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户外分会主席单位、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健身健美协会主席单位。承担全校学生的体育教学,体育代表队的日常训练以及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以及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目前现有教师2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1人,讲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7人。体育部现有体育学硕士研究生115人。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体育课程”作为学校特色教学之一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誉。近年学校体育成功承办了2017年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校园组)东北区决赛同时我校学生男子足球队获得冠军。承办了2019年第57届首都高校田径运动会并获“最佳承办奖”。体育部始终坚持发展“具有地学特色的体育项目”,大力开展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拓展训练等体育项目,建设有攀岩、定向越野、田径、跆拳道四支高水平运动队,多次代表学校、国家参加世界大赛。体育部注重学生群众体育发展和身体心理健康相结合,充分发挥基础教学和公共服务的功能,注重围绕支撑公共体育基础教学和发展特色体育项目而展开学科建设。体育部将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解放思想、积极进取,推动我校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使学校体育不仅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够增强民族体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80万

    ]
  • 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北京地质学院测量教研室,我国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周卡教授担任首任教研室主任,1994年开办测绘工程专业,1999年开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4年成立土地科学技术系,2006年升格为土地科学技术学院,2017年开办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学院现下设测量与导航工程、遥感地理信息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公共政策5个系,与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等部委联合共建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月球与行星探测国际合作研究分中心、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创新中心、资源环境与灾害监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学院目前拥有测绘工程(含卓越计划)、土地资源管理(含卓越计划)、土地整治工程3个本科专业;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测绘工程、公共管理(MPA)、资产评估、地质工程(土地资源管理方向)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以大地测量、卫星定位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为基础,以对地观测技术、工程测量、数字摄影测量、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调查登记、国土空间规划、国土整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低效用地再开发为特色,构建国土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管理的学科体系,成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新的学科增长点之一。2008年、2009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分别被评为北京市及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测绘工程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11年测绘工程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2年,测绘工程成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讲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9人、硕士学位教师2人。另外,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总参测绘局、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部门的11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学院的兼职教授。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研究方向齐全、稳定。于2004年组建的土地利用工程技术平台与创新团队,为学科的建设和教学、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承担着国家863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研制、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项目100余项;与全国10余个省市自然资源部门进行合作研究。近五年出版各类专著、教材22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0余篇。学院现有测量工程、数字摄影测量、土地信息技术、MAPGIS工程、土地利用工程5个实验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国土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北京高等学校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拥有国际领先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系统、GPS-CORS站与动态RTK测量系统、室内超宽带、WiFi、视频定位与测图系统、三维激光扫描仪、地基干涉雷达测量仪、测量机器人、数字陀螺仪、全站仪、精密水准仪、机载、地面高光谱相机、ASD便携式地物光谱仪、全部直读等离子光谱仪、高压密闭微波消解系统、HP图形工作站等仪器设备400余台(套)以及GPS、摄影测量、遥感、GIS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教学科研软件等;建有教育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矿山土地整治与测绘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北京市“中国测绘科学院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戴河地质认识教学实习基地、周口店测绘与土地调查实习基地、南方公司测量教学实习基地、国土资源部房山综合勘查技术野外基地、平朔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野外基地、山西晋城产学研基地等8个稳定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第四委员会第五工作组主席单位、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土地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本院,全院师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学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国土资源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宗旨,贯彻学校“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国内、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计算机应用系。经过专业调整、合并和扩充后,于1999年正式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学院自成立以来,保持和发扬了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特色+精品”的办学理念,顺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高”为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学院的办学思路明确,学科布局合理,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地学信息工程特色。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地理信息科学、电子信息工程和软件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理信息系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学院设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软件工程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上博士和硕士点均可以招收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以及留学生。学院每年招生本科生近300人、研究生约100人。本科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好,社会需求量大,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80%的毕业生在大、中城市的国企公司、上市企业,或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就业。学院实验设施齐全,实验室配备合理,管理完善规范。各专业均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能充分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具备培养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的教学和科研良好环境。学院现有北京市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信息技术创新基地1个,计算机公共实验室、网络通信及安全实验室、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并行计算及可视化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图形图像实验室、电子电工实验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室、电气智能控制及应用实验室、系统控制实验室等专门教学科研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2500平方米,价值2000余万元。微处理器及机器人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与韩国仁德大学合建)、多核计算实验室(与Intel公司合建)等3个对外合作实验室。另外,学院先后与北京市多家信息技术研发单位建立了1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学院积极组织各专业大学生参与亚洲区ACM程序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等,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名列首都高校前茅。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23人。学院师资年龄、学历结构合理,专任教师近90%有博士学位。近年来学院从海内外引进多名专家学者,充实了学术队伍,壮大了科研力量,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特聘国内多名院士和国际知名教授加入教学和科研团队,使学术研究特色更加明显,国内外交流更加广泛,学术水平大大提升。学院有地学遥感信息服务研究所、高分LiDAR与高光谱研究所、GIS开发与应用研究所、超级计算研究中心、3D地质打印实验所、移动互联网技术实验室、大数据技术研究所、沉浸式虚拟地学实验所等研究机构,承担国家863、科技支撑、公益性专项、地调专项、油气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或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发表SCI论文、申请和已经授权的发明专利等逐年增加,在遥感应用、空间分析、国土动态监测、服务计算、地学并行计算、数据挖掘、3D地质打印、嵌入式软件开发、传感器技术等领域特色明显,在国内外有广泛学术影响。已经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机制,学术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学院十分注重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每年都有多名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自2010年开始,学院启动了教育部发起的“20+20”对口援助非洲大学的工作,同时开展了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2+2”合作办学项目,通过该“2+2”的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只需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和滑铁卢大学各两年的学习,就能得到国内和国外的双学位,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就业质量。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简称:北京中国地质 地区: 北京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40~12.0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21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