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招生简章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简称:中国矿大
  • 地区: 江苏
  • 类型:综合类、公办、双一流、211
  • 学制:3~3年
  • 学费:¥3.00~12.0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1号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非全日制地质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发布时间:
2024-03-29
发布者:
李翠娇
阅读量:

【导语】

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成立于2009年5月18日。学院下设能源地质系、地质工程与环境系、地球物理与信息系、测绘与土地利用系、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等五个系和地测实验中心。

学院拥有“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等3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1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地质工程”和“测绘工程”2个工程硕士领域,5个本科专业。地球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与资源与安全学院联合建设“煤炭安全开采与地质保障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82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29人、副教授25人、讲师16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5名教师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提名奖,1人获中国十佳优秀博士后奖,3人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名师奖,3人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馨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教授为我国煤田地质与矿山测绘教育事业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以彭苏萍院士和武强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已成为我国地质和测绘领域的中坚力量,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院以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学科齐全、特色鲜明,实力雄厚、设备先进、成果丰硕。目前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0余项,“十二五”期间,学院教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0余项。

2017年地测学院在校学生1742人,其中博士生226人、硕士生571人、本科生945人。学院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基础知识、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全面培养,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学的管理,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院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就业率一直位居学校各学院的前列。截止到2017年,毕业生中有5人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3人,1人获做出杰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1人获中国十佳优秀博士后奖,1个团支部获北京市“五四红旗”先进团支部称号、6个团支部获“北京市先锋杯先进团支部”称号、2个班获北京市“我的班级我的家优秀示范班集体”,3个班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称号、25人先后获的“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首都先锋杯优秀团员、团干部”称号,20余人获董事会、IET、邝寿堃奖学金,多人受到校内各项的表彰,在各类文体比赛中获得多项冠军。

二、地质工程专业简介

地质工程是隶属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二级学科,包含“矿产普查与勘探”、“勘察工程”及“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三个主要学科方向。

该专业以现代钻、掘工程技术、现代测试和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以工程涉及的地质体及工程所在的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服务于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土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的评价、监测与保护,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和地下深部探测等领域。

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在地质工程项目的设计勘察、工艺优化、施工项目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某个方向上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工程实际问题,能独立组织地质工程项目的施工或工程评价。

此外,该专业的基础学科是基础自然科学、地质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后续学科是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水利工程与土木工程,并且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有密切联系。

三、专业方向

地质工程

四、考研类型

非全日制

五、学制

3年

六、学费

3.60万

七、招生地区

北京

1.鉴于各方面情况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敬请以教育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2.本网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体,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本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联系方式:QQ邮箱:461934789@qq.com,我们将24小时内及时沟通与处理。
最新资讯
评论
评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