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招生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 简称:人民大学,人大
  • 地区: 北京、江苏、广东、上海
  • 类型:综合类、公办、双一流、985
  • 学制:1~3年
  • 学费:¥3.20~53.0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一所著名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法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主要学院之一。王轶教授任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成为引领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1998年,人大法学院在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朝阳大学创办于1912年,当时被誉为“中国最优秀之法律院校”,在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史上享有“北朝阳,南东吴”、“无朝(阳)不成院(法院)”的美誉。法学院设有43个研究中心(所),拥有“985工程”国家重点创新基地和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有国家“211工程”重点项目“中国法制信息港”和综合性的法学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图书馆现有藏书30余万册,其中中文法律图书25万余册,外文法律图书5万余册,中文法律期刊1300余种3万余册,外文法律期刊80余种3000余册。法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有全国核心学术期刊《法学家》、《FrontiersofLawinChina》、《人大法律评论》、《朝阳法律评论》等,并建成了“中国民商法律网”等全国知名的网站。法学院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全国首批获准在法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博士点和硕士点覆盖了全部的二级学科。拥有国家级重点一级学科(含所有二级学科)1个(法学)、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4个,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含全部博士学位学科点)。拥有1个本科专业(法学),1个第二学士专业(知识产权),1个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点。学院自1950年至今已毕业学生两万余人,培养各类培训生、进修生、法官、检察官、律师、高校教师和国家机关公务员等30余万人。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共和国法治建设的优秀人才。现有在校注册学生2500余人,以研究生为主体,本科生约占五分之一。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良好的教师队伍,其中既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资深法学家,更有一大批在全国法律界和相关学科有影响的中青年法学家,先后有9名教授13次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过法制讲座。60多年来,人大法学院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法律人才,并为法学事业的振兴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育部2004、2009、2012、2017年四次正式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全国法学学科中均排名第一,并开始跻身于世界一流法学院行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90万

    ]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建于2001年,以中国人民大学深厚的人文社科底蕴为依托,坚持“远见、求实、创新、奉献”的办学理念,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公共管理学院。学院依靠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才,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提交了重大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建议,实现了“出成果、出人才、出社会效益”的建设目标,为我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学院与国际上很多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并保持着长期、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互派师生访学,共同举办高层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海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展望未来,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公共管理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创造公共价值、建设公民美好生活而对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加快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这一代公管人的神圣职责。人大公管全体师生将按照“发展原创理论、引领学科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国际体系”的定位,团结一致、努力探索、不断创新,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力争成为“世界一流、中国顶尖”的创新型公共管理学院,形成具有“国际视野、中国风格和人大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推动公共管理原创理论和人大学派的产生,加强对国家重大公共管理问题的回应,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基地和智库平台,培育理论扎实、方法科学、求是为公的优秀人才。伴随国家的强盛,让我们共同创造学院更加美好、辉煌的明天!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9.90万

    ]
  •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是2004年在原农业经济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原农业经济系是我国综合性重点大学中成立最早、最有影响的“三农”问题研究学系。学院于1986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原国家教委评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0年取得农林经济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再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7年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院目前是我国高校中唯一以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为核心教学科研领域的学院;是教育部农业经济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处所在单位;也是唯一同时既为原“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又是原“985工程”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Ⅰ类基地的学院。学院具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两个本科专业,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农村发展、可持续发展管理、食品科学、食品安全管理七个硕士学位点,一个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农业经济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农村发展、林业经济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管理五个博士学位点。学院长期致力于中国农业经济、农村发展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是我国涉农领域综合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同时也是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学术研究中心。本院的学生培养与中国人民大学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共同发展,具有明显的互补优势。中国人民大学拥有与本院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门类齐全且都具有国内一流的学科实力,加之人民大学所拥有的多个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对本院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具有直接的助推作用。本院以中青年、特别是青年教师为主,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和出国进修及访问的经历。队伍精干,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我们秉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传统,追求理论创新与服务重大决策的目标。2008年,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授予了我院名誉院长杜润生暨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以及数位理论贡献人,以表彰他们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论贡献,作为主要贡献人之一的周诚、张广友以及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杨勋、陈锡文、白南生等均系我院教师或毕业生。此外,本院独创的以“三板块”学说为核心内容的土地经济学理论,系统提出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理论,首创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以及对我国新时期林权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等,都是对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重大贡献。从1994年起在太行山区建立的脱贫与发展试验区,以农村综合发展理论指导贫困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具有中国人民大学特色的经典反贫困模式。2009年召开的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高度赞扬了我院通过长期深入研究对推进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所做的贡献,这也是我们服务中央重大决策的重要体现。风雨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依托国内顶尖的社会科学研究氛围,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昔日的辉煌,而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成立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与研究的舞台,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为新世纪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崛起,为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与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20万

    ]
  •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是国内顶尖商学院之一,是新中国最早开办管理教育的机构,办学历史始于1950年。学院的优势源于本校深厚的人文社科底蕴,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紧密的企业联系和政府关系,以及丰富的校友资源。我们的愿景是“成为最懂中国管理的世界一流商学院”,以“贡献中国管理智慧,培养全球领袖人才”为使命。我们拥有最懂中国管理的师资以及国内最具创新性的教学项目,强调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性学习和行动学习。我们的科研“顶天立地”,既贴近本土管理实践,又符合国际学术标准。学院主体——工商管理学科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级,处于国内最高水平,2017年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近年来,为适应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学院在科研、教学项目、师资和学生构成,以及学院治理方面全面地提升了国际化水平。学院在国内第一批高质量通过EQUIS和AACSB两个国际上最权威商学院质量认证体系,是与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发起成立全球高端管理联盟(GNAM)的成员之一。学院与80余家海外院校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海外交换学期、双学位项目,以及与全球顶尖商学院师生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追求卓越,持续创新”,希望通过知识创造和传播来改变世界和造福人类,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0.80万

    ]
  •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成立于2003年4月,由原社会学系、人口学系合并而成。现任院长为冯仕政教授。本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李景汉、吴景超、陈达、全慰天、陈文仙、戴世光等老一辈社会学家即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优良的传统和坚实的基础。此后,在人口学家刘铮、邬沧萍和社会学家郑杭生等先生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大学于1974年在国内最早正式创办人口学学科,接着又第一批恢复重建社会学二级学科,第一批启动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率先创办老年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本院逐渐发展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培养体系完整,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政启民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社会学教学和研究重镇。院内各学科各机构发展历程(1974年至今)本院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的建设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打造理论与实践并重,兼顾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科学研究高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决策咨询平台。目前,本院下设社会学系、人口学系、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人类学研究所、老年学研究所。设有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政策与人口管理方向)、社会工作3个本科专业;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人口学,老年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7个硕士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MSW)1个;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老年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6个博士点;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拥有社会学,人口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两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一个北京市重点研究基地。   本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63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30人,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多人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等重要学术领导职务,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刘新、谢宇、赵鼎新、周雪光等国际知名教授担任我院兼职教授,DonTrieman、AndrewWalder、EthanMichelson、林楠、饭田哲也等国际知名教授曾在我院担任外教。本院办有《人口研究》、《社会学评论》、《社会建设》三本专业期刊。创建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等多个大型连续性社会调查。创设了十余个常设性、品牌性学术活动。本院以上述专业期刊、社会调查项目和品牌学术活动为抓手,积极打造一流学术平台,既为本校社会学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全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引擎。本院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学术资源的开放共享,致力于团结国内外同行协同创新,具有鲜明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其中,CGSS在国内首开共享数据之先河,至今已向全社会开放8个批次的数据。CEPS和CLASS数据亦已开放。上述社会调查数据库目前注册用户已超过25000人,其中海外用户超过一半。牵头组建的中国社会调查网络(CSSN)联合全国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学学科建设和国内社会学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发起成立东亚社会调查(EASS),并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社会调查合作组织ISSP。两个重点研究基地均向国内外同行开放课题申请和驻所研究。三个专业期刊和所有学术活动均广泛邀请国内外学者参与。本院积极利用专业优势,发挥资政启民作用,为全国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多位教授担任中央部委以及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的咨询专家,多次向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提交咨询报告,并多次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本院还通过公益慈善项目、网络公开课、专业社会实践等形式直接参与社会建设、普及科学知识,积极弘扬中外优秀文化,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本院致力于提供国内一流的,同时具有国际影响的社会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国情意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担当,专业基础扎实,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能够胜任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每年大约招收本科生90人,硕士研究生80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MSW)80人,博士研究生35人。学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吴玉章奖学金等重要奖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等重要活动中多次取得包括特等奖在内的佳绩。培养了刘延东、刘强东等知名校友。本院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国(境)外交流机会。与南加州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墨尔本大学、南安普敦大学、卡迪夫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日本广岛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境外高校有联合培养项目,与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斯坦福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等学校有密切的学生交换关系;每年有来自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多位教师赴我校国际小学期开设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老年学、社会工作、社会医学等方面的课程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是兼具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和留学生教育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外语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学院设置始于1937年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的俄语系,1951年起陆续建立俄语教研室、外语教研室(英、法、日)、编译室,1984年组建外语部(下设俄语教研室、本科英语教研室,研究生英语教研室、日德法语教研室、英语培训教研室),1988年设立外语系,2001年正式成立外国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9个教学部门,包括:英语语言文学系、俄语语言文学系、日语语言文学系、德语语言文学系、法语语言文学系、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系、MTI教育中心、大学英语教研室和研究生英语教研室,主要承担外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和全校公共外语教学工作;另设有3个研究机构,分别是: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有关跨文化、跨国家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外国语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21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53人;聘有来自英、美、澳、德、俄、日、法、西等国家的外籍专家和学者50余人,其中包括14位海外一流高校的资深教授和39名海外语言教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体系齐全,现有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6个本科专业;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在英、日、德、俄、法等五个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学术型博士或硕士的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授权点,并开展相应的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外国文学、外国文化、外国语言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等。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历来重视与海外高校和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已经与美国马州波士顿分校、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高级翻译学院、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日本广岛大学、德国科隆大学、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俄罗斯国立莫斯科罗蒙洛索夫大学等涵盖各语种的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教师交流及互派学生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重点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40万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1939年由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等合并成立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是中国新文艺孕育和发展的摇篮。1959年,创办文学理论研究班。1960年成立语言文学系。1961年,成立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1978年,语言文学系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成立。2008年,原文学院与原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组建成立新的文学院。何洛、谢自立、陈传才、章安祺、杨慧林曾先后担任中文系主任,杨慧林、孙郁曾担任文学院院长。现任院长为陈剑澜,党委书记为颜梅。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已经成为学科体系完备、专业实力雄厚的语言文学研究和一流人才培养重镇,包括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电影学、戏剧戏曲学、汉语国际教育10个二级学科,另外还包括2个教育部自设二级学科古典学、创造性写作。文学院先后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文艺学、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跻身A类,办学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1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入选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古典学与创造性写作专业均在国内首创本硕博全覆盖培养模式,分别是国内大学经典研究和作家培养模式的典范。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现有在职教师80人,其中教授35人(含全职外籍教授1人),副教授31人,讲师14人。拥有博士学位者76人,占教师总数的95%,其中60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1人、讲座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23人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支持计划”。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共有学生1118人,其中中国学生757人(本科生200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86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147人、博士研究生124人),留学生361人(本科生252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48人、博士研究生7人、语言进修生54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从2007年开始,连续承办了六届世界汉学大会。迄今为止已有数百名海外知名学者参会,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汉学交流平台。世界汉学大会创建了中外文明定期对话与交流的机制,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品牌。近年先后与日本东京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挪威卑尔根大学、捷克查理大学、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等海外著名大学签订了院际学生交换协议,已连续多年派遣学生访问团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高校访问交流,每年派遣近50名学生赴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交换学习,另有20多名志愿者赴美国麻州大学波士顿孔子学院、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等海外孔子学院实习。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学术——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始终不渝的办学目标。以学生为本,以学人为本,以学术为本——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潜心持守的教育理念。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将永远敞开自己,迎接天下英杰,八方才俊。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20万

    ]
  •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专门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机构,是我国创建早、规模大、学科层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之一,是我国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学院是“全球iSchool联盟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学术中心”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设档案学系、政务信息管理系,下辖1个学院办公室,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分析、图书情报5个教研室,1个实验教学中心,1个资料室,1个实验档案馆,还有与兄弟院系共同建设的“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由学院组织管理的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分析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文件测试中心、《档案学通讯》杂志社。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形成了完备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高等专业教育体系。学院拥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结构涉及本学科领域的所有二级学科,其中档案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情报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在本科教育层次设有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政务信息管理方向)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政务信息管理方向国防生)、信息资源管理4个专业;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设有档案学、情报学、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中外政治制度、档案保护、图书情报、信息分析等8个专业;在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现设有档案学、情报学、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分析等5个专业。学院现有在校学生400余人,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外国留学生。全院教职员工40余人,其中教师30余人;教辅行政人员10余人。客座教授或者兼职教授10余人。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秉承“兼纳文理,发展智能,进德修业,唯实唯新”的教育理念,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不懈的努力,充分利用我校多学科互动平台,继续保持档案学全国领先地位,积极发展相关学科,不断提高信息资源管理及相关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整体水平,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在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48万

    ]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简称:人民大学,人大 地区: 北京、江苏、广东、上海 学制:1~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3.20~53.0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综合类、公办、双一流、98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