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招生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简称:中石大
  • 地区: 山东
  •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211
  • 学制:3~3年
  • 学费:¥3.60~10.5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东营市东营区北一路739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2018年7月13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成立。主体由机电工程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理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系合并而成,另外吸引了来自学校其它学科从事新能源及新材料研究的相关团队。学校还成立新材料研究院,目前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建设、管理和运行。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材料工程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所属材料科学和工程学学科领域均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在中国内地高校排名50位)。材料学院目前下设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5个本科专业。围绕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及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平台;学生培养本着“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实践创新能力”的思路,培养了大批富有石油石化和能源特色的专业人才。材料学院拥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及石油石化用材组建了强有力的科研团队。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107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39人,讲师15人,教辅7人;专任教师中有海外背景的教师占比近70%;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9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人,“科睿唯安”全球材料类高被引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材料学院依托省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学科、高校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余个省部级及以上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以石油石化及新能源产业对材料的需求为导向,拥有完善和先进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和显著成绩,形成了雄厚的研究基础与技术实力,已成为材料设计基础理论、油气装备材料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具备进行前沿课题研究和解决重大工程问题的基本设施、条件与能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80万

    ]
  •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点建设的骨干学院之一。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53年以清华大学石油系为基础成立的油气储运教研室和力学教研室。1957年成立热工教研室,1986年成立华东石油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教研室。1995年由油气储运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和工程测量专业组成建筑工程系;1999年,由油气储运教研室和热能工程教研室合并成立新的储运工程系;工民建教研室、力学教研室、建筑规划设计院组成建筑工程系;2001年,储运工程系和建筑工程系合并成立为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2009年,学院成立建筑系;2010年,燃气工程系成立;2019年,能动工程系划入新能源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37人,其中,专任教师101人,教授23人,副教授40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62.4%。学院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杰青1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青年泰山学者1人、香江学者1人。12人入选学校青年人才骨干工程,2人入选学校青年人才拔尖工程。3人受聘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学院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学缘广泛,年富力强,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院下设5个教学系;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点授权点;建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点;5个本科专业。油气储运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且第4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为A+。油气储运工程。学院拥有油气储运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油气储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中石油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分室。学院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产学研结合,承担了大量的高级别教学科研攻关课题,学院年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其他各类科研基金项目年均20余项,年均到位科研经费4000多万元;学院年均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项。院科研成果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8项。学院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数十所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学院与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苏丹石油部、挪威康士伯集团等国外单位建立了良好关系,在校学生年均出国出境访问交流70余人次,毕业生海外留学比例接近5%;学院每年邀请国外专家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20余人次,年派出30余名教师出国交流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超过25%的教师具有半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学院在校本科生1900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70人,留学生80余人。近年来,先后有1班级获评全国先进班集体,8个班级获评山东省先进班集体,1宿舍获评团中央“中国大学生百炼之星”标兵寝室、1团队获评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人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学院团委2016年被评为山东省“红旗团委”,建院以来连续18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0%以上。建院(系)以来已累计培养10000余名本科生和2000余名硕士和博士,成为培养油气储运和集输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知名校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维和,当代中国杰出工程师、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张同亿等,更有无数校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各项事业默默奉献,为母校赢得了美誉。立本求新,与时俱进。学院将秉承“博学善思敬业笃行”之理念、“厚德敬业求实创新”之作风,继续潜心笃志提升科研水平、梁椽共举建好育人体系,加强内涵发展,提高实力水平,坚持“特色立院、学术强院、人才兴院”之战略,努力建成油气储运工程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80万

    ]
  •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地学院)的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地质系,1961年更名为石油勘探系,1996年更名为石油资源科学系,2000年更名为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2011年更名为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共有专任教师159人,其中教授55人、副教授53人,讲师51人。学院师资队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93%;职称结构比例相当,教授、副教授占比68%;学缘结构合理,外校引进教师占比58%,具有半年以上国外留学或访问经历的占比36%,其中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7人。学院聚集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主要包含全职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兼职博导院士5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及“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5人,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4人。学院下设4个教学系和1个研究中心;设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自主设置二级学科,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本科专业,全部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地球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且第4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为A+。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这两个学科是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拥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以及8个省部级实验室。学院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产学研结合,承担了大量的高级别教学科研攻关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国际合作培养项目3项;“十五”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27项。学院在校本科生1500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100余人。建院(系)以来已累计培养17000余名本科生和4000余名硕士和博士,成为培养石油勘探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知名校友,如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留成,山东省政协副主席许立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铁冠,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龙德、李阳、李宁,“改革先锋”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曾任或现任三大石油公司领导的陈炳骞、周原、周吉平、王宜林等,更有无数校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各项事业默默奉献,为母校赢得了美誉。目前,学院继承和发扬爱国奉献、敢于争先的勘探精神,脚踏实地、胸怀全球,以服务国家石油安全战略为使命,利用青岛校区的区位优势,加强内涵发展,提高实力水平,坚持学科立院、人才强院、创新兴院的治院理念,努力建成油气地学学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数据日期:2020年6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80万

    ]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成立于2019年7月,是学校最年轻、最具发展潜力的学院之一。学校依托海洋能源与信息工程研究院,整合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资源、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资源成立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学校在古镇口科教园区已经完成了海洋大楼功能实验室、办公区的规划。目前,学院有教职工87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0人,副教授23人,讲师3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8人。学院拥有“海洋资源与信息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和资源与环境类别下的“测绘与海洋信息工程”专业学位博士点;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资源与环境类别下的“测绘与海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类别下的“智能信息处理”、“现代电子系统设计”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地理信息科学1个理学本科专业,测绘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3个工学本科专业。在校生1495人,其中本科生1152人,研究生343人。学院服务我国全面经略海洋战略和信息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需要,注重发挥在青岛办学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海洋领域、信息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动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在海洋领域的应用,以及两个学科的有机融合,打造面向海洋领域的空间信息网与海洋安全等特色学科方向,促进两个学科的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积极拓展建设海洋学科。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外合作,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平台,组建优势科研团队。学院教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课题等国家层次科研项目50余项。新学院,新航程,新风采。全院师生团结一心,向海图强,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正在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80万

    ]
  • 化学工程学院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干院部之一。其前身是1953年组建的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形成了“艰苦奋斗、团结务实、严谨求真、爱生重教”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石化特色鲜明,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目前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拥有化学工艺全国重点学科、工业催化全国重点(培育)学科,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能源化学工程、化工安全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余名,本科生1700余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条件良好,现有教职工187人,其中教授32名,副教授72名。化学工程学院拥有包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一系列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各类用房面积约2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近亿元,其中大型仪器设备100多台套。近五年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1100余篇被收入三大检索系统。荣获36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7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80万

    ]
  • 机电工程学院是工程应用学科特色鲜明的学院,是在原机电工程系基础上于2001年3月正式成立的。学院设有机电工程系、安全科学与工程系、机械设计与车辆工程系、工业设计系和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0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45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9人。教师中有“双聘”院士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学院教风严谨,学风浓厚。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更为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先后培养出1名英国牛顿学者、1名欧盟玛丽居里学者、3名德国洪堡学者、2名香江学者、1名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1名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现有6个本科专业,其中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建有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本科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学术氛围良好。近年来先后承担一大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80万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十六个学院(部)之一,其前身为创建于1984年的计算机科学系,2001年撤系建院。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石油石化行业领先、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IT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学科发展迅速,已经形成较为深厚的积累。目前设有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二级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形成智能信息处理、网络与服务计算、图形图像与可视化、软件工程理论、软件工程技术和油气领域软件服务工程等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积累了大量优秀科研成果,在服务于国家能源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9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0人,半年以上出国访学经历教师23人。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70余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达到5000余万元。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EI收录3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学院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与国内外著名石油石化企业密切合作,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油领域软件平台和嵌入式设备,在国内外石油石化行业具有较大影响。人才培养体系完整,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为山东省特色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建院以来为国家输送了6700余名(其中,本科生5500余名,硕士生1200余名)具有较高科学素养、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近五年,学院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位居学校各专业前列,就业层次显著提升。目前在读本科学生13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学院建有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实验室18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8个。实验室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固定资产2960万元,教学设备2580台套。学院重视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加强人才协同培养,近五年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0余项,与科大讯飞、IBM、西门子、浪潮、思科、微软、朗讯、中软、东软等数十家企业开展了全方位合作。格物计算,致知力行。学院将始终致力于探索信息与计算的科学世界,培养高端人才,服务国家需要,推动社会发展。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80万

    ]
  • 经济管理学院下设管理科学系、信息管理系、战略与营销系、会计系、经济系、公共管理系等6个系,在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市场营销、经济学等5个专业招收本科生;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MBA、MPAcc、MEM、MF、工业工程与管理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800余人,研究生90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5人,博士生导师14人。学院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拥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及青年专家、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的主编和编委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学院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能源经济与政策研究院的挂靠单位,拥有山东省能源经济管理研究中心、区域能源转型创新团队等省部级科研平台与团队。近三年,学院获得包括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10余项省部级成果奖励,承担了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IISETransactions、EJOR、NRL、TheEnergyJournalEnergyEconomics、EcologicalEconomics、EnergyPolicy等学科领域内的权威期刊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部分论文入选ESI高被引或热点论文。学院坚持育人为本,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经管人才为目标,倡导“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取得了积极成效。学院建有全国会计专业硕士示范性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等人才培养平台,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全国重要科技赛事中频获佳绩。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双一流”建设的新征途上,学院坚持“人才兴院、科研强院”的办学理念,积极营造“尊重学术、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加快推动国际化,持续提升办学质量,努力成为一所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经管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80万

    ]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9年组建的北京石油学院自动化系。1978年组建了华东石油学院自动化系,下设自动化教研室、电工教研室,2001年成立了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2019年调整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学院下设自动化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电工电子学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和学院办公室五个单位。设有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2个本科专业。2019年两个本科专业全部进入首批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其中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专任教师54人,博士生导师12名,硕士生导师21人。学院在读本科生877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85人(学术型108人、专业型77人),博士研究生48人。学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建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拥有青岛市黄岛区创新团队:旋转导向钻井装备团队;具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与1门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电工电子学”;4门省级精品课程“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电工电子学”;具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电工电子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具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自动化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拥有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实验设备。近五年学院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973、863以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2项,在油气测控技术、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生产过程先进控制与优化、随钻测量、旋转导向钻井装备研制等方面形成了科研优势和特色技术,被SCI、EI检索论文443篇,获得发明专利85项,获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20余项。面向未来,控制学院全体师生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80万

    ]
  • 石油工程学院是中国石油大学最早设立的主干院系之一,始建于1953年,曾先后更名石油钻采系、开发系、石油工程系,2001年改建为石油工程学院。经过几代教职工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已成为我国石油工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石油石化行业输送了2.1万余名毕业生,足迹遍布海内外各大油田,其中4人成为两院院士,12人成为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为国家石油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一、机构设置系: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海洋油气工程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所:油气井工程研究所、油气开采工程研究所、油气藏工程研究所、油气田化学研究所、海洋油气与水合物研究所;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公共测试中心、油气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研发中心;室:学院办公室、党委人事办公室、本科教学办公室、研究生教学与事务办公室、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科建设与评价办公室、国际事务与人才办公室。二、师资及学生队伍现有教职工236人,其中教授63人、副教授72人。教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含双聘)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含“青年长江”)3人,国家杰青/优青获得者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3人,特聘教授6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高被引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3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4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现有在校本科生1499人,研究生1085人(含博士研究生228人,硕士研究生857人),留学生635人(来自64个国家,含本科生554人,硕士生63人,博士生18人)。三、学科及专业设置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全国排名第一,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二级学科:海洋油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流体力学、海洋油气工程本科专业:石油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和山东省品牌专业,全国排名第一,连续多年被评为A++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油气工程。2019年3月,所属工程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国际排名不断攀升。四、教育教学国家特色专业:石油工程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石油工程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石油工程教学团队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油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钻井与压裂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国家级精品课:钻井工程、油藏工程国家在线开放精品课程:石油工业概论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油层物理山东省精品课:采油工程、油层物理、油田化学、渗流力学、流体力学、石油工业概论、气藏工程五、科学研究学院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3个:海洋油气井钻完井理论与工程,复杂油藏开发和提高采收率的理论与技术,井下力学、信息与控制工程(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建);山东省创新团队1个:油气田开发工程;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支持计划1个:“非常规油气高效开发”人才团队。建有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平台20个: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参与)、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高压水射流研究室、海洋水下设备试验与检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深水油气开发装备及井筒安全测试研发实验室、国家能源页岩油研发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分中心、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深水井筒工作液与水合物控制研究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采油工程软件与信息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基础理论研究室、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油气井工程超临界流体重点实验室”、复杂条件钻井液与完井液联合实验室(与中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共建)、泡沫流体联合实验室(与中海油田服务有限公司共建)、山东省油田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提高油气采收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油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海洋油气工程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油田化学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泡沫流体高效开采油气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深地钻井过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市能源及环境纳米技术研究中心。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油气重大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高级别项目292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600余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的高水平论文12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65余部,年均科研经费1.5亿元。六、国际合作学院与国外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与合作,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建成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2项、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美国怀俄明大学等国外12所高校签订“2+2”、“2+2+1”等联合培养协议,近五年年均20余名学生出国培养;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等著名高校共建“石油能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共建数字岩心研究中心,定期举办“天然气水合物”、“油田化学”、“渗流力学”等主题国际研讨会;牵头成立国际多孔介质协会中国分会(InterPoreChinaChapter);牵头成立“SPE中国石油大学”学生分会,多次代表亚太地区参加“SPE全球石油工程知识竞赛”并荣获SPE“GoldStandard”称号;每年选派学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青年科技实践大会、全球青年油气论坛等国际赛事;二十余名教师在国际组织与学术期刊任职。学院良好的教育教学及科研环境也吸引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近300名国际学生来院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七、主要研究方向钻井工程新理论新技术、岩石力学、钻井液化学、高压水射流技术及应用、金刚石钻头及其破岩工具研究与开发、油气井管柱力学分析及安全可靠性综合评价、完井及井下作业技术、油气渗流物理、试井解释理论与方法、油藏数值模拟、智能油田、增产增注措施优化、物理法采油、先进二次采油理论与方法、三次采油理论与方法、多相流理论、人工举升采油理论与技术、采油工程决策、石油工程测控技术、海洋平台安全可靠性评价、海洋结构物优化设计、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理论与方法、煤层气开采理论等。八、党建思政学院党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从严治党严要求与从优办学高要求相统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完善党政工学、院系所中心四方三级协同工作运行机制。学院党委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油气田化学研究所党支部获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学生马搏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清单工作法抓基层党建”获批山东省高校基层党建重点建设项目,“三注重工作法”入选中组部“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案例选编”,《党员述责答辩制度》被录制为国家行政教育学院网络培训课程,“非常1+6”良师益友活动荣获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荟萃石工”多次获评最具影响力山东团委系统政务微博。涌现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山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齐鲁先锋共产党员等先进个人。2019年,石油工程学院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一成果获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九、发展愿景学院以“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以“育一流人才,创一流成果,建一流学院”为宗旨,秉承“关爱学生、尊重学者、崇尚学术”理念,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文化兴院”发展战略,努力朝着“建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目标不断迈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80万

    ]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的北京石油学院俄文教研组。1989年5月成立外语系,2002年5月成立外国语学院。2011年5月,外国语学院整体建制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法学系、中文系和艺术系合并组建文学院。2019年12月,外国语学院独立建制。学院现设英语语言文学系、俄语语言文学系、通用英语系、学术英语系和研究生外语教学部5个系部。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际能源话语与舆情危机管理四个方向),拥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包括英语笔译、英语口译、俄语笔译)。学院现拥有英语、俄语两个本科专业,共8个外语语种,其中非通用语种包括俄语、日语、法语、德语、朝鲜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7个语种。学院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教授14人。另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外籍教师12人。其中“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高层次人才”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青岛市教学名师”3人,“青岛西海岸新区拔尖人才”1人,“青岛西海岸新区优秀青年人才”4人。学院在大学外语教学与改革、英语与俄语人才培养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被誉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发源地。学院曾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大学英语、英语精读为省级精品课,2011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改示范点项目学校。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9项,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项,出版著作23部,发表SSCI、A&HCI、CSSCI等高水平论文50余篇。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C+”,2019年英语专业进入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2020年底获批“山东省与‘一带一路’俄语区国家交流合作研究中心”,与经济管理学院共同获批“山东省与加拿大交流合作研究中心”,2021年获批“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创新实践基地”。学院实施开放办学。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及中亚4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3+1”“2+2”“4+X”等联合培养模式,先后派出学生累计400余人。学院建有心理语言学实验室、多功能语言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计算机辅助外语翻译实验室、多模态语言实验室、智慧教学平台等先进教学与科研设施。与中国-东盟中心、中国-上合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15家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在中国-上合经贸合作示范区建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上合国家能源人文研究中心”。2019年学院与俄罗斯别尔戈罗德国立大学签署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俄罗斯别尔戈罗德国立大学俄语专业翻译硕士(MTI)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协议。学院主动面向社会,提升服务社会功能。设有中国外语测试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国际人才英语考试测评中心”“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研究测试基地”和“实践教学服务中心”。近年来学院承担了“中海油工程及管理人员商务英语培训”“胜利油田勘探研究院英语培训”和“中石油华东设计院英语培训”等培训任务。此外,学院组建援外项目翻译团队。2018年青岛上合峰会期间,100多名师生参加了上合峰会的组织、翻译及志愿者服务,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扬。2019年翻译团队承担100余场口译任务,300余万字笔译任务。学院先后获得“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青年文明号”“山东高校三八红旗集体”和“山东省教育工会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等荣誉称号。2020年8月,全国高校党组织战“疫”示范微党课第8讲讲述了学院教师团队《以“译”战“疫”,与世界分享中国经验》,在光明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央视频等平台播出。“石大外语角”系列活动获中国教育报、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平台报道。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文法学院可追溯到1984年成立的华东石油学院社会科学系;2001年社会科学系改称为政法系,2002年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法学系、汉语言文学系、艺术系与外国语学院整合,成立文学院;2019年12月,根据学校“强化、拓展、提升”的学科发展战略,文学院更名为文法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整体划转至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独立建制。学院涵盖法学、文学、艺术学三大学科门类,主要承担相关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等任务以及面向全校的文法通识教育、美育教育与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学院设有法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音乐系、美术系以及文法素质教育中心、法律硕士教育中心、汉语国际教育中心等教学单位;建有环境能源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财税金融法律研究中心、自贸区法治研究中心、齐鲁典籍与文化研究中心、媒介文化研究中心、区域音乐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6人,副教授2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9人,占比39.73%;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8人。拥有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1人,甘肃省飞天青年学者1人,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双千计划”3人,山东省法学法律研究领军人物1人,山东省高校青创科技计划支持团队1个。学院聘请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梁慧星、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著名指挥家徐学敏等兼职教授20余人。学院拥有能源治理与法律专业博士点1个,法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法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个;法学、汉语言文学、音乐学本科专业3个;能源治理与法律微专业1个;法学辅修专业1个。2019年、2022年法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目前学院在校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400余人,本科生680余人。学院拥有山东省高等学校能源治理与法律文科实验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中国石油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法律冲突与协调创新研究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司法局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中国石油大学胜华交响乐团、青年合唱团、艺术设计中心等教学与科研平台;学院与东营市人民检察院、黄岛区人民法院、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山东达洋律师事务所、青岛日报社、万松浦书院、青岛开发区会展办公室等20家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学院拥有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新闻传媒实验室、法学综合实验室、微格教室等先进教学与科研设施。近年来,学院围绕学校“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实施“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特色强院”三大战略,秉持“贡献导向、差异化发展、强化激励考核”的工作理念,积极服务于学校“双一流”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环境能源法律与政策、体育法律与仲裁、区域文化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院文化。站在新的起点上,学院将文以载道、法以明理、艺以融情,强化特色、追求卓越,打造高水平学术,培养高质量人才,实现学院快速发展与提升。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文法学院可追溯到1984年成立的华东石油学院社会科学系;2001年社会科学系改称为政法系,2002年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法学系、汉语言文学系、艺术系与外国语学院整合,成立文学院;2019年12月,根据学校“强化、拓展、提升”的学科发展战略,文学院更名为文法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整体划转至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独立建制。学院涵盖法学、文学、艺术三大学科门类,主要承担相关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等任务以及面向全校的人文教育、美育教育与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学院设有法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音乐系、美术系以及文法素质教育中心、法律硕士教育中心、汉语国际教育中心等教学单位;建有环境能源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财税金融法律研究中心、自贸区法治研究中心、齐鲁典籍与文化研究中心、媒介文化研究中心、区域音乐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2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4人,占比32.43%;现有硕士生导师25人。拥有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双千计划”3人,山东省法学法律研究领军人物1人,山东省高校青创科技计划支持团队1个。学院聘请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梁慧星、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著名指挥家徐学敏等兼职教授20余人。学院拥有能源治理与法律专业博士点1个,法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法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个;法学、汉语言文学、音乐学3个本科专业。2019年法学专业进入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目前学院有在校本科生624人,硕士研究生151人。学院拥有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中国石油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法律冲突与协调创新研究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司法局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中国石油大学胜华交响乐团、青年合唱团、艺术设计中心等教学与科研平台;学院与东营市人民检察院、黄岛区人民法院、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山东达洋律师事务所、青岛日报社、万松浦书院、青岛开发区会展办公室等18家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学院拥有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新闻传媒实验室、法学综合实验室、微格教室等先进教学与科研设施。近年来,学院围绕学校“石油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实施“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特色强院”三大战略,秉持“贡献导向、差异化发展、强化激励考核”的工作理念,积极服务于学校“双一流”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环境能源法律与政策、体育法律与仲裁、区域文化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院文化。站在新的起点上,学院将文以载道、法以明理、艺以融情,强化特色、追求卓越,打造高水平学术,培养高质量人才,实现学院快速发展与提升。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为适应世界能源转型和能源供需结构多元化趋势,满足国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能源战略,支持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强化和拓展学校优势学科领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本着“校企融合、协同创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建“石大兖矿新能源学院”。2019年7月8日,石大兖矿新能源学院正式成立。石大兖矿新能源学院整合了化学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的电气工程,以及新能源研究院等相关学科资源,重点拓展氢能、储能、生物质能、高端煤化工、地热等学科方向。学院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能源动力(含新能源与能源高效利用工程、动力工程、热能工程和电气工程四个方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领域、能源动力(含新能源与能源高效利用工程、动力工程、热能工程和电气工程四个方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学院下设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环保设备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博士、硕士研究生419人,本科生1921人。石大兖矿新能源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112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40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泰山学者3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石大兖矿新能源学院”,为学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学院将抓住机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加强能源基础学科与新能源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培育新能源学科领域新的增长点和突破点,不断完善学校能源学科体系,推进学校由石油学科特色向更多能源学科特色迈进,为国家能源战略实施和山东省、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80万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简称:中石大 地区: 山东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3.60~10.5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211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西路66号/东营市东营区北一路739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