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浙江农林大学 > 招生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
  • 简称:浙江农林
  • 地区: 浙江
  • 类型:农林类、公办
  • 学制:3~3年
  • 学费:¥2.40~7.5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环城北路88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茶学与茶文化学院于2021年6月新组建而成,办学历史可追溯到2006年成立的茶文化学院以及2013年设立的茶学专业。其中茶文化学院先后与旅游与健康学院合署(2006年--2011年);与艺术与设计学院合署(2011年-2018年);与文法学院合署(2018年-2021年)。茶学专业曾归属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园艺学科,深度参与了园艺学国家一流专业、首批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园艺学一级硕士点等建设工作;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国家级茶叶研究机构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2021年6月,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茶文化、茶产业与茶科技统筹发展”的新理念,学校在原有基础上重新组建茶学与茶文化学院,旨在从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茶文化基地建设等多方入手,贯通一、二、三产业,强化茶科技研发与茶文化发掘、发展和传播,培养特色鲜明的“现代茶人”,为我国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学院建有茶学、文化产业管理(茶文化)两个本科专业,茶学着重培养具有茶文化特质的茶学领域科技人才;文化产业管理(茶文化)则培养以茶文化为优势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该类专业人才属国内首创,着力培养我国优秀传统茶文化领域骨干及茶文化国际传播使者。博士、硕士层次教育则以培养茶学、茶文化领域研究与文化传承传播的领军人才为目标,广博结合,强化特色与专长。【科学研究】学院现有教职工28人,其中专任教师23人,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国家级人才1人。近年来,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在中国茶文化挖掘与整理、茶文学艺术呈现、茶空间设计、微茶庄园创新以及茶文化国际推广与传播等方面形成了特色与优势;以茶树绿色防控和茶精深加工为主的茶科技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与省内外一大批企业建立了支撑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国际茶日等各类茶事活动,成为我国茶文化研究与发展的实践与开拓者和茶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平台建设】学院拥有国家级平台1个、省级平台1个,2014年国家汉办挂牌成立“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平台的建立与高效运行,促进了师资队伍的成长与对外协作服务。【国际交流】学院依托茶文化基地,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浙江省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优势,整合全省资源,积极探索中国与世界在茶文化交往、益于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共通性。始终致力于推进以茶文化为核心和切入点的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与传播,多次前往塞尔维亚、美国、意大利、法国、印度、芬兰等国交流茶文化,并与各国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关系。此外,学院还深度参与了塞尔维亚萨维诺德大学孔子学院的建设与活动开展,并与全球多所孔子学院建立合作,为我国孔子学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社会服务】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师资和平台优势,积极联系农业部、外交部、文旅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等机构,参与开展重大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同时,学院与浙江省杭州、金华、台州、丽水等多个县市以及四川省、湖北省、辽宁省等多个省市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未来规划】学院将践行“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新理念,围绕学校区域特色鲜明的生态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构建利于学院快速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建成高水平师资队伍;切实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茶文化基地建设和科学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外服务与合作,不断增强资源拓展能力,全面提升学院办学综合实力,努力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度高、多学科交叉融合、位居国内同类前列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前身是浙江林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动物学科(组建于2006年)。2010年,浙江林学院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随着动物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壮大,2011年7月学校校长办公会议通过了“关于积极筹建动物科技学院”的文件。同年9月,学校聘请浙江大学方维焕教授作为筹建组负责人建设动物科技学院,随后筹建工作启动。2017年6月13日,浙江农林大学举行动物科技学院揭牌仪式。动物科技学院现有畜牧学和兽医学两个一级学科,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两个本科专业,动物学(理学硕士)和养殖两个硕士点。该学院有本科生、研究所近500人,教职工46人,专任教师100%具有博士学位。学院有教授9人,副教授13人,其中“钱江学者”等省级以上人才10多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16人,近一半教师由留学归国人员组成。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前身是浙江林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动物学科(组建于2006年)。2010年,浙江林学院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随着动物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壮大,2011年7月学校校长办公会议通过了“关于积极筹建动物科技学院”的文件。同年9月,学校聘请浙江大学方维焕教授作为筹建组负责人建设动物科技学院,随后筹建工作启动。2012年6月,在学校发展战略处的牵头下,学校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秀梵教授等7位专家对动物科技学院建设方案进行了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兽医学与畜牧学是现代农(林)业大学的重要支柱学科,筹建以兽医学和畜牧学两个一级学科为主体的动物科技学院符合当前国内农(林)业大学的发展趋势,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12月学校校长办公会和党委会会议均通过了动物科技学院的筹建方案。从2013年1月1日起,动物科技学院在人事、财务、资产方面“计划单列、统筹管理、资源共享、依托发展”,标志着动物科技学院的发展迈向了新的台阶。2017年6月13日,浙江农林大学举行动物科技学院揭牌仪式。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应义斌宣布动物科技学院成立。省畜牧兽医局副书记吴新民代表行业主管部门致辞。中国工程院刘秀梵院士、陈焕春院士以及来自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位畜牧兽医领域的专家代表参加仪式,并围绕食品安全与健康养殖等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简称园林学院,于2011年组建。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前身为1985年组建的园林系,2002年成立园林与艺术学院,2005年分设园林学院与艺术设计学院,2011年园林学院改名为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前身为2002年组建的旅游系,2003年发展为旅游学院,2005年改名为旅游与健康学院,是浙江省目前规模大、实力强、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人居环境类学科齐全。学院现有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土木工程4个一级学科和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旅游管理2个学科。其中,风景园林学是浙江省级一流学科(B类)学科,在全国高校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列为B档。具有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以及风景园林、旅游管理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学院拥有风景园林•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全国示范性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教育省级创新示范基地等教学科研服务平台。现有教职工139人,其中,专任教师113人,其中正高职称18人,副高职称42人,具有博士学位48人。目前在读本科生1954人,研究生449人,同时承担357名留学生的教学任务。大多数教师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也有日本、韩国等著名高校博士。现已经形成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的教学科研队伍,在国内同类学院中处于前列。学院以培养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高级专业人才为主要任务,现有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园林艺术设计)、城乡规划、建筑学、土木工程、旅游管理7个专业,其中园林、建筑学、土木工程、旅游管理被列为“三位一体”招生专业,园林专业2018年被中国校友会网评为中国一流专业、中国五星级专业。2018年园林、风景园林、建筑学、土木工程等专业均在一段线完成招生任务,研究生报考和就业形势保持良好,第一志愿报考我院研究生人数超过学校总人数的50%,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有省级在线开放课程5门。学院注重学科专业的学术应用性,强化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和科技服务实体,积极开展以学科竞赛、设计竞赛、科研项目、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二、三课堂活动,建立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及师生工作室,共建“创新创业实验班”,举办 “风采园林”、“生态旅游节”、“乡村振兴”系列讲座、“展望”学术沙龙等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近年来,我院学生在世界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大学生设计竞赛、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花境景观展赛、西班牙INNATURE建筑设计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酒店管理模拟全国大赛、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赛事中成绩优异,获得各类奖项百余项。根据学校“1030”战略重点,学院成立“风景园林·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并确定园林植物及其应用、园林规划与设计、绿色建筑和建成环境生态评价4个重点研究领域。近年来,学院共承担省级以上纵向课题61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完成杭州湘湖南岸景观设计、杭州临安青山湖环湖绿道设计、宁波植物园设计、绍兴六湖植物景观规划等重要横向课题和重大项目。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7项,出版专著、教材40余部。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绿色建筑、休闲旅游与健康等领域具有很强实力,为浙江成为园林产业强省、花卉苗木强省、休闲旅游强省等做出重要贡献。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韩国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组织开展本科生交换、硕博攻读、教师访学等活动。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坚持“强师资、优结构、稳规模、重特色、提层次”,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建成以人居环境学科专业为核心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浙江农林大学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森工系和林化系,1986年9月成立林产工业系,2002年1月撤系建院。学院下设林业工程(省一流学科A类)、农业工程、机械工程3个学科,设有木材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及木材科学与工程(室内与家具设计)1个专业方向,其中木材科学与工程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省优势专业、国家首批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并通过SWST国际专业认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建设和新兴特色专业。学院现有林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林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其下设木材科学与技术、森林工程、林产化学加工工程、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家具设计与工程等5个研究方向;机械、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点2个。学院现有教职工105名,其中教授21名、副教授28名;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57人。有浙江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2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万人计划”人才1人,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151”人才9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省高等学校“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人。在校生1770人,其中本科生151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54人。学院拥有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业工程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浙江省木材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竹资源与高效利用“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木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亚热带森林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实验室等约1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7000万元。建有41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4个学生创新基地。近五年,学院获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林业局重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农业部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76项,科研总经费达6400万元,授权发明专利98项,发表论文537篇,其中SCI收录195篇。近年来,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14项。科研论文成果中,影响因子10.0以上的论文8篇,ESI高被引论文11篇。学院重视开门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多个国家进行合作办学,招收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国际班和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国际班;选派优秀学生赴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进行访学交流;与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经常开展互派教师进修学习、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活动;每年邀请国外著名大学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和举办专题讲座。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院将在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继续不懈努力和拼搏创新,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环境与资源学院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学校创建之初的林学系,2005年7月更名为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环境科技学院),2006年1月单独组建环境科技学院,2011年3月更名为环境与资源学院。学院秉承“德崇真人、行敬真态、问求真理、事达真谛”的“致真”院训精神,培养具有良好生态素养、实践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环境资源类高素质人才。在读本科生逾1000人,在读研究生达200余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1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42人。拥有国家级人才2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浙江省级人才2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浙江省杰出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林业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2人,浙江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1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4人。兼职和客座教授达20余人。学院办学条件优厚。设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省一流学科B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森林经理学(省一流学科A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等3个学科,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博士点和森林经理学二级博士点,硕士点4个;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4个本科专业。建有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亚热带森林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共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竹林碳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土壤污染生物修复重点实验室、浙江农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森林土壤与环境联合实验室。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仪器设备总值4116万元。学院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杭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商达环保有限公司、临安市太湖源观赏竹种园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6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建有《土壤学》、《森林经理学》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土壤学》、《地理信息系统》2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出版面向21世纪国家级教材《土壤学》、“十一五”规划教材《测量学》等20多部。学院科研创新势头强劲。近五年来,共主持各类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0多项,到位经费1亿余万元。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多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SCI、一级期刊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专著15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8项。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推手,以教师科研、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为途径,促进教学、科研和实践相融合,深化产学研用联合培养。近五年,本科生主持省级及以上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41项,其中国家级18项;参加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56人次,获其他省级及以上荣誉75项。近三年,本科生就业率达98%,读研率达30%。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先后与美国奥本大学、英国朴茨茅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院校建立“2+2”、“4+1”、短期访学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关系。学院以“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力推进学科建设,着力强化科学研究,充分重视平台建设,加快国际合作与交流进程,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学院综合实力,创建国内有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经济管理学院创建于1986年。现有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3个学科,农林经济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金融工程、财务管理8个本科专业。设有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硕)士点,MPAcc(会计专业硕士)、农业管理、农村发展3个专业硕士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为省一流学科、校高原学科,工商管理学科为校培育学科,应用经济学学科为校基础学科;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为浙江省优势专业,会计学本科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现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新型高校新型智库(浙江“三农”发展智库)、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农业部软科学研究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集体林权保护研究基地、杭州市政研室政校合作研究基地等研究平台。国际学术期刊(Forest Policyand Economics,SCI一区)中国区编辑部、中国林业经济学会现代乡村林业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林学会林业经济专业委员会、浙江省会计学会林业分会设于本院。学院有在校本科生2000余人、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博士研究生5人。现有教职工107人,专任教师85人,其中教授22人,高级职称比例61.2%;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51人。有国务院参事1人、浙江省级人才1人、浙江省151人才5人(二层次1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1人,以及全国教指委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委员、浙江省师德标兵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聘有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奥本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外兼职教授8人。近五年,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70余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发表SSCI/SCI/EI论文24篇,出版专著22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其中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26件。学院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渠道,不断提升师生国际化水平。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芬兰、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著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实施硕博士联合培养、本科生互访交流项目,为学生走向国际提供平台和条件。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全程全员导师制和本硕博联动培养机制,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先后与浙江虹越花卉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高级经理人(虹越花卉班),与杭州市临安区跨境电商园区开展全方位合作,探索“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设有“三农”研究会、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等8个大学生科技协会,其中“浙江省优秀学生社团”1个,校"五星级学生社团"2个。近五年,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林业经济管理学术作品大赛、国际贸易大赛、电子商务大赛、财会信息化竞赛、高校管理案例分析等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52项,其中国家级70项,省部级182项。获得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5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14项、校级80项。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95篇。获得“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等国家级荣誉4人。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研究生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1篇,校级优秀学位论文10篇,在2015年教育厅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中,学位论文优良率100%,全省排名第二位,研究生就业率100%。学院拥有优美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教学设施。建有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心、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平台,下设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教学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教学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教学实验分室、金融模拟教学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教学实验分室、农民发展数据分析中心等7个实验分室;建有校内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20多个。学院本着“质量立院、人才兴院、学术强院”的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优化师资队伍为重点,以扩大社会合作和国际交流为途径,以构建和谐学院氛围为依托,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国际化程度,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50万

    ]
  • 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是浙江农林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林学系,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基础。60年来在老一辈林学家、教育家开拓进取和艰苦创业精神激励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林业人才。【发展历程】学院的前身是建校之初的林学系,经历了由1958年林学系、1989年林学系与经济林系两系合并、1998年更名资源与环境系,2002年更名生命科学学院,2005年更名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环境科技学院),2006年更名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等变革。在学院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发展壮大了14个学科(系)、17个专业;部分学科专业划出陆续建立新的学院,为学校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170人,其中专任教师137人(90%为博士);教授48人、副教授39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70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重点创新团队4个;有国家级人才3人,浙江省“劳动模范”1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等省级人才17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共5人,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2人、浙江省教坛新秀1人,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浙江省五星级青年教师1人,浙江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人,外聘客座教授30余人。【学科建设】学院于1999年开始试行学科制,在竹类、经济林及造林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森林培育学科,2003年全面实行学科制管理,实现了人人有学科归属、有研究方向。现有林学、生态学、生物学、中药学4个一级学科,林学和生态学为省一流学科(A类),其中林学同时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浙江农林大学高峰学科,生态学可同时为浙江农林大学高原学科。植物学为省重点建设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和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人才培养】学院现有林学(中加合作办学项目)、林学、生态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中药学、林学(林业技术定向培养)、森林保护学等8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林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优势专业,并被列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生物技术为省特色专业,森林保护和中药学为省新兴特色专业,在校本科生1276人。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林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现有林学一级博士学位点,博士后流动站,竹资源与高效利用博士培养项目,林学、生物学、生态学一级硕士点3个,森林培育等二级学术型硕士点9个,中药学、林业专业学位点2个。现有博士后17人,在读博士生24人,硕士生507人。【科学研究】学院建有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生物农药高效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竹业科学与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与草原局香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与草原局铁皮石斛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林业与草原局冬青工程研究中心、香榧产业国家创新联盟、铁皮石斛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浙江省现代森林培育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农药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浙江省绿色农药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林业局天目山定位站、浙江省竹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林木种质资源保育与利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基地、天目山森林生态系统浙江省野外观测研究站等省部级科研平台16个。拥有一批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我院绿色农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农药登记试验单位资质认证,在农林用农药上具有合法的检测资质。近五年来,学院新增科研项目748项,其中国家级8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基金70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16项。累计到位科研经费2.82亿元。发表学术论文742篇,其中SCI论文278篇(一区论文32篇),一级期刊18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3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其中主持1项;主持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主持获梁希林业科技奖一等奖2项。【社会服务】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师资优势,以创新拼搏的精神,为地方经济发展、山上浙江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服务。近五年来,先后与20余个县市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与一百余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共派出省级科技特派员96人次,科技特派团队10个,开展技术培训一百多场次,无偿为果农、竹农发放资料万余份。干果团队因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开展科技服务地方经济,义务向山农传播干果栽培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媒体集中报道,誉为“最美科技人员”。【国际交流】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芬兰、澳大利亚、瑞典、法国等国家(地区)2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的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科学研究等活动。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BritishColumbia,简称UBC)合作举办林学专业本科教育。2018年入选国家“111计划”,实现国家级引智平台重大突破。【学院文化】学院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学院积极实行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决策运行机制,关心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在构建和谐学院中,集中凝炼“家”文化,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教职工之家、学子之家、校友之家。学院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小家”、“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浙江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未来发展】学院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学校重大战略部署,继续发扬“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学校精神与“励志厚德、创新创业”的院训,立足浙江,面向全国,服务“三农”,致力于生态文明、生态科技和生态产品领域的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科技创业型学院阔步前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审时度势提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2007年6月,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省社会各界的殷切期盼中,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简称“农学院”)应运成立。建院近十年来,学院秉承“至诚于农,耕道为民”的办学使命,肩负起推进浙江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担当,致力于服务浙江“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神圣使命,坚持育人为本,实施创新驱动,凝聚文化优势,努力建设成为浙江大地“农业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基地”、“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高地”和“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阵地”。学院设有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作物学四个一级学科,构建了“从田间到餐桌”,产前、产中、产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其中,园艺学和作物学为省级一流学科。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0人,其中专任教师101人,具有正高职称23人、副高职称4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7人,占专任教师的96.03%。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浙江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钱江学者)2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3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人,省钱江人才计划资助2人,其他国家级、省级人才5人。学院坚持以本科教育为基础,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建设成为浙江大地“农业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基地”。现有园艺、作物、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术型硕士点,园艺、设施农业、作物、种业、植物保护、食品加工与安全6个农业推广硕士点;园艺、植物保护、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食品质量与安全、茶学6个本科专业,以及园艺(观赏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粮油储检)、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技术)3个本科专业方向。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优势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2012年起,农学、园艺、植物保护、食品质量与安全等4个专业为浙江省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事业编制);2015年起,食品科学与工程(粮油储检)为浙江省粮食系统定向培养粮油储检人员。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目前在校本科生1496人,硕士研究生218人。学院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推进教学与实践、科研与技能的紧密结合,积极鼓励学生融入教师的科技创新,努力培养具备生态文明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复合型人才。近3年,本科生获得各类科研创新训练项目资助100余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10项,省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新苗人才计划)资助15项;学生第一作者发表各类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一级期刊9篇,核心期刊16篇;荣获“挑战杯”等各类省部级奖项10余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学生毕业考取“985”、“211”等高校研究生比率达20%以上,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比率达10%以上,出国留学、自主创业等比率达5%以上。学院单独设有“拜耳”、“勿忘农”、“萧农”等企业奖学金。学院紧密围绕浙江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建设成为浙江大地“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高地”。近3年,开展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37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9项,省部级项目80项,研究经费突破6500万元;已发表学术论文34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90多篇;授权专利55项。与我省杭州、宁波、温州等22个市(县、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一大批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并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5年来,学院共派出省级科技特派员58人次,其中有13人次被授予“浙江省功勋科技特派员”、“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学院建有“浙江省农产品品质改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山区农业高效绿色生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荷种子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薯类作物研究所、植物生产类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和2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总面积9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000多万元。此外,还建有现代智能化玻璃温室、农作物标本园等多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拥有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勿忘农集团、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及各市(县)农业企事业单位等校外实习基地50余个。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德国、英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关系。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食品与健康学院(现代粮食产业学院)源于2001年设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同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2003年,中药学学科创建,中药学专业招生。2011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招生。2016年生物制药专业获批。2021年学校与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共建现代粮食产业学院。2021年,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中药学学科组建成立食品与健康学院(现代粮食产业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74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具有正高职称14人、副高职称16人,具有博士学位53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人、省部级以上人才3人。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博士点方向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中药学、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设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中药学、生物制药4个本科专业,以及食品科学与工程(粮油储检)、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技术)2个本科专业方向。中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制药3个专业为省一流本科专业。2012年起,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浙江省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事业编制)。2015年起,食品科学与工程(粮油储检)为浙江省粮食系统定向培养粮油储检人员。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0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81人、本科生1128人。
    学院建有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林草铁皮石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铁皮石斛品种选育及生态栽培重点研究室、浙江省特色中药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草三叶青西红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组建了铁皮石斛产业国家创新联盟、黄精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灵芝三叶青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国家级自然教育科普基地百草园和标本馆,与信达生物、森宇集团、寿仙谷医药、博锐生物、康恩贝、青春宝等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一大批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极大促进了中药相关产业发展,建立了农民致富新模式,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学院在森林食品培育推广、农产品加工储藏与营养开发、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生物制药产品研发等领域形成鲜明的特色优势。近5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课题3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3000万元,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学院将弘扬“健康”文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聚焦“健康中国”战略,守正创新,凝心聚力,抢抓机遇,朝着建设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产业型学院阔步前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于2021年5月设立,由原信息工程学院两办(学院办公室、学生办公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及4个本科专业、信息类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和原理学院的数学学科及3个本科专业组成。学院拥有省一流学科(B类)和省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AI教育部“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应用统计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7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设有林业装备与信息化方向博士学位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点、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电子信息类、图书情报学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在校本科生1500余人,研究生150余人。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专任教师80人,教授10人,副教授23人,副高以上占比41.25%,博士占比62.5%。拥有省级专项人才2人,省“151”人才5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省“教坛新秀”1人,省“三育人先进个人”1人,省“师德师风先进个人”1人。学院拥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5个实验室33个分室。建有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训基地、电子商务实训基地、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技术研发中心等校内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设有1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以OBE理念为指导,持续改进第一课堂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积极建设以学科竞赛为引领、以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校园IT文化活动、校外实践活动为助力的第二、三课堂,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8%以上,就业薪资名列全校第一,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连年提升。近5年获国家级奖项113项、395人次;省级及以上奖项532项、1263人次,学科竞赛参与率全校最高、获奖数量全校最多。自2016年连续4年人才培养考核列全校各学院第一。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9个,包括2018年获批的我校首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林业感知技术与智能装备实验室。与阿里巴巴、同花顺、浙大网新、达内集团等多个知名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教学科研互相促进,近10年,共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浙江省教学成果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国家林业局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成果奖10项,厅局级成果奖近20项,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院研发的成果由国家林业局在全国统一推广使用,并入选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件大事之一。学院师生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赞扬与肯定。学院成果也受到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我爱发明》等栏目的专题报道。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组织开展本科生交换、硕博攻读、教师访学等活动。(注:简介中描述近年来成绩的数据来自原信息工程计算机学科及相关专业以及原理学院数学学科、统计学科及其相关专业)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成立于2000年,是一个办学特色鲜明的文科学院。学院秉承“直道而行”的院训,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学院设有法学、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五个一级学科。法学学科和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校重点建设基础学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二级学科是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学院设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城市管理、农业管理、生态文化学、中外比较艺术、涉农商务英语、法律专业等七个硕士学位点,在校硕士研究生120余人。近年来,学院已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出版专著38部,教材17部,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00余项。学院设有法学、城市管理、英语、日语、茶文化、汉语言文学、广告学7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200余人。其中法学专业是省级新兴特色专业,广告学专业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市管理专业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特色专业,文化专业是全国唯一的茶文化本科专业。法学、英语、日语专业二学位深受学生欢迎。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7%,公务员考取率在全校名列前茅,就业质量良好。学院共有教职工160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41人。有20多名教师获得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坛新秀、省新世纪151人才、教学名师、教坛新秀、我心目中好老师等荣誉。学院拥有国家级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浙江省艺术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浙江省语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各类语言实验室11个,外语卫星电视2套,外语电台1套,音视频采编系统1套;有模拟法庭、法学案例分析中心、法律援助中心、数字化城市管理实验室等,并在省内外建立了5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学校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平台。学院不断推进教育国际化,与海外1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外专家来院任教,每年参加出国交流学习项目的学生100余人。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现代农学院前身为2007年6月成立的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为适应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2021年5月成立现代农学院。学院秉承“至诚于农,耕道为民”的办学使命,肩负推进浙江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担当,致力于服务浙江“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神圣使命,坚持育人为本,实施创新驱动,凝聚文化优势,努力建设成为浙江大地“农业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基地”、“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高地”和“农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阵地”。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教授12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44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1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1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指委委员2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学院现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作物学一级学术型硕士点1个,农艺与种业(作物、种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植物保护)学位硕士点2个;农学、植物保护2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12年起,农学、植物保护专业为浙江省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事业编制)。目前在校本科生525人,硕士研究生158人。学院建有浙江省农产品品质改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山区农业绿色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农林大学薯类作物研究所、浙江农林大学生物种业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现代智能化玻璃温室、农作园等多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拥有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勿忘农集团、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及各市(县)农业企事业单位等校外实习基地30余个。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关系。(数据截至2022年3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发展历程】园艺科学学院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2002年开设的园艺专业,相关专业先后依托于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2002.09—2007.05)、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2007.06—2021.05),2021年5月,单独组建园艺科学学院。面对新目标,开启新征程,学院将秉承“求真、敬业”的校训,发扬“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精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用到生产实践中,培养具备生态文明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7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42人;入选国家专项人才计划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农业部“农业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及浙江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省级人才6人;荣获浙江省教学名师,校首届“红虹奖”特等奖1人,兼职及客座教授2人。【学科建设】学院重视学科建设。现有园艺学一级学科1个,下设蔬菜学、果树学、观赏园艺学等3个二级学科;园艺学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2015年),浙江农林大学高原学科(2018年)。主要研究方向有:园艺作物逆境生理与设施园艺、园艺作物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育种,形成相关研究团队9个。2020软科学科排名为全国第22名,2019年为第18名。【人才培养】学院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持续夯实本科教育基础,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区域产业高级园艺人才培养与培训的重要基地。现有园艺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2018年)、农艺与种业(园艺)专业学位硕士点(2010年);园艺本科专业(2002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年)及园艺(观赏园艺)本科专业方向(2018年)(专升本),其中,园艺为国家级一流专业(2019年)、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4年)和浙江省级优势专业(2016年)。2012年起,园艺专业列为浙江省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事业编制)招生专业。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现有在校生501人,其中本科生302人,研究生199人。学院持续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着力推进教学与实践、科研与技能的紧密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导学团队与科技创新活动。2016-2020年5年间,本科生获得各类科研创新训练项目资助40余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6项,省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新苗人才计划)资助8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6篇;荣获一类学科竞赛省部级以上奖项10余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年均保持在97%以上。学院建有现代智能化玻璃温室、农作园等多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拥有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勿忘农集团、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及各市(县)农业企事业单位等校外实习基地30余个。【科学研究】学院紧密围绕浙江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有山区农业高效绿色生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植物生产类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和中-荷种子中心、生物种业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近5年来,学院教师开展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达2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项,省部级项目28项,研究经费达32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47篇,其中SCI、EI收录56篇;授权专利14项。【社会服务】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师资优势,与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等20余个县(市、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一批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并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3年来,学院共派出省级科技特派员37人次,科技特派团队2个,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其中有9人次被授予 “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国际交流】学院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努力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关系。【文化建设】学院重视文化传承创新,按照学校“生态育人育生态人”工程要求,立足园艺学科专业特色,构建一二三课堂有机联动的育人体系。开办“高层次人才论坛”“园艺大讲堂”系列讲座报告,努力提升师生学术抱负,参与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一堂田间地头的思政课——浙江农林大学‘七彩新农人’文化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入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建设,积极推进 “红种子·党建共同体” 建设,协同发挥党群团学力量,切实增强师生安全感、成就感、幸福感。【未来展望】中国是世界园艺大国。蔬菜、果树和花卉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学院师生将继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标“双一流”建设,激发创造性张力,努力在学校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生态性研究型大学的征程中做出应有贡献!
    (数据截止2021年7月10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
简称:浙江农林 地区: 浙江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40~7.5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农林类、公办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环城北路88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浙江农林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