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安徽工程大学 > 招生简章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 简称:安工程
  • 地区: 安徽
  • 类型:理工类、公办
  • 学制:3~3年
  • 学费:¥3.30~4.5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非全日制生物与医药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发布时间:
2024-04-07
发布者:
李翠娇
阅读量:

【导语】

一、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简介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始建于1984年,历经食品工程系、生物化学工程系和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是安徽工程大学最早的四个教学单位之一。学院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尚德敏学、唯实惟新”的校训精神,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专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环境工程、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以及生物制药8个本科专业,拥有生物工程(学术、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微生物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发酵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生物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微生物学为校级重点学科,其中生物工程为校级博士立项支撑学科,并拥有微生物发酵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研究平台和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学院现有教职工12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68人,占教职工比例为61.8%,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教师79人,占教职工比例为64.23%;硕士生导师63人(其中校外导师15人),其中省级名师工作室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4人。并聘请中国科学院吴奇院士、清华大学邢新会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和硕士生导师。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研究生2750多人。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多年在95%以上,考研率一直居于学校前列,现已向社会输送毕业生9000余名。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与科学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国家级科技项目40余项,安徽省科技攻关、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科技项目8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300余篇。

学院积极贯彻学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与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和“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育人理念,创建应用化学“拔尖班”。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举办各类学科竞赛、校园啤酒节、三民晚会等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第二、第三课堂。近5年来,多人次在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化工设计大赛等学科与技能竞赛中获奖,连续5年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为96%以上,考研升学率达20%以上,CET-4合格率为72.4%,省级计算机二级通过率为98.23%。

目前,学院正在向“深化内涵建设、做强生化学院”的总体目标迈进。

二、工程专业简介

工程是科学和数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是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人力、物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将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具体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

在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就狭义而言,工程定义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有组织的一群人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

目前,工程在职研究生主要报考方式为专业硕士,考生需要通过全国联考及招生院校复试,考试合格的学员,经院校择优录取后,可入校学习。

学完全部课程、修满院校规定学分、通过课程考核、完成论文答辩的学员,可获得院校授予的在职研究生硕士学位证书和在职研究生学历证书。

三、专业方向

生物与医药

四、考研类型

非全日制

五、学制

3年

六、学费

3.30万

七、招生地区

安徽

1.鉴于各方面情况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敬请以教育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2.本网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体,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本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联系方式:QQ邮箱:461934789@qq.com,我们将24小时内及时沟通与处理。
最新资讯
评论
评论成功
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工程大学
简称:安工程 地区: 安徽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3.30~4.5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安徽工程大学 > 招生简章

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非全日制生物与医药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发布时间:
2024-04-07
发布者:
李翠娇
阅读量:

【导语】

一、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简介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始建于1984年,历经食品工程系、生物化学工程系和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是安徽工程大学最早的四个教学单位之一。学院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尚德敏学、唯实惟新”的校训精神,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专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环境工程、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以及生物制药8个本科专业,拥有生物工程(学术、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微生物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发酵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生物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微生物学为校级重点学科,其中生物工程为校级博士立项支撑学科,并拥有微生物发酵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省级研究平台和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学院现有教职工12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68人,占教职工比例为61.8%,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教师79人,占教职工比例为64.23%;硕士生导师63人(其中校外导师15人),其中省级名师工作室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4人。并聘请中国科学院吴奇院士、清华大学邢新会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和硕士生导师。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研究生2750多人。

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多年在95%以上,考研率一直居于学校前列,现已向社会输送毕业生9000余名。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学与科学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国家级科技项目40余项,安徽省科技攻关、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科技项目8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300余篇。

学院积极贯彻学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与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和“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育人理念,创建应用化学“拔尖班”。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举办各类学科竞赛、校园啤酒节、三民晚会等课外科技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第二、第三课堂。近5年来,多人次在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化工设计大赛等学科与技能竞赛中获奖,连续5年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为96%以上,考研升学率达20%以上,CET-4合格率为72.4%,省级计算机二级通过率为98.23%。

目前,学院正在向“深化内涵建设、做强生化学院”的总体目标迈进。

二、工程专业简介

工程是科学和数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是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人力、物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将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具体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

在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就狭义而言,工程定义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有组织的一群人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

目前,工程在职研究生主要报考方式为专业硕士,考生需要通过全国联考及招生院校复试,考试合格的学员,经院校择优录取后,可入校学习。

学完全部课程、修满院校规定学分、通过课程考核、完成论文答辩的学员,可获得院校授予的在职研究生硕士学位证书和在职研究生学历证书。

三、专业方向

生物与医药

四、考研类型

非全日制

五、学制

3年

六、学费

3.30万

七、招生地区

安徽

·相关阅读
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非全日制生物与医药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4-04-07

一、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简介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始建于1984年,历经食品工程系、生物化学工程系和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是安徽工程大学最早的四个教学单位之一。学院在30多...

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非全日制MPA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4-04-07

一、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简介 人文学院自2000年成立至今,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为龙头,以科研为支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办学思路,秉承“尚德敏学,唯实惟新”的校训和“明...

·评论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