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师大博学 > 社会学 > 招生资讯 > 考试信息
社会学
社会学
  • 地区: 北京、吉林、河南等
  • 班型:网络班、周末班
  • 学制:1.5~3年
  • 学费:¥2.20~5.50万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考试大纲(第三版)

发布时间:
2024-04-29
发布者:
李翠娇
阅读量:

【导语】社会学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社会科学,起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一门现代学科。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涉及科学主义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下面是在职研究生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考试大纲(第三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目    录

社会学概论                                                                                                    1

社会学史                                                                                                         20

应用社会学                                                                                                     34

社会研究方法                                                                                                 47

人类学                                                                                                             60

 

社会学概论

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社会学产生与形成的条件

1838 年,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提出建立社会学的基本想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开创了社会学的另一传统。 社会学形成的社会条件、思想条件、科学发展条件。

二、 社会学的发展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社会学学科基本形成, 孔德、马克思、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的贡献。 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 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 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孙本文的总结。 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三种看法。二、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界定。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社会,具体研究对象包括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人类生活的群体形式及制度,社会问题

及社会变迁的规律,等等。 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对象: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行动与社会过程。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特点

"一、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孔德等人的观点。

二、 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的关系,与历史学等的关系。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整体性、科学性、综合性、应用性、建设性和批判性。"

第四节  社会学的功能

"一、 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社会学的认识功能,社会学的实践功能。

二、 当代中国社会学的使命

咨政育人。 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转型的规律,倡导改善人们生活的社会条件,分析社会问题,促进制定社会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章  社    会

第一节  社会的概念及构成

"一、 社会的含义

社会学中社会的概念,马克思对社会的解释。二、 社会的性质

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社会的基本性质。"

"三、 社会的构成要素

孙本文的见解:社会赖以生存的要素有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

现实社会的构成要素包括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社会活动、文化。"

第二节  社会的类型及考察视角

"一、 社会的类型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伦斯基的分类,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二、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从联系纽带的角度认识社会———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第三节  文    化

"一、 文化的含义与类型

泰勒的文化定义、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定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社会学主要研究规范文化。

二、 文化的特征与结构

文化的特征:人类创造的和后天习得的,群体共享的,以象征符号为基础。

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三、 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整合功能、导向功能、维持秩序功能、传续功能。四、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变迁

文化的多样性:主文化与亚文化,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变迁。"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及必要性

"一、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人的两重属性:生物性和社会性。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二、 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

从个体的角度看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基本生存的需要,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从社会的角度看是社会延续、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结构的角度。"

第二节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与机构

"一、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人的社会化有其生物基础,包括人有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二、 社会化的机构

社会化的机构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邻里、工作单位、大众传媒等。"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基本内容

"一、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在社会化的阶段上,有埃里克森的人类成长八阶段说;儿童—青年社会化,继续社会化。 对社会化的机制有教化论、学习论、互动论等看法。"

"二、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明确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

第四节  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一、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的特点,儿童—青年社会化遇到的困难,社会转型与代沟问题。

二、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的含义、内容及意义。三、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的含义、类型。"

第四章  社 会 角 色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概念

"一、 社会角色研究的传统

米德的社会心理学对角色的看法,林顿的人类学对角色的看法。二、 社会角色的含义与特点

社会角色的定义,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的关系,社会角色是一套行

为规范。 社会角色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一、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自致角色。"

"二、 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规定角色,开放角色。

三、 复式角色与角色集

复式角色,角色集。"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 角色扮演的含义与角色认知

角色扮演的含义;角色认知:了解角色期望,角色认同。二、 角色扮演的过程

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创造。三、 角色扮演中的问题

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失败。"

第五章  社 会 互 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类型

"一、 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行动的概念,社会互动的概念,社会互动的意义。二、 社会互动的类型

人际互动与群体互动,社会互动的基本类型:竞争、合作、冲突。"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社会交往的概念,社会交往的意义。二、 符号互动论"

"符号的概念,情境定义,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三、 戏剧论

前台与后台,印象管理。"

第三节  人际互动与集体行为

"一、 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的含义与特点,人际吸引。二、 集体行为

集体行动的含义、特征与类型, 集体行为的形成, 对集体行为的

解释。"

第六章  社 会 群 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类型

"一、 什么是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的含义,社会群体的特征。二、 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

个人需要,社会条件。

三、 社会群体的类型与结构

社会群体的类型: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群体的结构。"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 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及特征

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

"类型:家庭、朋辈群体、邻里。

二、 初级社会群体维系的条件

群体规模,持续的面对面交往,非利己的动机。三、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正功能:社会化的场所,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满足人的多方面需

要,维持社会秩序;负功能。"

第三节  家    庭

"一、 家庭的概念及基础

家庭的概念,家庭是初级群体的典型,家庭的基础———婚姻。二、 家庭结构与类型

家庭的关系结构,家庭的权力结构。 家庭的类型。三、 家庭的功能

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育功能,赡养功能,休息与精神满足。四、 转型社会中的家庭

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的变化及趋势,转型社会中的家庭问题。"

第七章  社 会 组 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含义及分类

"一、 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社会组织的含义,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二、 社会组织的分类

社会学家对组织的分类。"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

"一、 组织目标的含义及分类

组织目标的含义,组织目标的分类。二、 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现

组织目标的制定,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化,组织过程。"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

"一、 组织结构的含义

组织结构的含义,组织的整体结构。二、 组织的正式结构

组织的正式结构的含义,组织结构的类型,正式结构的功能。三、 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组织的非正式结构的含义,非正式结构产生的原因,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四、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组织结构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单位组织的特点,单位组织的功能,转型期我国单位组织的变迁。"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一、 组织管理的含义

组织管理的含义,管理者的基本功能。二、 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三、 组织管理的方式

家长制,科层制,参与式管理。

四、 组织管理中的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与科层制的关系,组织管理中官僚主义的表现。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一、 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社会地位的概念,社会地位差别。二、 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社会分化的含义及类型,不平等与异质性,社会分层的概念。三、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社会阶级,社会阶层,二者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主要观点。二、 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赖特的社会分层理论。三、 社会分层的方法

主观法、客观法、声望法;基尼系数,五等分法,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职业分层。"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阶层状况

"一、 改革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分层状况,分层特点。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社会分层标准多元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现代化转型、经济体

制转轨对我国分层结构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两个问题:精英问题,两极分化现象。"

第四节  社 会 流 动

"一、 社会流动的含义与类型

社会流动的含义,社会流动的类型。二、 影响人们社会地位获得的因素

职业地位,影响社会地位获得的个人和社会因素。三、 当前我国的社会流动

阶层流动,城乡间流动,职业流动,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功能。"

第九章  社 会 制 度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含义及构成

"一、 社会制度的层次及含义

社会制度的三个层次,社会制度的含义。二、 社会制度的构成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社会制度体系。三、 社会制度的类型

本原的制度与派生的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家庭制度、教育制

度、宗教制度。"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一、 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

"功能的概念,正功能与反功能。

二、 社会制度的功能及其考察角度

满足人的需要,行为导向,社会整合与控制,文化传递。 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

第三节  制度化与制度变迁

"一、 制度化

制度化的含义,制度化的机制。二、 制度变迁

制度的生命周期;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制度创新。"

第十章  社    区

第一节  社 区 概 述

"一、 社区的含义及构成

滕尼斯的社区概念,社区的含义,社区的构成。二、 社区的类型

作为共同体的社区的分类,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虚拟社区。三、 社区研究

芝加哥学派,人文区位学。"

第二节  农 村 社 区

"一、 农村社区的特征

生存基础,群落特征,生产与生活特征。二、 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

"社会关系结构,政治结构,职业结构。三、 中国农村社区的变迁

社会变迁的主要表现———非农化、城镇化。"

第三节  城 市 社 区

"一、 城市社区的含义与特征

城市社区的含义,城市社区的特征。二、 城市的区位结构

区位结构的含义,城市区位结构的类型。三、 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的含义,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

第四节  城市化与城乡协调发展

"一、 城乡关系

城乡对立、城乡差别、城乡融合。二、 城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动力。三、 社会转型期中的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对城市化的影响,农村城市化的策略。"

第十一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  社 会 变 迁

"一、 社会变迁的含义与类型

社会变迁的含义,社会变迁的类型———进化与革命,进步与倒退,"

"自发的变迁与有计划的变迁。二、 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 人口变动, 环境因素, 社会价值观念变化。

三、 社会变迁的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社会进化论,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

四、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社会规划,社会指标的含义、特点、功能,几种指标。"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一、 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社会现代化的含义。二、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城市化,科层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社会结构分化,人的现代化。

三、 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分化和一体化,理性化,科学技术的推动,经济发展,城市化,人的现代化,全球化。"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一、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社会条件及类型

经济落后,传统的社会结构,国际压力大,殖民地的影响。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二、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

“ 迟发展效果”,赶超型现代化,异质文化的引入,“ 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存在,政府的作用。

三、 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理论"

社会趋同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

第四节  我国的社会现代化

"一、 近代中国现代化迟滞的原因

现代化的经济、政治、社会基础不足,宗教伦理、家庭制度的解释。二、 20 世纪中期以来现代化的特点

“ 后发外生型” 的现代化。

三、 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代化发展战略:传统发展战略、基本需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转型与现代化。"

第十二章  社 会 问 题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一、 社会问题的含义、特征及类型

对社会问题概念的几种理解,社会问题的特征和类型。二、 社会问题的认定

主观认定与客观认定,社会问题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

"一、 社会病理学与社会解组论

社会病理学的观点,社会解组论的观点。二、 价值冲突论与标签论

价值冲突论的看法,标签论的看法。

三、 批判理论与社会建构论"

批判理论的看法,社会建构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问题

"一、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二、 劳动就业问题

劳动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三、 贫困问题

贫困的定义,恩格尔系数,贫困的类型,当前我国的贫困问题及其

解决途径。"

第十三章  社 会 控 制

第一节  社会控制的含义及功能

"一、 什么是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概念的提出,社会控制的含义。二、 社会控制的类型

统治与制约,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

三、 社会控制的功能

维持社会秩序, 维护正常生活, 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手段

一、 习俗与道德

"习俗的控制作用,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二、 法律与纪律

法律的社会控制作用及条件,纪律的控制作用。三、 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的特点及社会控制作用。"

第三节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一、 越轨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型

越轨行为的含义,越轨行为的判定,越轨行为的类型。二、 对越轨行为的解释

失范理论的解释,手段—目标论,亚文化群体论,标签论。三、 社会转型期的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群体性越轨行为,有权者越轨,越轨行为的控制。"

第十四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含义与功能

"一、 社会保障的含义及构成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的构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特征及功能

本质特征,功能:民生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模式及制度建设

一、 社会保障的模式

"就业保障制,普遍保障制,以经济状况调查为基础的补偿制,储蓄基金制。

二、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建设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及问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目标,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社 会 政 策

"一、 社会政策的含义与性质

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社会政策的含义,社会政策的性质。二、 社会政策的领域与功能

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社会政策的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

三、 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社会政策的实施。 社会政策的评估:评估内容,评估模式,社会政策的改进。

四、 我国的社会政策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政策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策的变化,发展趋势。"

 

社 会 学 史

考试大纲

第一章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第一节  实证哲学的基本精神

"一、 “ 实证” 概念的含义二、 人类知识的发展阶段

神学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 实证阶段。"

第二节  实证社会学的特征和方法

"一、 社会学在科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实证科学分类体系。 社会学的特征。二、 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比较法。 历史法。"

第三节  实证社会学理论

"一、 社会静力学

社会秩序的基础。 社会要素及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二、 社会动力学

社会进步及其动力。 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

 

第二章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第一节  社会有机论

"一、 社会是有机体

二、 社会同生物有机体的比较

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之处。 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的区别。三、 对社会内部各个功能系统的分析

功能系统概念。 社会功能系统。"

第二节  社会进化论

"一、 一般进化论

进化的含义。 进化的动力。二、 社会进化过程

社会进化的动因。 社会进化的环节。 社会进化的结果。 社会进化

的性质和方式。"

第三章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第一节  社会学基础的奠定

"一、 迪尔凯姆的社会观

社会唯实论。 社会整体观。

二、 社会事实( 社会学研究对象)"

"社会事实的含义。 社会事实的特征。 社会事实的种类。三、 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把社会事实当作客观事物来看待,即社会学研究的“ 客观原则”。

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 。 区分社会事实的起因与功能,分别进行研究。 方法论思想简评。"

第二节  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

"一、 社会团结的含义

二、 社会团结的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三、 现代社会中社会团结面临的危险

社会解组。 反常分工的破坏作用。 有机团结面临着的威胁。"

第三节  自  杀  论

"一、 关于研究对象

自杀的定义。 个人自杀事件与自杀率。 选择自杀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二、 影响自杀率的社会原因

自杀类型的划分。 利己型自杀。 利他型自杀。 失范型和宿命型自杀。三、 自杀理论的完整结构

社会基本性质决定自杀率。 整合与规范。 对自杀率变动的解释。

四、 《自杀论》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第一节  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思想

一、 世纪之交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之争

"社会科学中实证主义流派的崛起。 反实证主义流派。 弗莱堡学派的主要观点。

二、 “ 理解地解释”

对文德尔班的批评。 社会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似之处。 社会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三、 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

方法论个人主义是价值中立性概念。 个人是社会行动的基本承担者。 非整体化研究取向。 如何看待群体、组织以及社会形成物。 社会学同心理学的区别。

四、 理想类型

理想类型的含义。 理想类型的构建。 理想类型的认识作用。"

第二节  政治社会学

"一、 权威的类型

权力与权威的共同点和区别。 权威的理想类型。二、 科层制思想

科层制的含义。 科层制的特征。 科层制的历史文化背景。 科层制思想简评。

三、 社会分层论

分层的标准。 三个标准之间的关系。 分层论思想简评。"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形成及其文化背景

"一、 宏观理论框架

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 两种合理性行动的比较。 宏观文化比较。二、 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精神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特征。 资本主义精神。 资本主义精神的对立面———传统主义。

三、 宗教比较"

"基督教的基本特征。 宗教的社会作用及其解释。 天主教的特征。新教的特征。 天主教伦理与新教伦理的比较。

四、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为资本主义精神提供了终极价值。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一致性。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历史关系。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基本思路。"

第五章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一、 齐美尔的社会观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 对社会唯名论的批评。 对社会唯实论的批评。

二、 社会交往形式

“ 社会交往” 的含义。 关于“ 形式” 的观点。 形式研究所舍弃的具体内容。

三、 社会学知识领域的划分

一般社会学。 形式社会学。 哲学社会学。"

第二节  对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

"一、 群体规模对交往形式的影响

二人组与三合体。 小群体与大群体。二、 对冲突的研究

冲突是社会赖以形成的基本形式。 冲突的类型。 对群体内冲突的分析。 对群体之间冲突的分析。 冲突的社会结合功能。

三、 群体间关系形式与个人自由"

"群体形成的基础。 群体之间的关系形式。 群体间关系类型对个人

的影响。"

第六章  结构功能主义

第一节  结构功能主义的特征及其思想渊源

"一、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二、 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渊源

早期社会学家的影响。 英国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影响。"

第二节  帕森斯的理论学说

"一、 社会行动理论

行动与行动单元。 对古典理论的综合。二、 社会系统中的模式变量

行动系统与社会系统。 模式变量理论。三、 结构功能分析

普遍功能要求:AGIL。 对社会所作的功能分析。 社会变迁思想。"

第三节  默顿对功能主义的发展

"一、 对传统功能主义的批判

二、 功能分析范式"

第七章  社会冲突理论

第一节  米尔斯对社会的批判

"一、 美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二、 关于权力的研究"

第二节  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一、 社会冲突的根源二、 冲突的社会作用

外部冲突与内部冲突。 社会安全阀制度。 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

三、 社会冲突的功能"

第三节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一、 两种社会模式

二、 辩证冲突论的基本概念

三、 辩证冲突论的主要理论命题

冲突团体形成的命题。 团体冲突形式的命题。 社会结构变迁的命题。"

第八章  社会交换理论

第一节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 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二、 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三、 行为主义心理学"

第二节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一、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有:行动、报酬、价值、情感、规范、代价

( 费用)、资源、利润、公正性期待。

二、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 价值命题。 剥夺与满足命题。 攻击与赞同命题。 理性命题。

三、 行为交换论对重要社会现象的解释

对群体整合的解释。 对权力的解释。 对地位分化的解释。四、 霍曼斯的理论缺陷

心理还原主义。 经济人假设。 同义反复。"

第三节  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

"一、 布劳的理论目标二、 社会交换的含义三、 基本交换过程

吸引与竞争。 分化。 整合与冲突。"

"四、 宏观交换观点

共享价值观。 制度化。"

第九章  符号互动理论

第一节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渊源

"一、 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

二、 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三、 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

四、 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

第二节  符号互动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

"一、 库利的“ 镜中我” 思想

二、 托马斯的“ 情境定义” 和“ 情境分析” 思想三、 乔治·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符号互动论

"一、 布鲁默对符号互动论的总结和发展

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看社会。 符号互动论与结构功能论的区别。对符号互动论的归纳。 “ 共同行动” 概念。 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原则。

二、 戈夫曼对人际互动的研究

对社会机构内互动的研究。 对社会机构外互动的研究。三、 标签理论"

第十章  20 世纪后期西方社会学的发展选介

第一节  新功能主义社会学

"一、 新功能主义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功能主义的联系。 与传统功能主义的区别。二、 新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学方法论。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行动理论。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结构理论。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过程理论。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变迁理论。

三、 新功能主义的成就与局限

成就。 局限。"

第二节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一、 理性行动理论的方法论倾向及其特点

一种不同于心理学和行为主义的个体方法论。 以“ 理性人” 为出发点。 “ 理性人” 假设的主要含义。 为什么选择这一行为假设。 理性行动理论的组成部分。

二、 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

基本行动的要素。 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规范和社会资本。 基本的分析框架。

三、 法人行动与现代社会结构

法人和法规的形成。 对法人组织的分析。 法人组织与现代社会。四、 理性行动理论的贡献、局限与潜力

贡献。 局限与潜力。"

第三节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一、 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反思性的行动“ 流”。 例行化的日常生活。 社会互动的各个维度。系统、结构与制度。 时间与空间。 整合与变迁。

二、 吉登斯论现代性

资本主义社会的时空形成。 高度现代性的总体特征。 现代性制度的多维分析。"

第四节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一、 关系论的思维方式与反思社会学

关系论的思维方式。 反对二元论。 反思社会学。二、 实践理论

实践的逻辑。 从规则到策略。 场域与惯习。 资本理论。三、 语言与符号暴力

语言与权力。 符号权力。 教育: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 学术场域

与符号权力。 权力场域。"

第五节  贝克与风险社会理论

"一、 风险社会理论

从阶级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 阶级社会与风险社会的风险性质不同。 风险社会的治理机制。

二、 自反性现代化理论

两种现代化( 性) 的划分。 自反性现代化。 自反性现代化的后果。三、 全球化与世界社会

全球主义与全球化、全球性的区分。 全球化的多维度性与矛盾性。

对全球化的回应。"

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学的传入

"一、 社会学传入中国的背景二、 孔德系社会学的传入

三、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学研究

"一、 乡村建设学派

乡村建设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探索。 乡村建设学派主持及影响下的社会改良实验。 乡村建设学派的局限与贡献。

二、 社区学派

社区学派代表人物对实地社区研究的倡导。 社区研究人才培养、机构建设及其主要研究成果。 社区学派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

三、 综合学派

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综合学派的集大成者———孙本文的社会学探索。 综合学派在中国社会学史上的地位。

四、 马克思主义学派

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社会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社会结构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展的社会问题研究与社会调查。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学的取消、恢复与重建"

"一、 社会学被取消的过程与原因

社会学的取消。 社会学被取消的原因。"

"二、 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

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 社会学恢复与重建的基本背景。"

第四节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 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将进一步提高二、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本土化趋势。 国际化趋势。 综合化趋势。 成熟化趋势。"

 

应用社会学

考试大纲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

"一、 勒温传统所代表的研究范式

勒温传统的主要理论假设。 该范式的主要研究方法与课题。二、 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

基本假设。 该范式的主要研究内容。三、 精神分析的研究范式

弗洛伊德的研究。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四、 符号互动的研究范式

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

第二节  社会态度与行为

"一、 社会态度的含义及其特征

社会态度的含义。 社会态度最重要的特征。二、 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勒温的观点。三、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模仿和服从→同化→内化。"

 

"四、 社会态度研究的范围及其意义

社会态度研究的范围。 研究社会态度的意义。"

第三节  人 际 关 系

"一、 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概念。 人际关系划分。 人际关系形态。二、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交往论、马克思主义需要论。 早期的人际关系思想与理论、西方现代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儒家思想与理论、现代学者的人

际关系理论。"

第二章  人口社会学

第一节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理论

"一、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人口的生物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 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思想。"

第二节  生    育

"一、 生育行为、生育文化和生育制度生育行为、生育文化、生育制度。

二、 影响生育的各类因素

生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宗教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

第三节  死    亡

"一、 死亡统计

1. 死亡人数统计

死亡人数统计的属地原则。 死亡人数统计的属人( 或属籍) 原则。

2. 死亡率

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二、 生命表及其类型

生命表界定、生命表的类型、生命表的应用。三、 影响死亡的各种因素

生理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第四节  迁    移

"一、 人口迁移的定义与分类

人口迁移的界定、人口迁移分类的标准。二、 人口迁移的统计指标

迁入率、迁出率、总迁移率、净迁移率。三、 人口迁移分析

人口迁移分析的界定,迁移者网络理论,移民文化理论要点,迁移

动因的推拉理论,人口迁移过程理论。"

第五节  老龄化与人口发展

"一、 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分析人口老龄化需要注意的内容。二、 人口老龄化的状况

三、 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四、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第三章  劳动社会学

第一节  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 研究对象

劳动社会学的界定。二、 研究内容

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三、 研究视角

劳动社会学的制度分析、劳动社会学的结构分析、劳动社会学的过

程分析、劳动社会学的文化分析。"

第二节  劳动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一、 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方面研究的理论要点,迪尔凯姆关于劳动分工的基本观点。 韦伯对劳动社会学的贡献。

二、 现代劳动社会学理论"

第三节  劳动社会学与劳动问题

"一、 失业问题

失业的类型,失业问题的危害,我国的失业问题。二、 工资与社会收入分配问题

社会收入的内容,工资与社会收入的作用,最低收入问题,工资与社会收入差距的研究方法。

三、 劳动关系问题"

"劳动关系,中国新出现的雇佣关系,劳动争议及其处理。四、 劳动政策与劳动问题

政府在就业与劳动问题上的社会责任。

充分就业政策,公平就业政策,公平报酬政策,扶助弱者政策,我国的就业政策,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政策。"

第四章  民族社会学

第一节  民族与民族问题

"一、 民族和族群

民族和族群的定义, 族群理论有代表性的观点, 民族与人种的区别。

二、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

从自决到自治。 现代民族的形成,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及其相关探讨。 跨越社会形态阶段的发展。"

第二节  族 群 意 识

"一、 族群意识的界定及其特点

族群意识的界定,族群意识的特点。二、 族群意识的产生

族群意识产生的客观条件,外在因素对族群意识的影响,对待其他族群的态度,区分族群间差别的主要依据。

三、 族群识别

族群的识别与界定。 中国的“ 民族识别” 工作。 民族识别与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识别的基本目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第三节  族 群 关 系

"一、 衡量族群关系的主要变量

衡量族群关系的主要变量。 人口迁移对本地族群关系的影响,居住格局对族群关系的影响,族群意识与族群关系。

二、 现代化进程中的族群关系

现代化进程将会在哪些主要层面对族群关系产生影响?"

第五章  经济社会学

第一节  经济社会学的学科与范围

"一、 经济社会学的学科形成和发展经济社会学学科发展的阶段。

二、 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经济社会学的界定,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资本与生产过程

"一、 资本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二、 劳动力

经济社会学关于工作匹配研究的主要内容,劳动力市场中关系的作用。

三、 生产过程

生产的经济学解释,生产的社会学解释。"

第三节  交换、分配与消费

"一、 交换

经济学中的交换,社会学中的交换。二、 分配

经济分配的形式。 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为。三、 消费

经济学的消费研究与社会学的消费研究的异同。"

第四节  企业与网络

"一、 企业

经济学的企业研究与社会学的企业研究之间的异同。二、 网络

网络的界定。 新经济社会学对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关系阐述的主

要内容。"

第五节  制度与经济变迁

"一、 制度与制度环境

制度的界定。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二、 制度创新

经济社会学家关于制度创新的基本观点。

三、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第六章  环境社会学

第一节  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一、 环境问题及其由来

环境的界定。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环境的分类。 环境问题的类型。 中国的具体环境问题。

二、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的产生。 环境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

第二节  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环境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环境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学科发展背景。二、 环境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环境社会学的初创时期,环境社会学的过渡时期, 环境社会学的新发展。

三、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环境学的环境社会学的具体特征。 社会学的环境社会学的具体特征。 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四、 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环境保护的若干社会学观点

"一、 适度人口论

人口增长造成或加剧环境问题的作用机制表现。 现代“ 适度人口"

"论” 的观点。

二、 代际平等论

代际平等论的原则。 代际平等论要考虑的中心。三、 行为控制论

环境管理的核心内容。 中国的环境管理的界定。 中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四、 意识改造论

环保意识的定义与内涵。 生态意识及其发展阶段。五、 绿色消费论

绿色消费的主要内容。六、 组织创新论

政府主导型环保战略的局限。 开放组织资源, 进行组织创新的意义。

七、 协调发展论

传统发展战略突出的共同特点。 协调发展战略的目标与内容。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战略方针。"

第七章  社 会 工 作

第一节  社会工作概述

"一、 社会工作的概念

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的目标。二、 社会工作的对象

广义和狭义的对象,自然和社会原因。三、 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工作的具体功能。

四、 社会工作与社会学"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 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实务理论。

二、 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社会个案工作、社会群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

第三节  社会工作实务

"一、 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内容二、 贫困问题与社会工作

贫困的定义及贫困分类,贫困问题的成因,社会工作者解决贫困的脉络,社会工作方法在解决贫困问题中的应用。

三、 老年人社会工作

老龄化和老年人问题,老年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四、 残疾人社会工作

残疾人的定义。 我国残疾人状况。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意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就业服务, 康复服务, 教育服务, 生活

服务。"

第八章  社会项目评估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项目评估

"一、 什么是社会项目

社会项目必须满足的四个基本条件。"

"二、 什么是评估研究

评估研究的定义,社会项目的评估研究应该注意的条件。三、 评估研究简史"

第二节  评估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 实施评估的基本条件实施评估的四个基本条件。二、 评估指标与测量

指标概念,测量概念。三、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一般原理,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中影响效度的主要因素。

四、 定性研究

评估中定性研究的主要优势。"

第三节  评估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 需求评估

什么是需求评估, 需求评估的步骤与方法。二、 过程评估

什么是过程评估, 过程评估的主要内容和过程。三、 影响评估

什么是影响评估,影响评估的特别干扰因素。四、 效率评估

什么是效率评估,效率评估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评估者的角色与研究伦理

一、 评估者与评估者的角色

"评估者的来源,评估者的角色。

二、 参与性评估

三、 评估者的基本伦理

《评估者守则》的基本原则。

四、 评估结果的应用"

 

社会研究方法

考试大纲

第一章  社会研究的科学基础

第一节  科 学 研 究

"一、 科学的概念

科学的定义。 科学研究。 科学知识。二、 科学发展中的问题

当代科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包括科学与文化的分离、科学方法的局限性和社会制度的制约等。

三、 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异质性。 个人因素的影响。 社会现象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逻辑和程序

"一、 科学研究的逻辑

归纳与演绎逻辑。 归纳逻辑的局限。 演绎逻辑的局限。 假设检验逻辑。

二、 科学研究的程序

科学的研究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通过对理论的演绎提出研究假设;操作化;经验观察; 通过归纳得出研究结论。"

 

第三节   社会研究的科学性

"一、 社会规律的性质

社会规律的概念。 社会总体的统计规律。 社会制度约束的行为模式。 社会特定时期的经验规则。

二、 解释与理解的方法

自然科学的客观解释。 社会研究中的主观意义。 投入理解的方法。 社会研究中解释与理解的结合。

三、 价值与客观性问题

有关价值与客观性的争论。 价值与科学的真理性。 价值与科学的功能性。"

第四节  社会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

"一、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社会研究方法论。 基本研究方法。 具体方法。二、 方法论与研究范式

后实证主义。 阐释研究。 批判诠释理论。 后现代主义。"

第二章  社会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主要阶段

"一、 准备与设计阶段二、 资料收集阶段

三、 资料分析阶段"

第二节  确定研究课题和研究假设

"一、 研究课题的设定

研究课题的设定包括廓清研究课题和论证研究课题。二、 确定研究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社会学研究一般可分为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三、 提出研究假设

具体研究假设必须满足的条件。 提出研究假设的方式。 提出假设的步骤。 假设的陈述: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  研究的单位与研究内容的确定

"一、 研究单位

研究单位定义及其重要性。 研究单位的层次。二、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的界定。 研究内容的形式。"

第三章  测    量

第一节  测量的特征

有效测量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准确性、完备性、互斥性。

第二节  测量的尺度

一、 定类测量或名义测量

"定类测量可包括记号和类属两种。二、 定序测量或次序测量

次序测量定义、基本特征以及次序测量的四种测量方法( 等第顺序法、配对比较法、恒常刺激法、连续性类别法)。

三、 定距测量或等距测量四、 定比测量或比例测量

五、 测量尺度的选择"

第三节  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一、 概念的具体化过程

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界定。 选择测量指标。 编制综合指标。二、 操作定义

三、 测量指标"

第四节  信度的评估

"一、 信度的定义 二、 信度检验方式

信度检验一般包括重复测量、对分测量、复本测量、主观评分法等几种方式。

三、 影响信度的因素"

第五节  效度的评估

"一、 效度定义二、 效度计算

三、 效度检验方式

评价内涵效度。 确立效度标准。 测定结构效度。 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

四、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第四章   抽    样

第一节  抽 样 概 述

"一、 抽样概念

二、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三、 概率抽样的过程与原则

概率抽样一般包括界定总体、制定抽样框、决定抽样方案、实际抽取样本和评估样本质量等几个基本的步骤。 同时还必须遵守抽样的目

的性原则、随机性原则和最佳抽样效果的原则。"

第二节  概率抽样的方法

"一、 简单随机抽样二、 系统抽样

三、 分层抽样 四、 整群抽样五、 多阶段抽样

六、 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 PPS 抽样)

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原理。 PPS 抽样步骤。七、 样本规模的确定"

第三节  非概率抽样的方法

"一、 偶遇抽样

二、 主观抽样"

"三、 配额抽样

四、 滚雪球抽样"

第五章  定量研究方法

第一节  问卷调查方法

"一、 问卷设计

问卷的结构。 问卷设计过程。 题器及其形式。 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 问卷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人员安排。 数量和质量保证。"

第二节  量  表  法

"一、 瑟斯顿量表

二、 利克特量表"

第三节  实验的方法

"一、 实验法的原理和程序

实验法的基本原理。 实验设计。 影响实验设计效果的主要因素。二、 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实验的信度。 实验的效度。"

第四节  二次数据分析

一、 二次数据分析概念

二、 二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第六章  定性研究方法

第一节  定性研究方法概述

"一、 定性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二、 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

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比较。"

第二节  实地研究方法

"一、 参与观察法 二、 实地观察过程

三、 实地观察的信度与效度"

第三节  访 谈 方 法

"一、访谈方法的类型

结构式访谈。 无结构式访谈。 座谈会。二、 深度访谈法

深度访谈的定义。 深度访谈的特点和类型。三、 焦点群体访谈法

焦点群体访谈法的定义及其特点。四、 个案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的目的和特点。 扩展个案研究。"

第四节  文献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的类型和特点二、 口述史方法

口述史方法的定义。 口述史方法的特点。 口述史方法的操作。

三、内容分析方法"

第五节  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一、 扎根理论的概念

扎根理论的定义。 扎根理论的研究步骤。二、 扎根理论方法的技术与步骤

开放性编码。 轴向编码。 选择性编码。 过程分析。 撰写备忘录。"

第七章  资料的处理

第一节  原始资料的审核

"一、 定性资料的审核

实地观察记录的审核。 无结构式访谈记录的审核。 文字形式叙述资料的审核。

二、 定量资料的审核

问卷调查资料的审核。 二次数据资料的审核。"

第二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

一、 资料的分类

"分类标准的类型。 分类的原则与功能。

二、 资料的汇编"

第三节  定量资料的整理

"一、 问卷编码

编码的类型。 编码的过程与方法。二、 数据录入

选择输入软件。 确立数据文件的格式。 数据输入。三、 数据清理

人为误差的清理。 特殊数值的清理。"

第八章  单变量的统计描述

第一节  描述频数分布

"一、 指标描述

经常用来简化数据的指标描述包括:频数、比例、比率、对比值和累加频数等。

二、 图形描述

经常用来简化数据的图形描述包括:圆形比例图、条形图、直方图和折线图等。"

第二节  分布趋势测量

"一、 集中趋势测量

常用的集中趋势测量指标包括: 算数平均数、 中位数和众数等。"

"二、 离散趋势测量

常用的离散趋势测量指标包括:全距、平均差、标准差、方差、分位数、四分位差和异众比率等。"

第三节  正态分布与标准值

"一、 正态分布

二、 标准值( Z 值)"

第九章  统 计 推 论

第一节  抽样与统计推论

"一、 抽样的意义与问题

二、 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

第二节  参 数 估 计

"一、 区间估计

二、 决定样本的大小"

第三节  假 设 检 验

"一、 假设检验的基本知识

二、 假设检验的实例"

第十章  双变量分析

第一节  列联表和相关测量

"一、 交互分类与列联表

二、 用卡方进行显著性检验三、 相关系数

消减误差比例( PRE) 的意义。 Phi 和克拉默 V 相关系数。 Lambda

相关系数。"

第二节  简单线性回归与积距相关

"一、 散点图和回归线散点图。 回归线。

二、 简单线性回归方程式三、 决定系数与相关

回归系数。 积矩相关系数。 决定系数。四、 r 和 b 的显著性检验

b 的检验。 r 的检验。"

第十一章   撰写研究报告

第一节  研究报告的类型与结构

一、 研究报告的类型

"应用性研究报告。 学术性研究报告。二、 研究报告的结构

无论是应用性研究报告还是学术性研究报告,从形式上看,都包含

标题、导言、主体、结尾和参考文献等几部分。"

第二节  学术性研究报告的写作

"一、 确认问题和文献评论确认问题。 文献评论。  二、 方法介绍

研究设计的说明。 资料收集和分析的说明。 研究质量和局限性的说明。

三、 结果与讨论

从问题过渡到结果。 用资料支持结果。 从理论的视角来讨论结果。

四、 其他写作要点

写作风格。 引用与注释。"

 

人  类  学

考试大纲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人类学包括以下四个分支学科:生物或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第二节  认识论与方法论

"一、 普同论

二、 文化相对主义三、 适应论

四、 整体论"

第三节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一、 田野工作

二、 跨文化比较法"

 

第二章  人类学的理论进程

第一节  进  化  论

人类学进化论的要点

第二节  传  播  论

"一、 传播论

二、 社会决定论 三、 历史特殊论四、 文化人格理论"

第三节  功  能  论

"一、 文化功能论

二、 结构功能论"

第三章  人类学的理论进程( 续)

第一节  新进化论、结构主义与象征符号

"一、 新进化论二、 结构主义

三、 象征人类学"

第二节  结构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派与实践理论

"一、 结构马克思主义

二、 政治经济学派三、 实践理论"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的重构

"一、 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

二、 反思人类学与实验民族志三、 人类学的重构"

第四章  体质人类学

第一节  什么是体质人类学

"一、 体质人类学的领域

二、 体质人类学的方法论与解释框架"

第二节  人类起源与进化

"一、 生命起源与进化物种,变异,选择。

二、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能人,智人。"

第三节  生物性差异与人类政策实践

体质人类学的应用研究和政策实践

第五章  田 野 工 作

第一节  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

"一、 主位与客位

二、 大传统与小传统

三、 小规模社会与大规模社会"

第二节  田野研究的类别选择

"一、 问题研究二、 过程研究

过程研究的含义。 过程研究的类型:回访调研,反复性定点或多点

调研。"

第三节  研究性质和田野伦理

"一、 确定研究性质二、 确定研究对象三、 田野伦理

对研究对象的责任,对研究资助者的责任,学术责任。"

第四节  田野调查方法

"一、 参与观察法二、 访谈法

三、 抽样法四、 谱系法

五、 个人生活史"

第五节  田野资料与整理

"一、 田野资料

二、 田野成果形式

三、 田野资料的整理原则

取舍原则,关系原则,妥善保存。"

第六章  生计方式与文化

第一节  生 计 方 式

"一、 游猎和采集二、 游耕

三、 游牧

四、 精耕农业"

第二节  生态人类学的理论

一、 斯图尔德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

"二、 游耕的人类学解说

三、 东非家畜联合体四、 小农经济理论"

第七章  考古与文化

第一节  考 古 文 化

"一、 什么是考古学

二、 考古的人类学研究考古的人类学研究。"

第二节  博物及其研究

"一、 博物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二、 研究方法

三、 人类学的博物研究"

第八章  语言与文化

第一节  语言与言语

"一、 语言与言语二、 结构语言学

三、 结构人类学"

四、 语境

第二节  语言的社会文化关联

"一、 语言与社会二、 语言与认知

三、 语言与文化"

第三节  交际民族志

"一、 话语分析 二、 语境化提示

三、 话语/ 交际民族志

四、 跨文化交际研究

五、 非语言交际"

第九章  婚姻、家庭和亲属制度

第一节  婚姻与家庭

"一、 婚姻与权利

常见婚姻规则,交表婚,平表婚。二、 婚姻的交换意义

聘礼,嫁妆。

三、 家庭及其分类

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扩大家庭,组合( 联合) 家庭。四、 单偶和多偶家庭"

第二节  亲 属 称 谓

"一、 亲属关系是文化创造二、 亲属称谓制类别

三、 亲属称谓与态度四、 继嗣和继嗣群

五、 亲属称谓制与继嗣群

六、 居处模式类别"

第十章  文 化 适 应

第一节  人    格

"人格,基本人格结构。

第二节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一、 濡化 二、 社会化三、 涵化

涵化现象的常见模式。"

第三节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一、 文化中断二、 文化适应

自我与文化适应。 自我与他人。 文化、自我与情境。 交❹文化中"

的适应。 群体的文化适应。 变迁与适应。

第十一章  族 群 研 究

第一节  族群与族性

"一、 族群

二、 族群的特质三、 族性"

第二节  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

"一、 族群认同 二、 族性理论原生论,场景论。三、 族群关系

族群关系的类型。"

第三节  社 会 分 层

"一、 分层标准

二、 社会分层类型

平权社会,等级社会,分层社会。三、 社会分层理论"

第十二章  人类政治制度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政 治 制 度

"一、 权力与权威 二、 政府与政治三、 政治组织类型

队群,部落,酋邦,国家体系。"

第二节  社 会 控 制

"一、 社会规范二、 控制机制

三、 非正式的社会控制四、 正式的社会控制

中介,模拟法庭,誓言和神判。五、 成文法与习惯法

六、 政治人类学的研究特点

研究取向,研究范式。"

第十三章  宗教人类学

第一节  宗教的类型与特征

一、 宗教的类型

"宗教的总体类型:制度化宗教、普化宗教。二、 理论研究途径

心理学途径,功能主义途径,象征主义途径。三、 超自然存在的类别

主神,祖灵,非人精灵。  四、 信仰维系的适应策略五、 宗教中介和宗教师

祭司,萨满。"

第二节  仪式与巫术

"一、 什么是仪式

二、 仪式过程及其解释生命仪式,强化仪式。三、 巫术与宗教"

第三节  社会中的宗教

"一、 宗教与生态二、 宗教与科学

三、 宗教与社会控制四、 宗教与社会变迁

本土主义运动,船货崇拜,宗教混合主义,千禧年运动。"

第十四章  历史人类学

第一节  人类学与历史学

"一、 学科比较

二、 意义的历史"

第二节  人类学看历史

"一、 文化的观察二、 整体性研究

三、 变迁的关注点"

第十五章  文 化 展 示

第一节  文 化 撰 写

"一、 文化撰写的三种模式

“ 传送带” ———现实主义民族志,“ 深描” ———解释人类学民族志, “ 多声道” ———后现代主义民族志。

二、 文化撰写的建设性认识"

第二节  影视人类学

一、 什么是影视人类学

"二、 民族志电影的实践特点

开山作品,文字与影视合璧报告,解说电影,观察电影,分享的人

类学

三、 拍摄原则及其实践

恪守人类学宗旨的影片因素。"

第三节  艺 术 解 读

"一、 艺术与文化表现 二、 艺术的形式与内容

艺术是什么,作为过程的艺术,作为功能的艺术,结构主义的艺术。三、 艺术的意义

批评式的艺术人类学,文化的提喻性表现。"

第十六章  应用人类学

第一节  应用人类学的历程及其范围

"一、 应用人类学的历程

殖民地管理,交战国文化的应用,发展与变迁的项目。

二、 人类学的应用范围"

第二节  应用模式与价值取向

"一、 应用模式

行政管理模式,倡导—行动模式。二、 应用人类学的价值取向

价值中立,价值介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1.鉴于各方面情况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敬请以教育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2.本网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体,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3.本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联系方式:QQ邮箱:461934789@qq.com,我们将24小时内及时沟通与处理。
最新资讯
  • 2024-04-29
  • 目 录 社会学概论 1 社会学史 20 应用社会学 34 社会研究方法 47 人类学 60 社会学概论 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社会学产生与形成的条件 1838 年,孔德在...

评论
评论成功
社会学
社会学
地区: 北京、吉林、河南等 学制:1.5~3年 学费:¥2.20~5.50万
招生方式 同等学力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班型:网络班、周末班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师大博学 > 社会学 > 招生资讯 > 考试信息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考试大纲(第三版)

发布时间:
2024-04-29
发布者:
李翠娇
阅读量:

【导语】社会学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社会科学,起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一门现代学科。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涉及科学主义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下面是在职研究生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考试大纲(第三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目    录

社会学概论                                                                                                    1

社会学史                                                                                                         20

应用社会学                                                                                                     34

社会研究方法                                                                                                 47

人类学                                                                                                             60

 

社会学概论

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社会学产生与形成的条件

1838 年,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提出建立社会学的基本想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开创了社会学的另一传统。 社会学形成的社会条件、思想条件、科学发展条件。

二、 社会学的发展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社会学学科基本形成, 孔德、马克思、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的贡献。 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 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 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孙本文的总结。 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三种看法。二、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界定。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社会,具体研究对象包括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人类生活的群体形式及制度,社会问题

及社会变迁的规律,等等。 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对象: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行动与社会过程。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特点

"一、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孔德等人的观点。

二、 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的关系,与历史学等的关系。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整体性、科学性、综合性、应用性、建设性和批判性。"

第四节  社会学的功能

"一、 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社会学的认识功能,社会学的实践功能。

二、 当代中国社会学的使命

咨政育人。 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转型的规律,倡导改善人们生活的社会条件,分析社会问题,促进制定社会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章  社    会

第一节  社会的概念及构成

"一、 社会的含义

社会学中社会的概念,马克思对社会的解释。二、 社会的性质

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社会的基本性质。"

"三、 社会的构成要素

孙本文的见解:社会赖以生存的要素有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

现实社会的构成要素包括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社会活动、文化。"

第二节  社会的类型及考察视角

"一、 社会的类型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伦斯基的分类,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二、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从联系纽带的角度认识社会———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第三节  文    化

"一、 文化的含义与类型

泰勒的文化定义、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定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社会学主要研究规范文化。

二、 文化的特征与结构

文化的特征:人类创造的和后天习得的,群体共享的,以象征符号为基础。

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三、 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整合功能、导向功能、维持秩序功能、传续功能。四、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变迁

文化的多样性:主文化与亚文化,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变迁。"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及必要性

"一、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人的两重属性:生物性和社会性。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二、 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

从个体的角度看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基本生存的需要,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从社会的角度看是社会延续、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结构的角度。"

第二节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与机构

"一、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人的社会化有其生物基础,包括人有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二、 社会化的机构

社会化的机构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邻里、工作单位、大众传媒等。"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基本内容

"一、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在社会化的阶段上,有埃里克森的人类成长八阶段说;儿童—青年社会化,继续社会化。 对社会化的机制有教化论、学习论、互动论等看法。"

"二、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明确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

第四节  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一、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的特点,儿童—青年社会化遇到的困难,社会转型与代沟问题。

二、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的含义、内容及意义。三、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的含义、类型。"

第四章  社 会 角 色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概念

"一、 社会角色研究的传统

米德的社会心理学对角色的看法,林顿的人类学对角色的看法。二、 社会角色的含义与特点

社会角色的定义,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的关系,社会角色是一套行

为规范。 社会角色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一、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自致角色。"

"二、 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规定角色,开放角色。

三、 复式角色与角色集

复式角色,角色集。"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 角色扮演的含义与角色认知

角色扮演的含义;角色认知:了解角色期望,角色认同。二、 角色扮演的过程

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创造。三、 角色扮演中的问题

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失败。"

第五章  社 会 互 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类型

"一、 社会互动的含义

社会行动的概念,社会互动的概念,社会互动的意义。二、 社会互动的类型

人际互动与群体互动,社会互动的基本类型:竞争、合作、冲突。"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社会交往的概念,社会交往的意义。二、 符号互动论"

"符号的概念,情境定义,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三、 戏剧论

前台与后台,印象管理。"

第三节  人际互动与集体行为

"一、 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的含义与特点,人际吸引。二、 集体行为

集体行动的含义、特征与类型, 集体行为的形成, 对集体行为的

解释。"

第六章  社 会 群 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类型

"一、 什么是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的含义,社会群体的特征。二、 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

个人需要,社会条件。

三、 社会群体的类型与结构

社会群体的类型: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群体的结构。"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 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及特征

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

"类型:家庭、朋辈群体、邻里。

二、 初级社会群体维系的条件

群体规模,持续的面对面交往,非利己的动机。三、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正功能:社会化的场所,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满足人的多方面需

要,维持社会秩序;负功能。"

第三节  家    庭

"一、 家庭的概念及基础

家庭的概念,家庭是初级群体的典型,家庭的基础———婚姻。二、 家庭结构与类型

家庭的关系结构,家庭的权力结构。 家庭的类型。三、 家庭的功能

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育功能,赡养功能,休息与精神满足。四、 转型社会中的家庭

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的变化及趋势,转型社会中的家庭问题。"

第七章  社 会 组 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含义及分类

"一、 社会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社会组织的含义,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二、 社会组织的分类

社会学家对组织的分类。"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

"一、 组织目标的含义及分类

组织目标的含义,组织目标的分类。二、 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现

组织目标的制定,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化,组织过程。"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

"一、 组织结构的含义

组织结构的含义,组织的整体结构。二、 组织的正式结构

组织的正式结构的含义,组织结构的类型,正式结构的功能。三、 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组织的非正式结构的含义,非正式结构产生的原因,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四、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组织结构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单位组织的特点,单位组织的功能,转型期我国单位组织的变迁。"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一、 组织管理的含义

组织管理的含义,管理者的基本功能。二、 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三、 组织管理的方式

家长制,科层制,参与式管理。

四、 组织管理中的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与科层制的关系,组织管理中官僚主义的表现。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一、 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社会地位的概念,社会地位差别。二、 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社会分化的含义及类型,不平等与异质性,社会分层的概念。三、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社会阶级,社会阶层,二者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主要观点。二、 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赖特的社会分层理论。三、 社会分层的方法

主观法、客观法、声望法;基尼系数,五等分法,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职业分层。"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阶层状况

"一、 改革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分层状况,分层特点。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社会分层标准多元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现代化转型、经济体

制转轨对我国分层结构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研究的两个问题:精英问题,两极分化现象。"

第四节  社 会 流 动

"一、 社会流动的含义与类型

社会流动的含义,社会流动的类型。二、 影响人们社会地位获得的因素

职业地位,影响社会地位获得的个人和社会因素。三、 当前我国的社会流动

阶层流动,城乡间流动,职业流动,合理的社会流动的功能。"

第九章  社 会 制 度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含义及构成

"一、 社会制度的层次及含义

社会制度的三个层次,社会制度的含义。二、 社会制度的构成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社会制度体系。三、 社会制度的类型

本原的制度与派生的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家庭制度、教育制

度、宗教制度。"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一、 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

"功能的概念,正功能与反功能。

二、 社会制度的功能及其考察角度

满足人的需要,行为导向,社会整合与控制,文化传递。 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

第三节  制度化与制度变迁

"一、 制度化

制度化的含义,制度化的机制。二、 制度变迁

制度的生命周期;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制度创新。"

第十章  社    区

第一节  社 区 概 述

"一、 社区的含义及构成

滕尼斯的社区概念,社区的含义,社区的构成。二、 社区的类型

作为共同体的社区的分类,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虚拟社区。三、 社区研究

芝加哥学派,人文区位学。"

第二节  农 村 社 区

"一、 农村社区的特征

生存基础,群落特征,生产与生活特征。二、 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

"社会关系结构,政治结构,职业结构。三、 中国农村社区的变迁

社会变迁的主要表现———非农化、城镇化。"

第三节  城 市 社 区

"一、 城市社区的含义与特征

城市社区的含义,城市社区的特征。二、 城市的区位结构

区位结构的含义,城市区位结构的类型。三、 城市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的含义,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

第四节  城市化与城乡协调发展

"一、 城乡关系

城乡对立、城乡差别、城乡融合。二、 城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动力。三、 社会转型期中的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对城市化的影响,农村城市化的策略。"

第十一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  社 会 变 迁

"一、 社会变迁的含义与类型

社会变迁的含义,社会变迁的类型———进化与革命,进步与倒退,"

"自发的变迁与有计划的变迁。二、 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 人口变动, 环境因素, 社会价值观念变化。

三、 社会变迁的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变迁理论,社会进化论,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

四、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社会规划,社会指标的含义、特点、功能,几种指标。"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一、 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社会现代化的含义。二、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城市化,科层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社会结构分化,人的现代化。

三、 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分化和一体化,理性化,科学技术的推动,经济发展,城市化,人的现代化,全球化。"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一、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社会条件及类型

经济落后,传统的社会结构,国际压力大,殖民地的影响。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二、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

“ 迟发展效果”,赶超型现代化,异质文化的引入,“ 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存在,政府的作用。

三、 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理论"

社会趋同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

第四节  我国的社会现代化

"一、 近代中国现代化迟滞的原因

现代化的经济、政治、社会基础不足,宗教伦理、家庭制度的解释。二、 20 世纪中期以来现代化的特点

“ 后发外生型” 的现代化。

三、 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代化发展战略:传统发展战略、基本需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转型与现代化。"

第十二章  社 会 问 题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一、 社会问题的含义、特征及类型

对社会问题概念的几种理解,社会问题的特征和类型。二、 社会问题的认定

主观认定与客观认定,社会问题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

"一、 社会病理学与社会解组论

社会病理学的观点,社会解组论的观点。二、 价值冲突论与标签论

价值冲突论的看法,标签论的看法。

三、 批判理论与社会建构论"

批判理论的看法,社会建构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问题

"一、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二、 劳动就业问题

劳动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三、 贫困问题

贫困的定义,恩格尔系数,贫困的类型,当前我国的贫困问题及其

解决途径。"

第十三章  社 会 控 制

第一节  社会控制的含义及功能

"一、 什么是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概念的提出,社会控制的含义。二、 社会控制的类型

统治与制约,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

三、 社会控制的功能

维持社会秩序, 维护正常生活, 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手段

一、 习俗与道德

"习俗的控制作用,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二、 法律与纪律

法律的社会控制作用及条件,纪律的控制作用。三、 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的特点及社会控制作用。"

第三节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一、 越轨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型

越轨行为的含义,越轨行为的判定,越轨行为的类型。二、 对越轨行为的解释

失范理论的解释,手段—目标论,亚文化群体论,标签论。三、 社会转型期的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群体性越轨行为,有权者越轨,越轨行为的控制。"

第十四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含义与功能

"一、 社会保障的含义及构成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的构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特征及功能

本质特征,功能:民生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模式及制度建设

一、 社会保障的模式

"就业保障制,普遍保障制,以经济状况调查为基础的补偿制,储蓄基金制。

二、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建设

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及问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目标,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社 会 政 策

"一、 社会政策的含义与性质

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社会政策的含义,社会政策的性质。二、 社会政策的领域与功能

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社会政策的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

三、 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社会政策的实施。 社会政策的评估:评估内容,评估模式,社会政策的改进。

四、 我国的社会政策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政策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政策的变化,发展趋势。"

 

社 会 学 史

考试大纲

第一章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第一节  实证哲学的基本精神

"一、 “ 实证” 概念的含义二、 人类知识的发展阶段

神学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 实证阶段。"

第二节  实证社会学的特征和方法

"一、 社会学在科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实证科学分类体系。 社会学的特征。二、 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比较法。 历史法。"

第三节  实证社会学理论

"一、 社会静力学

社会秩序的基础。 社会要素及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二、 社会动力学

社会进步及其动力。 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

 

第二章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第一节  社会有机论

"一、 社会是有机体

二、 社会同生物有机体的比较

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之处。 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的区别。三、 对社会内部各个功能系统的分析

功能系统概念。 社会功能系统。"

第二节  社会进化论

"一、 一般进化论

进化的含义。 进化的动力。二、 社会进化过程

社会进化的动因。 社会进化的环节。 社会进化的结果。 社会进化

的性质和方式。"

第三章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

第一节  社会学基础的奠定

"一、 迪尔凯姆的社会观

社会唯实论。 社会整体观。

二、 社会事实( 社会学研究对象)"

"社会事实的含义。 社会事实的特征。 社会事实的种类。三、 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把社会事实当作客观事物来看待,即社会学研究的“ 客观原则”。

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 。 区分社会事实的起因与功能,分别进行研究。 方法论思想简评。"

第二节  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

"一、 社会团结的含义

二、 社会团结的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三、 现代社会中社会团结面临的危险

社会解组。 反常分工的破坏作用。 有机团结面临着的威胁。"

第三节  自  杀  论

"一、 关于研究对象

自杀的定义。 个人自杀事件与自杀率。 选择自杀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二、 影响自杀率的社会原因

自杀类型的划分。 利己型自杀。 利他型自杀。 失范型和宿命型自杀。三、 自杀理论的完整结构

社会基本性质决定自杀率。 整合与规范。 对自杀率变动的解释。

四、 《自杀论》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第一节  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思想

一、 世纪之交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之争

"社会科学中实证主义流派的崛起。 反实证主义流派。 弗莱堡学派的主要观点。

二、 “ 理解地解释”

对文德尔班的批评。 社会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似之处。 社会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三、 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

方法论个人主义是价值中立性概念。 个人是社会行动的基本承担者。 非整体化研究取向。 如何看待群体、组织以及社会形成物。 社会学同心理学的区别。

四、 理想类型

理想类型的含义。 理想类型的构建。 理想类型的认识作用。"

第二节  政治社会学

"一、 权威的类型

权力与权威的共同点和区别。 权威的理想类型。二、 科层制思想

科层制的含义。 科层制的特征。 科层制的历史文化背景。 科层制思想简评。

三、 社会分层论

分层的标准。 三个标准之间的关系。 分层论思想简评。"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形成及其文化背景

"一、 宏观理论框架

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 两种合理性行动的比较。 宏观文化比较。二、 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精神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特征。 资本主义精神。 资本主义精神的对立面———传统主义。

三、 宗教比较"

"基督教的基本特征。 宗教的社会作用及其解释。 天主教的特征。新教的特征。 天主教伦理与新教伦理的比较。

四、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为资本主义精神提供了终极价值。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一致性。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历史关系。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基本思路。"

第五章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一、 齐美尔的社会观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 对社会唯名论的批评。 对社会唯实论的批评。

二、 社会交往形式

“ 社会交往” 的含义。 关于“ 形式” 的观点。 形式研究所舍弃的具体内容。

三、 社会学知识领域的划分

一般社会学。 形式社会学。 哲学社会学。"

第二节  对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

"一、 群体规模对交往形式的影响

二人组与三合体。 小群体与大群体。二、 对冲突的研究

冲突是社会赖以形成的基本形式。 冲突的类型。 对群体内冲突的分析。 对群体之间冲突的分析。 冲突的社会结合功能。

三、 群体间关系形式与个人自由"

"群体形成的基础。 群体之间的关系形式。 群体间关系类型对个人

的影响。"

第六章  结构功能主义

第一节  结构功能主义的特征及其思想渊源

"一、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二、 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渊源

早期社会学家的影响。 英国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影响。"

第二节  帕森斯的理论学说

"一、 社会行动理论

行动与行动单元。 对古典理论的综合。二、 社会系统中的模式变量

行动系统与社会系统。 模式变量理论。三、 结构功能分析

普遍功能要求:AGIL。 对社会所作的功能分析。 社会变迁思想。"

第三节  默顿对功能主义的发展

"一、 对传统功能主义的批判

二、 功能分析范式"

第七章  社会冲突理论

第一节  米尔斯对社会的批判

"一、 美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二、 关于权力的研究"

第二节  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一、 社会冲突的根源二、 冲突的社会作用

外部冲突与内部冲突。 社会安全阀制度。 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

三、 社会冲突的功能"

第三节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一、 两种社会模式

二、 辩证冲突论的基本概念

三、 辩证冲突论的主要理论命题

冲突团体形成的命题。 团体冲突形式的命题。 社会结构变迁的命题。"

第八章  社会交换理论

第一节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 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二、 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三、 行为主义心理学"

第二节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一、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有:行动、报酬、价值、情感、规范、代价

( 费用)、资源、利润、公正性期待。

二、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 价值命题。 剥夺与满足命题。 攻击与赞同命题。 理性命题。

三、 行为交换论对重要社会现象的解释

对群体整合的解释。 对权力的解释。 对地位分化的解释。四、 霍曼斯的理论缺陷

心理还原主义。 经济人假设。 同义反复。"

第三节  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

"一、 布劳的理论目标二、 社会交换的含义三、 基本交换过程

吸引与竞争。 分化。 整合与冲突。"

"四、 宏观交换观点

共享价值观。 制度化。"

第九章  符号互动理论

第一节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渊源

"一、 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

二、 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三、 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

四、 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

第二节  符号互动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

"一、 库利的“ 镜中我” 思想

二、 托马斯的“ 情境定义” 和“ 情境分析” 思想三、 乔治·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符号互动论

"一、 布鲁默对符号互动论的总结和发展

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看社会。 符号互动论与结构功能论的区别。对符号互动论的归纳。 “ 共同行动” 概念。 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原则。

二、 戈夫曼对人际互动的研究

对社会机构内互动的研究。 对社会机构外互动的研究。三、 标签理论"

第十章  20 世纪后期西方社会学的发展选介

第一节  新功能主义社会学

"一、 新功能主义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功能主义的联系。 与传统功能主义的区别。二、 新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学方法论。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行动理论。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结构理论。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过程理论。 新功能主义与社会变迁理论。

三、 新功能主义的成就与局限

成就。 局限。"

第二节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一、 理性行动理论的方法论倾向及其特点

一种不同于心理学和行为主义的个体方法论。 以“ 理性人” 为出发点。 “ 理性人” 假设的主要含义。 为什么选择这一行为假设。 理性行动理论的组成部分。

二、 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

基本行动的要素。 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规范和社会资本。 基本的分析框架。

三、 法人行动与现代社会结构

法人和法规的形成。 对法人组织的分析。 法人组织与现代社会。四、 理性行动理论的贡献、局限与潜力

贡献。 局限与潜力。"

第三节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一、 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反思性的行动“ 流”。 例行化的日常生活。 社会互动的各个维度。系统、结构与制度。 时间与空间。 整合与变迁。

二、 吉登斯论现代性

资本主义社会的时空形成。 高度现代性的总体特征。 现代性制度的多维分析。"

第四节  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

"一、 关系论的思维方式与反思社会学

关系论的思维方式。 反对二元论。 反思社会学。二、 实践理论

实践的逻辑。 从规则到策略。 场域与惯习。 资本理论。三、 语言与符号暴力

语言与权力。 符号权力。 教育: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 学术场域

与符号权力。 权力场域。"

第五节  贝克与风险社会理论

"一、 风险社会理论

从阶级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 阶级社会与风险社会的风险性质不同。 风险社会的治理机制。

二、 自反性现代化理论

两种现代化( 性) 的划分。 自反性现代化。 自反性现代化的后果。三、 全球化与世界社会

全球主义与全球化、全球性的区分。 全球化的多维度性与矛盾性。

对全球化的回应。"

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学的传入

"一、 社会学传入中国的背景二、 孔德系社会学的传入

三、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学研究

"一、 乡村建设学派

乡村建设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乡村建设学派的理论探索。 乡村建设学派主持及影响下的社会改良实验。 乡村建设学派的局限与贡献。

二、 社区学派

社区学派代表人物对实地社区研究的倡导。 社区研究人才培养、机构建设及其主要研究成果。 社区学派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

三、 综合学派

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综合学派的集大成者———孙本文的社会学探索。 综合学派在中国社会学史上的地位。

四、 马克思主义学派

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社会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社会结构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展的社会问题研究与社会调查。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学的取消、恢复与重建"

"一、 社会学被取消的过程与原因

社会学的取消。 社会学被取消的原因。"

"二、 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

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 社会学恢复与重建的基本背景。"

第四节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 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将进一步提高二、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本土化趋势。 国际化趋势。 综合化趋势。 成熟化趋势。"

 

应用社会学

考试大纲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

"一、 勒温传统所代表的研究范式

勒温传统的主要理论假设。 该范式的主要研究方法与课题。二、 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

基本假设。 该范式的主要研究内容。三、 精神分析的研究范式

弗洛伊德的研究。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四、 符号互动的研究范式

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

第二节  社会态度与行为

"一、 社会态度的含义及其特征

社会态度的含义。 社会态度最重要的特征。二、 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勒温的观点。三、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模仿和服从→同化→内化。"

 

"四、 社会态度研究的范围及其意义

社会态度研究的范围。 研究社会态度的意义。"

第三节  人 际 关 系

"一、 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概念。 人际关系划分。 人际关系形态。二、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交往论、马克思主义需要论。 早期的人际关系思想与理论、西方现代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儒家思想与理论、现代学者的人

际关系理论。"

第二章  人口社会学

第一节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理论

"一、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人口的生物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 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思想。"

第二节  生    育

"一、 生育行为、生育文化和生育制度生育行为、生育文化、生育制度。

二、 影响生育的各类因素

生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宗教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

第三节  死    亡

"一、 死亡统计

1. 死亡人数统计

死亡人数统计的属地原则。 死亡人数统计的属人( 或属籍) 原则。

2. 死亡率

粗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二、 生命表及其类型

生命表界定、生命表的类型、生命表的应用。三、 影响死亡的各种因素

生理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第四节  迁    移

"一、 人口迁移的定义与分类

人口迁移的界定、人口迁移分类的标准。二、 人口迁移的统计指标

迁入率、迁出率、总迁移率、净迁移率。三、 人口迁移分析

人口迁移分析的界定,迁移者网络理论,移民文化理论要点,迁移

动因的推拉理论,人口迁移过程理论。"

第五节  老龄化与人口发展

"一、 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分析人口老龄化需要注意的内容。二、 人口老龄化的状况

三、 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四、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第三章  劳动社会学

第一节  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 研究对象

劳动社会学的界定。二、 研究内容

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三、 研究视角

劳动社会学的制度分析、劳动社会学的结构分析、劳动社会学的过

程分析、劳动社会学的文化分析。"

第二节  劳动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一、 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方面研究的理论要点,迪尔凯姆关于劳动分工的基本观点。 韦伯对劳动社会学的贡献。

二、 现代劳动社会学理论"

第三节  劳动社会学与劳动问题

"一、 失业问题

失业的类型,失业问题的危害,我国的失业问题。二、 工资与社会收入分配问题

社会收入的内容,工资与社会收入的作用,最低收入问题,工资与社会收入差距的研究方法。

三、 劳动关系问题"

"劳动关系,中国新出现的雇佣关系,劳动争议及其处理。四、 劳动政策与劳动问题

政府在就业与劳动问题上的社会责任。

充分就业政策,公平就业政策,公平报酬政策,扶助弱者政策,我国的就业政策,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政策。"

第四章  民族社会学

第一节  民族与民族问题

"一、 民族和族群

民族和族群的定义, 族群理论有代表性的观点, 民族与人种的区别。

二、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

从自决到自治。 现代民族的形成,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及其相关探讨。 跨越社会形态阶段的发展。"

第二节  族 群 意 识

"一、 族群意识的界定及其特点

族群意识的界定,族群意识的特点。二、 族群意识的产生

族群意识产生的客观条件,外在因素对族群意识的影响,对待其他族群的态度,区分族群间差别的主要依据。

三、 族群识别

族群的识别与界定。 中国的“ 民族识别” 工作。 民族识别与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识别的基本目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第三节  族 群 关 系

"一、 衡量族群关系的主要变量

衡量族群关系的主要变量。 人口迁移对本地族群关系的影响,居住格局对族群关系的影响,族群意识与族群关系。

二、 现代化进程中的族群关系

现代化进程将会在哪些主要层面对族群关系产生影响?"

第五章  经济社会学

第一节  经济社会学的学科与范围

"一、 经济社会学的学科形成和发展经济社会学学科发展的阶段。

二、 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经济社会学的界定,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资本与生产过程

"一、 资本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二、 劳动力

经济社会学关于工作匹配研究的主要内容,劳动力市场中关系的作用。

三、 生产过程

生产的经济学解释,生产的社会学解释。"

第三节  交换、分配与消费

"一、 交换

经济学中的交换,社会学中的交换。二、 分配

经济分配的形式。 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为。三、 消费

经济学的消费研究与社会学的消费研究的异同。"

第四节  企业与网络

"一、 企业

经济学的企业研究与社会学的企业研究之间的异同。二、 网络

网络的界定。 新经济社会学对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关系阐述的主

要内容。"

第五节  制度与经济变迁

"一、 制度与制度环境

制度的界定。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二、 制度创新

经济社会学家关于制度创新的基本观点。

三、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第六章  环境社会学

第一节  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一、 环境问题及其由来

环境的界定。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环境的分类。 环境问题的类型。 中国的具体环境问题。

二、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的产生。 环境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

第二节  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环境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环境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学科发展背景。二、 环境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环境社会学的初创时期,环境社会学的过渡时期, 环境社会学的新发展。

三、 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环境学的环境社会学的具体特征。 社会学的环境社会学的具体特征。 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四、 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环境保护的若干社会学观点

"一、 适度人口论

人口增长造成或加剧环境问题的作用机制表现。 现代“ 适度人口"

"论” 的观点。

二、 代际平等论

代际平等论的原则。 代际平等论要考虑的中心。三、 行为控制论

环境管理的核心内容。 中国的环境管理的界定。 中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四、 意识改造论

环保意识的定义与内涵。 生态意识及其发展阶段。五、 绿色消费论

绿色消费的主要内容。六、 组织创新论

政府主导型环保战略的局限。 开放组织资源, 进行组织创新的意义。

七、 协调发展论

传统发展战略突出的共同特点。 协调发展战略的目标与内容。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战略方针。"

第七章  社 会 工 作

第一节  社会工作概述

"一、 社会工作的概念

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的目标。二、 社会工作的对象

广义和狭义的对象,自然和社会原因。三、 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工作的具体功能。

四、 社会工作与社会学"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 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实务理论。

二、 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社会个案工作、社会群体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

第三节  社会工作实务

"一、 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内容二、 贫困问题与社会工作

贫困的定义及贫困分类,贫困问题的成因,社会工作者解决贫困的脉络,社会工作方法在解决贫困问题中的应用。

三、 老年人社会工作

老龄化和老年人问题,老年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四、 残疾人社会工作

残疾人的定义。 我国残疾人状况。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意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就业服务, 康复服务, 教育服务, 生活

服务。"

第八章  社会项目评估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项目评估

"一、 什么是社会项目

社会项目必须满足的四个基本条件。"

"二、 什么是评估研究

评估研究的定义,社会项目的评估研究应该注意的条件。三、 评估研究简史"

第二节  评估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 实施评估的基本条件实施评估的四个基本条件。二、 评估指标与测量

指标概念,测量概念。三、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一般原理,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中影响效度的主要因素。

四、 定性研究

评估中定性研究的主要优势。"

第三节  评估研究的基本类型

"一、 需求评估

什么是需求评估, 需求评估的步骤与方法。二、 过程评估

什么是过程评估, 过程评估的主要内容和过程。三、 影响评估

什么是影响评估,影响评估的特别干扰因素。四、 效率评估

什么是效率评估,效率评估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评估者的角色与研究伦理

一、 评估者与评估者的角色

"评估者的来源,评估者的角色。

二、 参与性评估

三、 评估者的基本伦理

《评估者守则》的基本原则。

四、 评估结果的应用"

 

社会研究方法

考试大纲

第一章  社会研究的科学基础

第一节  科 学 研 究

"一、 科学的概念

科学的定义。 科学研究。 科学知识。二、 科学发展中的问题

当代科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包括科学与文化的分离、科学方法的局限性和社会制度的制约等。

三、 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异质性。 个人因素的影响。 社会现象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逻辑和程序

"一、 科学研究的逻辑

归纳与演绎逻辑。 归纳逻辑的局限。 演绎逻辑的局限。 假设检验逻辑。

二、 科学研究的程序

科学的研究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通过对理论的演绎提出研究假设;操作化;经验观察; 通过归纳得出研究结论。"

 

第三节   社会研究的科学性

"一、 社会规律的性质

社会规律的概念。 社会总体的统计规律。 社会制度约束的行为模式。 社会特定时期的经验规则。

二、 解释与理解的方法

自然科学的客观解释。 社会研究中的主观意义。 投入理解的方法。 社会研究中解释与理解的结合。

三、 价值与客观性问题

有关价值与客观性的争论。 价值与科学的真理性。 价值与科学的功能性。"

第四节  社会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

"一、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社会研究方法论。 基本研究方法。 具体方法。二、 方法论与研究范式

后实证主义。 阐释研究。 批判诠释理论。 后现代主义。"

第二章  社会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主要阶段

"一、 准备与设计阶段二、 资料收集阶段

三、 资料分析阶段"

第二节  确定研究课题和研究假设

"一、 研究课题的设定

研究课题的设定包括廓清研究课题和论证研究课题。二、 确定研究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社会学研究一般可分为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三、 提出研究假设

具体研究假设必须满足的条件。 提出研究假设的方式。 提出假设的步骤。 假设的陈述: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  研究的单位与研究内容的确定

"一、 研究单位

研究单位定义及其重要性。 研究单位的层次。二、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的界定。 研究内容的形式。"

第三章  测    量

第一节  测量的特征

有效测量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准确性、完备性、互斥性。

第二节  测量的尺度

一、 定类测量或名义测量

"定类测量可包括记号和类属两种。二、 定序测量或次序测量

次序测量定义、基本特征以及次序测量的四种测量方法( 等第顺序法、配对比较法、恒常刺激法、连续性类别法)。

三、 定距测量或等距测量四、 定比测量或比例测量

五、 测量尺度的选择"

第三节  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一、 概念的具体化过程

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界定。 选择测量指标。 编制综合指标。二、 操作定义

三、 测量指标"

第四节  信度的评估

"一、 信度的定义 二、 信度检验方式

信度检验一般包括重复测量、对分测量、复本测量、主观评分法等几种方式。

三、 影响信度的因素"

第五节  效度的评估

"一、 效度定义二、 效度计算

三、 效度检验方式

评价内涵效度。 确立效度标准。 测定结构效度。 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

四、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第四章   抽    样

第一节  抽 样 概 述

"一、 抽样概念

二、 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三、 概率抽样的过程与原则

概率抽样一般包括界定总体、制定抽样框、决定抽样方案、实际抽取样本和评估样本质量等几个基本的步骤。 同时还必须遵守抽样的目

的性原则、随机性原则和最佳抽样效果的原则。"

第二节  概率抽样的方法

"一、 简单随机抽样二、 系统抽样

三、 分层抽样 四、 整群抽样五、 多阶段抽样

六、 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 PPS 抽样)

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原理。 PPS 抽样步骤。七、 样本规模的确定"

第三节  非概率抽样的方法

"一、 偶遇抽样

二、 主观抽样"

"三、 配额抽样

四、 滚雪球抽样"

第五章  定量研究方法

第一节  问卷调查方法

"一、 问卷设计

问卷的结构。 问卷设计过程。 题器及其形式。 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 问卷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人员安排。 数量和质量保证。"

第二节  量  表  法

"一、 瑟斯顿量表

二、 利克特量表"

第三节  实验的方法

"一、 实验法的原理和程序

实验法的基本原理。 实验设计。 影响实验设计效果的主要因素。二、 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实验的信度。 实验的效度。"

第四节  二次数据分析

一、 二次数据分析概念

二、 二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第六章  定性研究方法

第一节  定性研究方法概述

"一、 定性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二、 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

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比较。"

第二节  实地研究方法

"一、 参与观察法 二、 实地观察过程

三、 实地观察的信度与效度"

第三节  访 谈 方 法

"一、访谈方法的类型

结构式访谈。 无结构式访谈。 座谈会。二、 深度访谈法

深度访谈的定义。 深度访谈的特点和类型。三、 焦点群体访谈法

焦点群体访谈法的定义及其特点。四、 个案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的目的和特点。 扩展个案研究。"

第四节  文献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的类型和特点二、 口述史方法

口述史方法的定义。 口述史方法的特点。 口述史方法的操作。

三、内容分析方法"

第五节  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一、 扎根理论的概念

扎根理论的定义。 扎根理论的研究步骤。二、 扎根理论方法的技术与步骤

开放性编码。 轴向编码。 选择性编码。 过程分析。 撰写备忘录。"

第七章  资料的处理

第一节  原始资料的审核

"一、 定性资料的审核

实地观察记录的审核。 无结构式访谈记录的审核。 文字形式叙述资料的审核。

二、 定量资料的审核

问卷调查资料的审核。 二次数据资料的审核。"

第二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

一、 资料的分类

"分类标准的类型。 分类的原则与功能。

二、 资料的汇编"

第三节  定量资料的整理

"一、 问卷编码

编码的类型。 编码的过程与方法。二、 数据录入

选择输入软件。 确立数据文件的格式。 数据输入。三、 数据清理

人为误差的清理。 特殊数值的清理。"

第八章  单变量的统计描述

第一节  描述频数分布

"一、 指标描述

经常用来简化数据的指标描述包括:频数、比例、比率、对比值和累加频数等。

二、 图形描述

经常用来简化数据的图形描述包括:圆形比例图、条形图、直方图和折线图等。"

第二节  分布趋势测量

"一、 集中趋势测量

常用的集中趋势测量指标包括: 算数平均数、 中位数和众数等。"

"二、 离散趋势测量

常用的离散趋势测量指标包括:全距、平均差、标准差、方差、分位数、四分位差和异众比率等。"

第三节  正态分布与标准值

"一、 正态分布

二、 标准值( Z 值)"

第九章  统 计 推 论

第一节  抽样与统计推论

"一、 抽样的意义与问题

二、 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

第二节  参 数 估 计

"一、 区间估计

二、 决定样本的大小"

第三节  假 设 检 验

"一、 假设检验的基本知识

二、 假设检验的实例"

第十章  双变量分析

第一节  列联表和相关测量

"一、 交互分类与列联表

二、 用卡方进行显著性检验三、 相关系数

消减误差比例( PRE) 的意义。 Phi 和克拉默 V 相关系数。 Lambda

相关系数。"

第二节  简单线性回归与积距相关

"一、 散点图和回归线散点图。 回归线。

二、 简单线性回归方程式三、 决定系数与相关

回归系数。 积矩相关系数。 决定系数。四、 r 和 b 的显著性检验

b 的检验。 r 的检验。"

第十一章   撰写研究报告

第一节  研究报告的类型与结构

一、 研究报告的类型

"应用性研究报告。 学术性研究报告。二、 研究报告的结构

无论是应用性研究报告还是学术性研究报告,从形式上看,都包含

标题、导言、主体、结尾和参考文献等几部分。"

第二节  学术性研究报告的写作

"一、 确认问题和文献评论确认问题。 文献评论。  二、 方法介绍

研究设计的说明。 资料收集和分析的说明。 研究质量和局限性的说明。

三、 结果与讨论

从问题过渡到结果。 用资料支持结果。 从理论的视角来讨论结果。

四、 其他写作要点

写作风格。 引用与注释。"

 

人  类  学

考试大纲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节  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人类学包括以下四个分支学科:生物或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第二节  认识论与方法论

"一、 普同论

二、 文化相对主义三、 适应论

四、 整体论"

第三节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一、 田野工作

二、 跨文化比较法"

 

第二章  人类学的理论进程

第一节  进  化  论

人类学进化论的要点

第二节  传  播  论

"一、 传播论

二、 社会决定论 三、 历史特殊论四、 文化人格理论"

第三节  功  能  论

"一、 文化功能论

二、 结构功能论"

第三章  人类学的理论进程( 续)

第一节  新进化论、结构主义与象征符号

"一、 新进化论二、 结构主义

三、 象征人类学"

第二节  结构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派与实践理论

"一、 结构马克思主义

二、 政治经济学派三、 实践理论"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的重构

"一、 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

二、 反思人类学与实验民族志三、 人类学的重构"

第四章  体质人类学

第一节  什么是体质人类学

"一、 体质人类学的领域

二、 体质人类学的方法论与解释框架"

第二节  人类起源与进化

"一、 生命起源与进化物种,变异,选择。

二、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能人,智人。"

第三节  生物性差异与人类政策实践

体质人类学的应用研究和政策实践

第五章  田 野 工 作

第一节  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

"一、 主位与客位

二、 大传统与小传统

三、 小规模社会与大规模社会"

第二节  田野研究的类别选择

"一、 问题研究二、 过程研究

过程研究的含义。 过程研究的类型:回访调研,反复性定点或多点

调研。"

第三节  研究性质和田野伦理

"一、 确定研究性质二、 确定研究对象三、 田野伦理

对研究对象的责任,对研究资助者的责任,学术责任。"

第四节  田野调查方法

"一、 参与观察法二、 访谈法

三、 抽样法四、 谱系法

五、 个人生活史"

第五节  田野资料与整理

"一、 田野资料

二、 田野成果形式

三、 田野资料的整理原则

取舍原则,关系原则,妥善保存。"

第六章  生计方式与文化

第一节  生 计 方 式

"一、 游猎和采集二、 游耕

三、 游牧

四、 精耕农业"

第二节  生态人类学的理论

一、 斯图尔德的社会文化整合水平

"二、 游耕的人类学解说

三、 东非家畜联合体四、 小农经济理论"

第七章  考古与文化

第一节  考 古 文 化

"一、 什么是考古学

二、 考古的人类学研究考古的人类学研究。"

第二节  博物及其研究

"一、 博物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二、 研究方法

三、 人类学的博物研究"

第八章  语言与文化

第一节  语言与言语

"一、 语言与言语二、 结构语言学

三、 结构人类学"

四、 语境

第二节  语言的社会文化关联

"一、 语言与社会二、 语言与认知

三、 语言与文化"

第三节  交际民族志

"一、 话语分析 二、 语境化提示

三、 话语/ 交际民族志

四、 跨文化交际研究

五、 非语言交际"

第九章  婚姻、家庭和亲属制度

第一节  婚姻与家庭

"一、 婚姻与权利

常见婚姻规则,交表婚,平表婚。二、 婚姻的交换意义

聘礼,嫁妆。

三、 家庭及其分类

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扩大家庭,组合( 联合) 家庭。四、 单偶和多偶家庭"

第二节  亲 属 称 谓

"一、 亲属关系是文化创造二、 亲属称谓制类别

三、 亲属称谓与态度四、 继嗣和继嗣群

五、 亲属称谓制与继嗣群

六、 居处模式类别"

第十章  文 化 适 应

第一节  人    格

"人格,基本人格结构。

第二节  濡化、社会化与涵化"

"一、 濡化 二、 社会化三、 涵化

涵化现象的常见模式。"

第三节  文化中断与文化适应

"一、 文化中断二、 文化适应

自我与文化适应。 自我与他人。 文化、自我与情境。 交❹文化中"

的适应。 群体的文化适应。 变迁与适应。

第十一章  族 群 研 究

第一节  族群与族性

"一、 族群

二、 族群的特质三、 族性"

第二节  族群认同与族群关系

"一、 族群认同 二、 族性理论原生论,场景论。三、 族群关系

族群关系的类型。"

第三节  社 会 分 层

"一、 分层标准

二、 社会分层类型

平权社会,等级社会,分层社会。三、 社会分层理论"

第十二章  人类政治制度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政 治 制 度

"一、 权力与权威 二、 政府与政治三、 政治组织类型

队群,部落,酋邦,国家体系。"

第二节  社 会 控 制

"一、 社会规范二、 控制机制

三、 非正式的社会控制四、 正式的社会控制

中介,模拟法庭,誓言和神判。五、 成文法与习惯法

六、 政治人类学的研究特点

研究取向,研究范式。"

第十三章  宗教人类学

第一节  宗教的类型与特征

一、 宗教的类型

"宗教的总体类型:制度化宗教、普化宗教。二、 理论研究途径

心理学途径,功能主义途径,象征主义途径。三、 超自然存在的类别

主神,祖灵,非人精灵。  四、 信仰维系的适应策略五、 宗教中介和宗教师

祭司,萨满。"

第二节  仪式与巫术

"一、 什么是仪式

二、 仪式过程及其解释生命仪式,强化仪式。三、 巫术与宗教"

第三节  社会中的宗教

"一、 宗教与生态二、 宗教与科学

三、 宗教与社会控制四、 宗教与社会变迁

本土主义运动,船货崇拜,宗教混合主义,千禧年运动。"

第十四章  历史人类学

第一节  人类学与历史学

"一、 学科比较

二、 意义的历史"

第二节  人类学看历史

"一、 文化的观察二、 整体性研究

三、 变迁的关注点"

第十五章  文 化 展 示

第一节  文 化 撰 写

"一、 文化撰写的三种模式

“ 传送带” ———现实主义民族志,“ 深描” ———解释人类学民族志, “ 多声道” ———后现代主义民族志。

二、 文化撰写的建设性认识"

第二节  影视人类学

一、 什么是影视人类学

"二、 民族志电影的实践特点

开山作品,文字与影视合璧报告,解说电影,观察电影,分享的人

类学

三、 拍摄原则及其实践

恪守人类学宗旨的影片因素。"

第三节  艺 术 解 读

"一、 艺术与文化表现 二、 艺术的形式与内容

艺术是什么,作为过程的艺术,作为功能的艺术,结构主义的艺术。三、 艺术的意义

批评式的艺术人类学,文化的提喻性表现。"

第十六章  应用人类学

第一节  应用人类学的历程及其范围

"一、 应用人类学的历程

殖民地管理,交战国文化的应用,发展与变迁的项目。

二、 人类学的应用范围"

第二节  应用模式与价值取向

"一、 应用模式

行政管理模式,倡导—行动模式。二、 应用人类学的价值取向

价值中立,价值介入。"

·相关阅读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考试大纲(第三版) 2024-04-29

目 录 社会学概论 1 社会学史 20 应用社会学 34 社会研究方法 47 人类学 60 社会学概论 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社会学产生与形成的条件 1838 年,孔德在...

·评论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友情链接:中教互联中教互联官网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