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第三版)
【导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下面是在职研究生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心理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第三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目 录
普通心理学……………………………………………………………… 1
心理学研究方法 ……………………………………………………… 17
心理统计学 …………………………………………………………… 31
心理测量学 …………………………………………………………… 41
发展心理学 …………………………………………………………… 54
教育心理学 …………………………………………………………… 71
社会心理学 …………………………………………………………… 83
普通心理学
第一部分 考试大纲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一) 心理的基本结构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 二) 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
2.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4.人的心理具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特点二、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一) 描述研究
1.自然观察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 二) 相关研究
( 三) 实验研究
( 四) 其他研究方法
三、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 一)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 二) 行为主义的研究
( 三) 精神分析的研究
( 四)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 五)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 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
( 一)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
2.神经胶质细胞
( 二) 神经冲动的传递
1.什么叫神经冲动
2.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3.神经冲动的化学回路
( 三) 神经网络
二、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 一) 大脑的结构
( 二) 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初级感觉区
2.初级运动区
3.言语区
4.联合区
( 三)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优势
( 四) 鲁利亚关于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第三章 感 觉
"一、 感觉的心理物理学研究
( 一)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 二)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 三)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
2.幂定律二、 视觉
( 一) 视觉的传导机制与中枢机制
1.视觉的传导机制
2.视觉的中枢机制
( 二) 色觉及其理论
1.什么是颜色
2.色觉理论
( 三) 几种重要的视觉现象———视觉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
1.视觉对比
2.边界突出与马赫带
3.视觉适应
4.后像三、 听觉
( 一) 听觉基本现象
1.音高
2.音响
3.声音的掩蔽
( 二) 音高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
2.位置理论"
第四章 知 觉
"一、 知觉的特性
( 一) 知觉的选择性
( 二) 知觉的整体性"
"( 三) 知觉的理解性
( 四) 知觉的恒常性
1.形状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3.明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二、 空间知觉
( 一) 形状知觉
1.形状的特征分析
2.轮廓与图形
3.图形的组成
4.图形识别
( 二) 距离知觉
1.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2.深度与距离知觉的线索
( 三) 方位定向知觉
三、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 一) 时间知觉
1.时间知觉的形式
2.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3.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 二) 运动知觉
1.网像运动系统和头眼运动系统
2.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四、 错觉"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一、 概述
"( 一) 意识的机能和作用
( 二) 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 三) 非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二、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 一) 睡眠与梦
1.睡眠
2.梦
( 二) 催眠
( 三) 白日梦与幻觉———意识的自发漂移三、 注意
( 一) 注意的特点和功能
1.什么是注意
2.注意的功能———它在人类活动中的意义
( 二) 注意的分类
1.不随意注意
2.随意注意
3.随意后注意
四、 注意的生理机制和认知理论
( 一) 注意的生理机制
1.脑干网状结构
2.边缘系统
3.大脑皮层的功能
( 二) 注意的认知理论
1.注意的选择性理论
2.认知资源理论"
第六章 记 忆
一、 记忆及其分类
"( 一) 什么是记忆
( 二) 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1)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2.按记忆保留的时间长短和信息的多少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按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二、 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 一)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1.均势说
2.定位说
3.SPI 理论
( 二) 记忆存储的生理单元
1.突触结构
2.突触的传递效率———长时程增强现象
3.反响回路
4.核糖核酸( RNA)
5.脑内代谢物和记忆三、 遗忘与记忆的保持
( 一) 遗忘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引起遗忘的原因
( 二) 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记忆效率
1.及时复习
2.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
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
5.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四、 内隐记忆"
"( 一) 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
( 二)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1.加工深度因素的影响不同
2.保持时间不同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不同
4.呈现方式的影响不同
5.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同"
第七章 思 维
"一、 思维的一般概念
( 一) 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 二) 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2.比较和分类
3.抽象和概括
4.系统化和具体化
( 三) 思维的种类
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5.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二、 表象与想象
( 一) 表象
1.什么是表象
2.表象的特征
3.表象的脑机制
4.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 二) 想象
1.什么是想象
2.想象的功能
3.想象的综合过程三、 概念与推理
( 一) 什么是概念
( 二) 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 三) 策略在概念形成中的作用
( 四) 推理
1.三段论推理
2.线性推理
3.条件推理四、 问题解决
( 一) 什么是问题解决
( 二)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 三) 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式
2.启发式
(1) 手段目的分析策略
(2) 逆向搜索
(3) 爬山法
(4) 探试搜索法
( 四)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问题情境
2.动机与情绪
3.定势
4.功能固着
5.酝酿效应
6.知识经验
7.个性因素"
"( 五) 创造性思维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第八章 语 言
"一、 语言的特征与结构
( 一) 语言的基本特征
1.可沟通性
2.任意符号指代
3.有规则建构
4.结构的多样性
5.能产性
6.动态性
7.社会性与个体性
( 二) 语言的结构与表征
1.语言的结构
2.语言的表征
二、 语言活动的脑机制
( 一) 脑的语言功能
1.布洛卡区
2.威尔尼克区
3.角回
( 二)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活动三、 语言的感知与理解
( 一) 语言的感知
1.口语的感知
2.书面语言的感知———词的再认
( 二) 语言的理解"
"1.什么叫语言理解
2.语言理解的水平
3.影响语言理解的因素"
第九章 动 机
"一、 动机的一般概念
( 一) 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1.什么是动机
2.动机的功能
( 二) 需要
1.什么是需要
2.需要的结构
( 三) 动机和工作效率
1.动机强度
2.耶基斯 -多得森法则二、 动机的认知理论
( 一) 期望理论
( 二) 归因理论
( 三) 自我决定理论
( 四) 自我效能理论
( 五) 成就目标理论三、 动机的种类
( 一) 生理性动机
1.饥饿
2.渴
3.性
4.睡眠和觉醒
( 二) 社会性动机"
"1.兴趣
2.成就动机
3.权力动机
4.交往动机
四、 意志行动中的冲突和挫折
( 一) 意志行动中的冲突与矛盾心理
1.什么叫冲突与矛盾心理
2.冲突的种类
( 二) 意志行动中的挫折
1.挫折
2.挫折情境的形成
3.挫折反应
4.增强挫折承受力"
第十章 情绪和情感
"一、 情绪、情感及其作用
( 一) 什么是情绪、情感
( 二)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 三) 情绪、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1.动机作用
2.适应作用
3.信号作用
二、 情绪的生理机制
( 一)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1.前额皮层
2.杏仁核
3.海马和前部扣带回
4.网状结构"
"( 二) 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1.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
2.情绪与分泌系统
3.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
( 三) 情绪与唤醒模式
三、 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 一) 面部表情
( 二) 姿态表情
( 三) 语调表情
四、 几种重要的情绪理论
( 一) 詹姆士 -兰格理论
( 二) 坎农 -巴德理论
( 三) 阿诺德 -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
( 四) 沙赫特 -辛格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 五)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五、 情绪的调节
( 一) 什么是情绪调节
1.具体情绪的调节
2.唤醒水平的调节
3.情绪成分的调节
( 二) 情绪调节的类型
1.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2.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3.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4.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 三) 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1.生理调节
2.情绪体验调节
3.行为调节
4.认知调节"
"5.人际调节
( 四) 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
( 五) 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第十一章 技 能
"一、 运动技能
( 一) 运动技能的种类
1.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
2.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
3.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 二) 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征
1.认知定向阶段
2.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
3.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二、 练习及其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 一) 练习曲线
( 二) 练习进程的特点
1.练习成绩随练习的进程而逐步提高
2.练习进程中的高原现象
3.练习进程的不均匀性
4.练习中的个体差异
( 三) 如何通过练习提高技能
1.确定练习的目标
2.灵活地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3.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4.知道练习的结果———反馈
5.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
三、 技能的相互作用———技能的迁移"
"( 一) 正迁移
( 二) 负迁移"
第十二章 能 力
"一、 能力及其结构
( 一) 什么是能力
( 二)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 三) 能力的结构
1.双因素说
2.多因素说
3.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
4.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5.斯腾伯格的三元论
二、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 一) 先天素质
( 二) 环境和教育
( 三) 实践因素"
第十三章 人 格
"一、 人格的概念
( 一) 什么是人格
( 二) 气质和性格二、 人格理论
( 一) 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3.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
4.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 二) 类型理论
1.单一类型理论
2.对立类型理论
3.多元类型理论
( 三)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理论
1.心理动力学理论
2.人本主义理论
( 四) 人格测验
三、 人格与认知风格
( 一)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 二) 冲动与沉思
( 三) 同时性与继时性四、 人格成因
( 一) 生物遗传因素
( 二) 社会文化因素
( 三) 家庭环境因素
( 四) 早期童年经验
( 五) 学校教育因素
( 六) 自然物理因素
( 七) 自我调控因素"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考试大纲
第一章 导 论
"一、 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与原则
( 一) 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
2.研究过程的特殊性
3.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 二)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伦理性原则
二、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 一) 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 二) 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系统方法论
( 三) 心理学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
三、 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与新趋势
( 一) 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
( 二) 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1.研究思路的生态化
2.研究方式的多学科化
3.研究范式的跨文化特点
4.研究方法的综合化"
"5.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6.研究结果的数量化"
第二章 研 究 设 计
"一、 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 一) 研究课题的选择
1.课题选择的原则
(1) 需要性原则
(2) 创造性原则
(3) 科学性原则
(4) 可行性原则
2.课题选择的策略
(1) 从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选择课题
(2) 从理论观点中选择课题
(3) 从研究文献中选择课题
(4) 在研究过程中选择课题
(5) 根据当代科学在理论、方法、学科交叉等方面的新进展选择"
"课题
3.研究假设的提出
4.研究课题的论证
( 二) 研究文献的查阅
1.研究文献的搜集
(1) 研究文献搜集的原则
(2) 研究文献搜集的渠道
(3) 研究文献搜集的方法
2.研究文献的阅读与综述
(1) 文献阅读的原则
(2) 研究文献的综述"
"二、 研究的设计
( 一) 研究设计的内容与标准
1.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2.研究设计的标准
(1) 研究的信度
(2) 研究的效度
( 二) 研究取样的设计
1.取样的意义、原则与程序
2.取样的基本方法
(1) 简单随机取样法
(2) 系统随机取样法
(3) 分层随机取样法
(4) 整群随机取样法
(5) 多段随机取样法
3.取样误差的计算与样本大小的确定
(1) 取样误差的计算
(2) 样本大小的确定
( 三) 研究变量的确定与操作定义的设计
1.研究变量的选择与确定
(1) 自变量的选择与确定
(2) 因变量的选择与确定
(3) 无关变量的辨别与控制
2.研究指标的设计
3.研究变量与指标操作定义的设计
(1) 操作定义及其特征、作用
(2) 操作定义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第三章 搜集研究资料的基本方法
"一、 观察法
( 一) 观察法的特点与类型
1.观察法的特点
2.观察法的主要类型
(1) 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
(2)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3) 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4) 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
(5) 叙述观察、取样观察与评价观察
( 二) 主要观察策略及其实施
1.参与观察策略
2.时间取样观察策略
3.事件取样观察策略
4.行为核查表策略
( 三) 观察代码系统的制定
1.观察代码系统的含义与功能
2.观察代码系统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3.常用的观察代码系统
(1) 数字型代码系统
(2) 符号型代码系统
( 四) 观察法的评价二、 访谈法
( 一) 访谈法的特点与类型
1.访谈法的特点
2.访谈法的主要类型
(1) 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2) 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
(3) 一般访谈与特殊访谈
( 二) 访谈法的设计
1.访谈目的与变量的界定
2.访谈对象的选取
3.访谈问题形式的设计
4.具体访谈问题的编制
5.访谈问题反映方式的选择
6.试谈与访谈程序的修订
7.访谈人员的选择与培训
( 三) 访谈法实施的过程与技巧
1.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2.接近访谈对象
3.对付拒绝的技巧
4.谈话与提问的技巧
5.追问的技巧
6.访谈的记录
7.访谈的结束与再次访谈
( 四) 访谈法的评价三、 问卷法
( 一) 问卷法的特点与类型
1.问卷法的特点
2.问卷法的类型
(1) 结构问卷与无结构问卷
(2) 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和报刊问卷
( 二) 问卷法的设计
1.问卷的一般结构
2.问卷设计的原则
3.问卷设计的步骤
4.问题的设计"
"(1) 问题的类别与选择
(2) 问题表述方式的设计
(3) 问题排列方式的设计
(4) 问题回答方式的设计
( 三) 问卷法的实施
1.问卷法实施的一般程序
2.影响问卷回收率的因素
3.影响问卷有效率的因素
( 四) 问卷法的评价四、 测验法
( 一) 心理测验概述
1.心理测验的特征
2.心理测验的种类
3.心理测验的功能
4.心理测验的编制
5.心理测验的使用
( 二) 常见的心理测验
1.能力测验
2.人格测验
( 三) 心理测验理论的发展
1.经典测验理论
2.项目反应理论
3.其他测验理论
( 四) 测验法的评价五、 实验法
( 一) 实验法的含义与类型
( 二) 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设计
1.前实验设计
(1) 单组后测设计
(2) 单组前后测设计"
"(3) 对照组比较设计
2.真实验设计
(1) 被试间设计
(2) 被试内设计
(3) 混合设计
3.准实验设计
(1) 时间序列设计
(2)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3) 不相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4)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时间系列设计
(5) 分解样本前后测设计
(6) 修补设计
( 三) 多因素实验设计
1.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含义与意义
2.多因素实验设计的类型与特点
( 四) 实验法的评价六、 其他基本方法
( 一) 现场研究法
1.现场研究法的含义与大量采用的背景
2.现场研究法的主要类型
(1) 现场观察研究法
(2) 现场调查研究法
(3) 现场实验研究法
3.现场研究法的步骤
4.现场研究法的评价
( 二) 语义分析法
1.语义分析法的含义与作用
2.语义分析法的设计与实施步骤
3.语义分析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4.语义分析法的评价"
"( 三) 内容分析法
1.内容分析法的含义与特点
2.内容分析法的设计与实施
3.内容分析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4.内容分析法的评价
( 四) 口语报告法
1.口语报告法的含义与特点
2.口语报告法的设计与实施
3.口语报告结果的转译、编码与分析
4.口语报告法的评价
( 五) 社会测量法
1.社会测量法的含义与形式
2.社会测量法的设计与施测
3.社会测量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4.社会测量法的评价"
第四章 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一、 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定性分析
( 一) 研究资料的质量审核
1.质量审核的内容
2.质量审核的方法
3.数据资料的剔除与补充
( 二) 研究资料的编码
1.编码的含义与方法
2.编码系统及其设计
3.编码注意事项
( 三) 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1.定性分析的含义与特点"
"2.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1) 比较与分类
(2) 归纳与演绎
(3) 分析与综合
(4) 抽象与具体
二、 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
( 一) 统计分析的含义与地位
1.统计分析的含义与功能
2.统计分析的作用与地位
( 二) 描述统计
1.集中趋势的度量
(1) 算术平均数
(2) 中数
(3) 众数
2.离散趋势的度量
(1) 方差和标准差
(2) 标准分数
(3) 全距
3.相关关系的度量
( 三) 推论统计
1.总体参数的估计
(1) 点估计
(2) 区间估计
2.假设检验
(1)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2) 常用检验方法
( 四) 复杂统计分析方法
1.方差分析
(1) 协方差分析( 共变数分析)
(2) 多元方差分析"
"2.多元回归分析
(1) 多元线性回归一般问题
(2)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检验
3.聚类分析
(1) 定义与原理
(2) 特点与应用
4.判别分析
(1) 定义与原理
(2) 解释与应用
5.因素分析
(1) 定义与原理
(2) 计算步骤、解释与应用
(3) 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
6.其他常见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1) 路径分析
(2) 主成分分析
( 五) 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1.选择统计分析方法应考虑的因素
(1) 研究课题的性质和目的
(2) 变量的特征
(3) 数据的分布特征
(4) 研究设计类型
2.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3.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程序
( 六) 计算机统计分析
1.计算机统计分析的基本步骤
(1) 数据的组织
(2) 数据的录入
(3) 统计分析
(4) 结果输出"
"2.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包
(1) SPSS
(2) SAS"
第五章 研究结果的呈现与评价
"一、 研究结果的解释
( 一) 研究结果解释的内容与方法
1.研究结果解释的内容
2.研究结果解释的原则和方法
( 二) 结果解释与研究结论的概括性
1.外部维度的概括性
(1) 被试之间的概括性
(2) 物种之间的概括性
(3) 情境之间的概括性
2.内部维度的概括性
(1) 变量的概括性
(2) 方法的概括性
(3) 心理过程的概括性
( 三) 结果解释与理论建构
1.研究的理论意义
2.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类型
(1) 正交关系
(2) 相关关系
(3) 因果关系
3.确定因果关系的途径
(1) 归纳法
(2) 实验设计法
(3) 统计分析法"
"二、 研究报告的撰写
( 一) 研究报告的特点与撰写程序
1.研究报告的特点
2.研究报告的撰写程序
(1) 确定研究报告的类型
(2) 拟定提纲
(3) 写作初稿
(4) 修改定稿
( 二) 研究报告的格式和行文要求
1.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1) 标题
(2) 摘要
(3) 前言
(4) 方法
(5) 结果
(6) 讨论与分析
(7) 结论
(8) 参考文献和附录
2.研究报告的行文要求
( 三) 研究报告中的表、图的使用
1.统计表
2.统计图
三、 研究的评价
( 一) 研究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1.研究评价的意义
2.研究评价的内容
3.研究评价的方法
( 二) 研究报告的阅读与评价
1.问题提出部分的阅读与评价
2.研究方法部分的阅读与评价"
"3.结果部分的阅读与评价
4.讨论部分的阅读与评价
5.结论的评价"
心理统计学
第一部分 考试大纲
第一章 研究中常见数据的特点与初步整理
"一、 常见数据的特点
( 一) 数据特点与分类
1.数据特点
(1) 随机性与变异性
(2) 离散性
(3) 规律性
2.数据的分类
(1) 计数数据与测量数据
(2) 离散数据与连续数据
(3) 称名数据、顺序数据、等距数据和等比数据
( 二) 数据的表示
1.连续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2.等级数据的表示方法二、 数据的初步整理
( 一) 计数数据的整理
1.计数数据的分类、整理及统计表格绘制
2.求相对次数或比例
3.绘制统计图
( 二) 测量数据的整理
1.制作次数分布表
(1) 求全距
(2) 确定组数"
"(3) 求组距
(4) 确定分组的精确上、下限
(5) 登记次数
(6) 标出组中值
2.求累积次数
3.次数分布表的功用
4.绘制次数分布图
(1) 直方图
(2) 次数多边形三、 数据的描述
( 一) 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1.算术平均数
(1) 定义
(2) 公式
(3) 条件要求
(4) 应用
2.中数
3.几何平均数
(1) 公式
(2) 应用
( 二) 数据离中趋势的描述
1.方差
2.标准差
3.变异系数
4.其他变异量数
( 三) 数据一致性测量
1.相关系数的概念
2.各种相关系数的计算
(1) 积差相关
(2) 等级相关"
"① 斯皮尔曼相关
② 肯德尔和谐系数
(3) 点二列相关
(4) 二列相关
(5) 多系列相关"
第二章 数据的分布及总体参数的估计
"一、 数据分布的特点
( 一) 正态分布的特点与应用
1.正态分布及其曲线的特点
2.标准正态分布
3.正态分布表的应用
4.正态分布在研究中的应用
5.标准分数及其应用
( 二) 二项分布
1.二项分布的意义
2.二项分布的平均数、标准差二、 总体参数的估计
( 一) 估计原理
1.抽样分布
2.样本平均数的分布
(1) 概念
(2) 标准误
(3) 按样本分布规律进行推断与解释
3.区间估计与点估计
(1) 区间估计
(2) 点估计
( 二) 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1.总体正态,方差已知
2.总体正态,方差未知
3.置信区间的计算、显著水平的确定
( 三) 总体方差与方差差异的区间估计
1.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
(1) 公式
(2) 解释
(3) 推演标准差的置信区间
2.方差差异的区间估计
(1) 公式
(2) 解释
(3) 标准差的差异估计"
第三章 假 设 检 验
"一、 检验的基本问题
( 一) 假设与假设检验
1.假设检验的意义
2.虚无假设与备择假设
3.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 二) 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1.α错误
2.β错误
3.α错误和 β错误的关系
( 三) 显著性水平
( 四) 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
1.单侧检验
2.双侧检验
二、 平均数与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 一) 平均数显著性检验
1.概念
2.原理
3.总体为正态或接近正态,方差已知
4.总体为正态或接近正态,方差未知
5.α水平与解释
( 二) 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1.检验原理
2.两总体正态,方差已知
3.两总体正态,方差未知,但相等
4.两总体正态,方差未知,且不等
( 三) 非参数方法
1.独立样本
(1) 秩和检验法
(2) 中数检验法
2.相关样本
(1) 符号检验法
(2) 符号秩次法
三、 方差及方差差异显著性检验
( 一) 方差显著性检验
1.原理
2.解释
( 二) 方差差异显著性检验
1.原理
2.公式
四、 相关系数及其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 一) 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1.积差相关
2.等级相关与其他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1) 斯皮尔曼"
"(2) 肯德尔和谐系数
(3) 点二列相关
( 二) 积差相关系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 三) 相关系数的合并五、 计数数据的检验
( 一) 比率的检验
1.比率的显著性检验
2.比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 二) χ 检验
1.χ 检验的性质
2.χ 检验的类别
(1) 配合度检验
(2) 独立性检验
(3) 同质性检验
3.χ 检验的步骤
(1) 配合度检验的步骤
(2) 独立性检验步骤
(3) 独立样本四格表的独立性检验步骤
4.列联表的合并
(1) 简单合并法
(2) χ 相加法
(3) χ值相加法
5.品质相关
(1) 四分相关
(2) 矱相关
(3) 列联相关"
第四章 各种研究设计的方差分析
"一、 研究设计的一般问题
( 一) 设计的效应模型
1.随机模型
2.固定模型
3.混合模型
( 二) 数据变换
1.对数变换
2.平方根变换
3.反正弦变换
二、 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 一) 一般问题
1.概念与类型
2.条件
( 二) 方差分析的步骤
1.平方和的分解与计算
2.自由度的确定
3.均方的计算
4.效应模型与 F 检验
5.解释
( 三) 非参数方差分析
1.克 -瓦式单向等级方差分析
2.弗里德曼双向等级方差分析
( 四) 事后检验———各平均数之间的比较
1.平均数的标准误的计算
2.显著性的确定
三、 随机化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 一) 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
1.区组的概念及其各种表现形式
2.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的要求
3.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的类别
4.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1) 单因素完全区组设计
(2) 二因素完全区组设计
( 二) 随机化不完全区组设计
1.概念和特点
2.统计分析
四、 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
( 一) 析因设计
1.概念
2.特点
3.类型
( 二) 方差分析步骤
1.数据模型
2.平方和的分解与计算
3.自由度的确立
4.均方的计算
5.求 F 值
6.解释
五、 嵌套、裂区、拉丁方设计的方差分析
( 一) 嵌套设计
1.适用的研究问题
2.统计分析
( 二) 裂区设计
1.适用的研究问题
2.统计分析
( 三) 拉丁方设计"
"1.适用的研究问题
2.统计分析"
第五章 一元线性回归
"( 一) 回归分析的含义与任务
1.回归分析的含义
2.回归分析的类别
3.回归分析的任务
( 二) 一元回归方程与回归系数
1.回归方程
2.回归系数
( 三) 一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 四) 确定系数
( 五)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 六)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 七) 共变数分析"
心理测量学
第一部分 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绪 论
"一、 心理测量的历史
( 一) 国外心理测量发展的历史
1.冯特的实验心理学
2.高尔顿的遗传理论测量
3.卡特尔的个体差异研究
4.比纳和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产生
5.心理测量的蓬勃发展与应用
( 二) 我国心理测量发展的历史
1.我国古代的心理测量
2.民主革命时期心理测量的发展
3.新中国时期心理测量的发展二、 心理测量的性质
( 一) 测量的基本概念
1.测量的定义和要素
2.测量的量表
( 二) 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1.心理测量的定义
2.心理测量的性质
三、 心理测验的分类和作用
( 一) 心理测验的种类
1.按测验的功能分类
2.按测验的对象分类"
"3.按测验材料分类
4.按测验的目的分类
5.按测验的难度和时限分类
6.按测验的要求分类
7.按测验的性质分类
8.按测验的应用领域分类
( 二) 心理测验的功能
1.测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测验在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心理测验的编制
"一、 编制测验的一般程序
( 一) 确定测验的目的
1.测量对象
2.测量目标
3.测量目的
( 二) 制定编题计划
( 三) 编写题目( 项目)
1.收集有关资料
2.选择项目形式
3.编写具体题目
( 四) 项目的预测验和分析
1.预测验
2.项目分析
( 五) 合成测验
1.项目的选择
2.项目的编排
3.编制复本"
"( 六) 将测验标准化
1.内容
2.施测
3.评分
4.常模
( 七) 对测验的鉴定
1.信度
2.效度
( 八) 编写测验说明书 二、 测验题目的编制技术
( 一) 命题的一般原则
( 二) 测题的种类及编制"
第三章 测验的实施和计分
"一、 测验的实施
( 一) 测验实施的一般程序
1.标准化指导语
2.标准时限
3.测验的环境条件
4.计算机辅助的测验实施
( 二) 主试的职责
1.施测前的准备工作
2.施测中主试的职责
3.施测后主试的职责
二、 测验的计分和分数的合成
( 一) 计分的一般程序
1.计分的基本步骤和要求
2.论文题计分"
"3.客观题计分
( 二) 测验分数的合成
1.题目的组合
2.分测验或量表的组合
3.测验的组合三、 测验的误差
( 一) 误差的定义和种类
( 二) 误差的来源
1.测验内部引起的误差
2.由施测过程引起的误差
3.由受测者本身引起的误差"
第四章 测验结果的解释
"一、 参照常模的分数解释
( 一) 常模团体的组成
1.常模团体的性质
2.常模团体的条件
( 二) 几种主要的常模参照分数
1.发展量表
2.商数
3.百分位
4.标准分数
( 三) 呈现常模资料的方法
1.转化表
2.剖析图
3.常态百分位图表
二、 参照标准的分数解释
( 一) 内容参照分数"
"1.内容参照分数的定义
2.几种主要的内容参照量表
3.内容参照分数的评价
( 二) 结果参照测验
1.结果参照分数的定义
2.呈现结果参照分数的方法"
第五章 测 验 信 度
"一、 信度的性质
( 一) 信度的定义
( 二) 信度系数
( 三) 信度与测验分数的解释
1.解释个人分数的意义
2.两种测验分数的比较
二、 信度的类型及估计方法
( 一) 重测信度
( 二) 复本信度
( 三) 分半信度
( 四) 同质性信度
1.同质性的含义
2.同质性的测量
( 五) 评分者信度
( 六) 测量的标准误三、 影响信度的因素
( 一) 被试样本
1.团体的异质性
2.团体的平均水平
( 二) 题目的数量"
"( 三) 测验难度
( 四) 间隔时间
四、 信度的特殊问题
( 一) 速度测验的信度
( 二) 标准参考测验的信度
( 三) 分测验的信度
( 四) 差异的信度
( 五) 变迁的测量"
第六章 测 验 效 度
"一、 效度的性质
( 一) 效度的定义
( 二) 效度和信度的关系
( 三) 影响效度的误差来源
1.测验组成方面
2.测验实施方面
3.被试反应方面
( 四) 效度的类型二、 内容效度
( 一) 内容效度的性质
1.要有定义得完好的内容范围
2.测验题目应是所界定的内容范围的代表性取样
( 二) 确定内容效度的方法
1.专家判断
2.统计分析
3.经验法
( 三) 内容效度的特点
1.内容效度的特定性"
"2.内容效度常与表面效度搞混
( 四) 内容效度的应用和评价三、 构想效度
( 一) 构想效度的定义
( 二) 确定构想效度的方法
1.测验内方法
2.测验间方法
3.研究测验的效标效度
4.考察实验变量对测验分数的影响
5.搜集某些变异上的证据
( 三) 对构想效度的评价四、 效标效度
( 一) 效标效度的定义
( 二) 效标
1.效标与效标测量
2.效标测量的条件
3.常用的效标
4.效标的特性
( 三) 确定效标效度的方法
1.相关法
2.区分法
3.命中率
4.功利率
( 四) 影响效标效度的因素
1.测验的长度
2.被试的取样
3.所用的效标
4.干涉变量
( 五) 效度资料的概化"
第七章 项 目 分 析
"一、 项目难度
( 一) 难度的定义
( 二) 难度的计算
1.二分法记分的项目
2.非二分法计分的项目
( 三) 难度水平的确定
( 四) 测验的难度
( 五) 常态化等距难度量表二、 区分度
( 一) 确定区分度的方法
1.项目特征曲线
2.项目与效标的相关
3.鉴别指数
( 二) 区分度的相对性
( 三) 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三、 项目分析的特殊问题
( 一) 备选答案的反应模式
( 二) 速度测验的项目分析
( 三) 标准参考测验的项目分析
( 四) 项目团体的相互作用
( 五) 有效性与可靠性的矛盾"
第八章 学 绩 测 验
一、 学绩测验的性质与功能
"( 一) 学绩测验的性质
1.学绩测验的定义
2.学绩测验的基本假设
3.学绩测验的种类
( 二) 学绩测验的应用
1.反馈功能
2.评价功能
3.研究工具
4.人才选拔与安置
二、 标准化的学绩测验
( 一) 编制标准化的学绩测验
( 二) 标准化学绩测验的类型
1.调查测验
2.诊断性测验
3.准备性测验
4.选拔与安置测验
5.学历与职业水平测验
6.用作研究工具的测验
( 三) 标准化学绩测验的评价
1.关于测验的心理测量学特性
2.关于测验的题目形式三、 教师自编的学绩测验
( 一) 客观测验
1.命题
2.计分
3.对考试的分析
4.评定等级
5.客观测验的优点
( 二) 主观测验
1.功能"
"2.试题类型
3.试题的编拟
4.评分
5.主观测验的评价"
第九章 智 力 测 验
"一、 一般智力测验
( 一) 智力测验的理论基础
1.智力测验的定义
2.智力的结构
( 二) 智力测验
1.比纳量表
2.斯坦福比纳量表
3.中国比纳测验
4.韦克斯勒量表
5.瑞文测验
二、 婴幼儿智力测验
( 一) 盖塞尔发展顺序量表
( 二) 丹佛发展筛选测验( DDST)
( 三) 贝雷婴儿发展量表
三、 智力测验的几个心理学问题
( 一) 智力的发展变化
( 二) 智力的差异及原因
1.智力的个别差异
2.智力的团体差异
3.智力差异的原因
( 三) 智力测验的公平性问题"
第十章 人 格 测 验
"一、 自陈量表
( 一) 自陈量表的性质
( 二) 自陈量表举例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MMPI)
2.16 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3.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 EPPS)
4.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5.NEO 人格调查表二、 投射测验
( 一) 投射测验的原理
( 二) 罗夏克墨迹测验
( 三) 主题统觉测验( TAT)
( 四) 投射测验的评价三、 评定量表
( 一) 评定量表的性质与种类
1.数字评定量表
2.描述评定量表
3.标准评定量表
4.检选量表
5.强迫选择评定量表
( 二) 如何提高评定的信度和效度
1.常见的评定误差
2.如何减少评定误差
( 三) 评定量表举例
1.莱氏品质评定量表
2.卜氏儿童社会行为量表"
"四、 情境测验
( 一) 品格教育测验
( 二) 情境压力测验
( 三) 情境测验的评价 五、 人格测量存在的问题
( 一) 人格测验的测量对象
( 二) 人格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 三) 人格测验的题目
( 四) 测验分数的解释"
发展心理学
第一部分 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绪 论
"一、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一)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1.广义的发展心理学
2.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 二) 心理的发展
1.心理的种系发展
(1) 动物的原始性心理进化
(2) 人类心理的发展
2.个体心理的发展
( 三)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二、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 一)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2.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 二)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2.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生命全程的发展率先进行了研究
3.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 一) 客观性原则
( 二) 教育性原则
( 三) 矛盾性原则
( 四)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二、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
( 一) 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
1.纵向研究
2.横向研究
3.聚合交叉研究
( 二) 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
1.整体研究
2.分析研究
( 三) 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
1.个案研究
2.成组研究
三、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一) 观察法
1.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2.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 二) 访谈法
( 三) 问卷法
( 四) 测验法
( 五) 实验法"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 精神分析的发展观
( 一)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发展观
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 二)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二、 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 一)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否定遗传的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3.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 二)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强调对行为的强化
2.将行为主义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 三)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观察学习
2.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三、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 一) 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二) 阐明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
( 三) 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 四) 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四、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 一) 皮亚杰理论中的基本假设
1.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主动性
2.儿童智力的发展是其智力结构的改进
3.儿童智力发展的建构性特点"
"4.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 二) 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 三) 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理论
1.同化
2.顺应
3.平衡
( 四) 皮亚杰学派的新进展
五、 现代认知学派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 一) 关于认知结构的观点
( 二) 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观点
( 三) 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观点
( 四) 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条件的观点六、 朱智贤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 一) 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 二) 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的发展
( 三) 强调发展心理研究的中国化"
第四章 婴儿期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 婴儿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
( 一) 新生儿、乳儿的年龄阶段和特点
1.新生儿
2.乳儿
( 二) 婴儿的年龄阶段和特点
1.年龄阶段"
"2.一般特点
( 三) 婴儿期的生理发展
1.婴儿期的大脑功能的发展
(1) 婴儿大脑形态的发展
(2) 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2.婴儿生理发育的正常值
(1) 体重
(2) 身高
( 四) 婴儿动作的发展
1.婴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2.格赛尔关于婴儿动作发展的研究二、 婴儿认知的发展
( 一) 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
1.感觉的发生
(1) 视觉的发生
(2) 听觉的发生
2.知觉的发展
(1) 图形知觉
(2) 空间知觉
( 二) 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三、 婴儿言语的发展
( 一) 言语发展的理论
1.强化说
2.转换生成说
3.模仿说
4.认知说
( 二) 婴儿期言语的发生和发展
1.婴儿期言语发展的两个阶段
2.婴儿期言语的发生
(1) 婴儿词语的意义"
"(2) 词语的获得和运用
3.婴儿期言语的发展
(1) 词语数量
(2) 双词句的生成
(3) 语法的获得
四、 婴儿的气质及社会性发展
( 一) 气质类型和特点
1.传统的四重类型说
2.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3.托马斯 -切斯的三类型说
( 二) 婴儿的依恋
1.婴儿依恋的表现
2.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3.婴儿依恋的类型
(1) 安全型依恋
(2) 回避型依恋
(3) 反抗型依恋"
第五章 幼儿期心理的发展
"一、 幼儿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
( 一) 年龄阶段
( 二) 一般特征
1.游戏是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
2.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
3.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二、 幼儿大脑的发展
( 一) 大脑的结构状态
1.脑重"
"2.大脑皮层结构
3.脑电波
( 二) 大脑的机能状态三、 幼儿的游戏
( 一) 游戏理论
1.传统的游戏理论
(1) 复演说
(2) 精力过剩说
(3) 机能快乐说
(4) 生活准备说
(5) 成熟说
2.当代游戏理论
(1) 精神分析理论
(2) 认知动力理论
(3) 学习理论
( 二) 游戏的特点与种类
1.游戏的特点
2.游戏的种类
(1)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划分
(2) 从社会化程度角度划分四、 幼儿言语的发展
( 一) 词汇的发展
1.词汇数量
2.词汇类别
( 二) 语法及口头表达能力
1.句子的基本类型
2.表达能力发展的顺序性五、 幼儿认知的发展
( 一) 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
"2.记忆类型
3.记忆策略与元记忆
( 二) 思维的发展
1.幼儿思维的基本特点
2.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实验
(1) “ 三座山” 实验
(2) 守恒实验
(3) 类包含的研究
六、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 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概念
2.自我评价
3.自我情绪体验
4.自我控制能力
( 二) 社会认知的发展
1.性别认知的发展
(1) 性别的认同
(2) 性别角色的认同
(3)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
2.道德认知的发展
(1) 皮亚杰的“ 他律和自律论”
(2) 柯尔伯格的“ 道德发展三水平论”
( 三) 社会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
(1)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2)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3)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2.攻击性行为
(1)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2) 攻击性行为的理论"
"(3)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
(4) 攻击性行为的控制方法"
第六章 童年期心理的发展
"一、 童年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
( 一) 年龄阶段
( 二) 一般特征 二、 童年期的学习
( 一)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点
1.学习动机
2.学习兴趣
3.学习态度
( 二)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障碍
1.学习障碍的特点
2.学习障碍的表现
3.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4.学习障碍的预防和矫治三、 童年期认知的发展
( 一) 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 二) 童年期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1.概括能力的发展
2.比较能力的发展
3.分类能力的发展
( 三) 概念的发展
( 四) 推理的发展
1.直接推理
2.演绎推理
3.归纳推理"
"( 五) 思维品质的发展
1.思维敏捷性的发展
2.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3.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4.思维独创性的发展
四、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 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概念
2.自我评价
3.自我体验
( 二) 社会认知
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趋势
2.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1) 弗拉维尔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模式
(2) 塞尔曼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模式
3.对社会关系的认知
(1) 对权威的认知
(2) 对友谊的认知
( 三) 社会交往的发展特点
1.与父母的关系
2.与同伴的关系"
第七章 少年期心理的发展
"一、 少年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
( 一) 年龄阶段
( 二) 一般特征
二、 少年期的生理发育高峰
( 一) 身高"
"( 二) 体重
( 三) 第二性征
( 四) 头面部特点
三、 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 一) 反抗性与依赖性
( 二) 闭锁性与开放性
( 三) 勇敢与怯懦
( 四) 高傲与自卑
( 五) 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四、 少年期易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偏差
( 一) 心理生物性紊乱
( 二) 自杀的倾向和行为
( 三)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五、 少年期认知的发展
( 一) 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运用假设
2.逻辑推理
3.运用逻辑法则
( 二) 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3.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六、 少年期个性及人际关系特点
( 一) 个性特点
1.自我意识高涨
2.反抗心理
3.情绪表现的矛盾性
(1) 狂暴性和温和性共存
(2) 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3) 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 二) 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1.改变了集体性的交友方式
2.同龄朋友关系占主导地位
3.与异性朋友关系的变化
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第八章 青年初期心理的发展
"一、 青年初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
( 一) 年龄阶段
( 二) 一般特征
二、 青年初期的认知发展
( 一)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1.青年初期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2.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思维迅速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 二) 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1.概念的发展
2.推理能力的发展
3.运用逻辑法则能力的发展
( 三) 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三、 青年初期个性的发展
( 一) 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1.自我意识的一般特点
2.自我概念
3.自我评价
( 二) 价值观的确立
1.确立价值观的主客观需求"
"2.价值观的特点
( 三) 自治需求
1.自治需求的表现
(1) 与父母的关系
(2) 选择职业和学业
(3) 对现实社会的态度
2.影响青年初期个体产生自治需求的因素
(1) 认知水平
(2) 性格特点
(3) 家庭教育方式
(4) 心理成熟水平"
第九章 成年初期心理的发展
"一、 成年初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点
( 一) 年龄阶段
( 二) 一般特点
二、 成年初期的认知特点
( 一) 思维发展的外在条件和任务
( 二) 智力表现的一般特点
( 三) 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成年初期的早期阶段人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
2.成年初期的后期阶段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三、 成年初期自我的形成
( 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 二)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与心理的延缓偿付期四、 成年初期人生观的形成、稳固
( 一) 人生观、价值观的一般理论
( 二) 价值观的发展特点"
"五、 成年初期的恋爱、婚姻
( 一) 异性观的发展过程
( 二) 婚恋的发展过程
( 三) 婚后适应问题"
第十章 成年中期心理的发展
"一、 成年中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征
( 一) 年龄阶段
( 二) 一般特征
二、 成年中期的生理变化特点
( 一) 更年期的出现
1.女性更年期的特点
2.男性更年期的特点
( 二) 影响成年中期健康的主要因素
1.生物因素
2.社会、心理因素
三、 成年中期的智力发展特点
( 一) 成年中期的智力发展模式
1.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
2.智力技能与实用智力
( 二) 成年中期的智力活动的性质
1.智力是一种心理机能,在中年期仍具有适应意义
2.智力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
3.智力操作方式从抽象转为具体
( 三) 影响中年人智力活动的主要因素
1.社会历史因素
2.职业因素
3.身体健康水平"
"四、 成年中期人格的发展特点
( 一) 人格结构的发展变化特点
( 二) 发展任务的独特性
1.艾里克森的观点
2.莱文森的观点
3.哈威格斯特的观点
( 三) 自我意识出现变化
1.成年中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日益关注
2.自我调节功能趋向整合水平五、 成年中期的生活特点
( 一) 家庭生活特点
1.代际关系的变化特点
2.婚姻关系的变化特点
( 二) 职业发展变化特点"
第十一章 成年晚期心理的变化
"一、 成年晚期的年龄阶段和一般特点
( 一) 年龄阶段
( 二) 一般特点
二、 成年晚期的认知特点
( 一) 感知觉的变化特点
1.视觉的变化特点
2.听力的变化特点
3.味觉、嗅觉和皮肤觉的变化特点
( 二) 记忆的变化特点
1.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的变化特点
2.记忆广度的变化特点
3.规定时间内的速度记忆的变化特点"
"4.再认能力的变化特点
5.回忆力的变化特点
( 三) 思维的变化特点
( 四) 智力的变化特点
三、 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特点及个性特点
( 一) 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特点
1.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与情感
2.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
3.各种“ 丧失” 是情绪体验最重要的激发事件
4.我国老年人生活满意程度较高
( 二) 成年晚期的个性特点
1.个性有所变化
2.个性持续稳定多于变化
四、 成年晚期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及长寿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 一) 成年晚期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
( 二) 长寿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 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绪 论
"一、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发展与任务
( 一)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 二)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 三)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二、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一)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二)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研究法
6.教育经验总结法
7.文件分析法"
第二章 学 习 理 论
一、 学习的一般概述
"( 一) 学习的概念
( 二) 人类的学习
( 三) 学生的学习二、 学习的类型
( 一) 我国传统的分类
( 二) 苏联的分类
( 三) 奥苏贝尔的分类
( 四) 加涅的分类
( 五) 布卢姆的分类
三、 国外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
( 一)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 试误联结” 学习理论
2.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 二) 认知派学习理论
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学习理论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4.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认知领域的学习
"一、 知识的学习
( 一) 知识的概念
( 二) 传统的关于知识学习与教学的观点
1.概念的学习与教学
(1) 什么是概念
(2) 概念的分类"
"(3) 概念的获得
(4) 概念的教学
2.原理的学习与教学
(1) 什么是原理
(2) 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
(3) 有效地进行原理教学的步骤
3.问题解决与教学
(1) 问题解决的性质
(2) 问题解决的阶段
(3) 实际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 三) 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的观点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 什么是陈述性知识
(2)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3) 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1) 什么是程序性知识
(2)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类型
(3) 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二、 学习策略
( 一) 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的定义
2.学习策略的分类
( 二) 认知策略
1.理解和保持知识的认知策略
(1) 复述策略
(2) 精加工策略
(3) 组织策略
2.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
(1) 表征问题阶段的思维策略"
"(2) 解答问题阶段的策略
(3) 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
( 三) 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1) 领会监控
(2) 策略监控
(3) 注意监控
3.调节策略
( 四) 学习策略的教学
1.要确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学习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2.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3.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
4.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三、 学习的迁移
( 一) 学习迁移概述
1.学习迁移的定义
2.学习迁移的种类
(1) 正迁移与负迁移
(2) 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
(3) 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4) 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
( 二) 主要的学习迁移理论及其研究
1.形式训练说
2.共同要素说
3.概括原理说
4.关系转换说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6.迁移的产生式理论
( 三)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1.加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
2.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内容
3.创造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4.传授与训练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四、 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 一) 智力及其培养
1.智力的定义
2.如何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1) 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
(2) 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
(3) 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和课外活动
(4) 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 二) 创造力及其培养
1.创造力概述
(1) 创造力的定义
(2)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3) 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
2.如何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 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
(2) 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 鼓励个体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
(4) 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5)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6) 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第四章 品德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
"一、 品德的形成
( 一) 品德的概念"
"1.品德的定义
2.品德与道德的辨析
( 二)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 三) 品德形成过程的分析
1.道德观念的形成
(1) 道德知识的获得
(2) 道德知识的内化与道德信念的形成
(3)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2.道德情感的培育
3.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 西方关于品德形成的理论
( 一) 有关道德行为形成的实验研究
1.攻击反应的学习实验
2.抗拒诱惑实验
3.言行一致实验
( 二) 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 三) 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教育含义三、 心理健康教育
( 一)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 二) 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与标准
1.心理健康的定义
2.心理健康的标准
( 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策略
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 教育性原则
(2) 整体性原则"
"(3) 平等尊重原则
(4) 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
(5) 保密性原则
(6) 坚持性原则
(7)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8) 适应个别差异原则
2.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1) 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
(2) 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
(3) 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
( 四)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五章 影响学习的因素
"一、 学习动机因素
( 一) 学习动机概述
1.学习动机的定义
2.学习动机的分类
( 二)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1.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1) 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
(2) 对学习行为的维持作用
(3) 对学习行为的监控作用
2.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 三)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 设置适合的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3) 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兴趣"
"(4) 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
2.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
(2) 提供清楚的、具体的、及时的学习结果反馈信息
(3) 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4)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5) 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二、 个性因素
( 一) 认知方式
1.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概念
2.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对学习的影响
( 二) 焦虑
1.焦虑的概念
2.焦虑对学习的影响
( 三) 归因方式
1.归因的概念
2.归因对学习的影响三、 集体与社会因素
( 一) 课堂气氛及其作用
1.课堂气氛的概念
2.课堂气氛的作用
(1) 从众
(2) 社会助长作用
( 二) 教师的领导方式及其作用
( 三) 竞争与合作
1.竞争与合作的含义
2.竞争与合作的利与弊
(1) 竞争的利与弊
(2) 合作的利与弊
( 四) 社会性别角色"
"1.性别角色的概念
2.社会性别角色对学习的影响"
第六章 个 别 差 异
"一、 智力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 一) 智力的个别差异
1.智力水平的差异
2.智力发展时间的差异
3.智力类型的差异
( 二) 智力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1.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1) 同质分组
(2) 留级和跳级
2.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
(1) 掌握学习
(2) 个别指示教学
(3) 个人化教学系统
二、 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
( 一) 什么是超常儿童
( 二) 超常儿童的教育策略三、 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
( 一) 什么是弱智儿童
( 二) 弱智儿童的教育 四、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 一) 特殊儿童的概念
1.什么是特殊儿童
2.特殊儿童的分类
(1) 残疾儿童"
"(2) 问题儿童
( 二) 特殊儿童的教育策略"
第七章 教 师 心 理
"一、 教师的角色与教师的威信
( 一) 教师的角色
1.学习的指导者
2.班集体的领导者
3.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4.心理保健者
5.教育科研人员
( 二) 教师的威信
1.教师威信的概念与作用
2.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
(1) 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
(2) 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与习惯
(3) 教师的思想品质、心理品质与业务能力二、 教师的教育能力与个性品质
( 一) 教师的教育能力
1.教学能力
(1) 全面掌握和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
(2) 教学监控能力
(3) 言语组织和表达能力
(4) 教师机智
2.教育观察力
3.注意分配的能力
4.思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5.因材施教的能力"
"6.适应环境的能力
( 二) 教师的个性品质
1.热忱关怀
2.真诚坦率
3.胸怀宽广
4.作风民主
5.客观公正
6.自信心强
7.耐心自制
8.坚韧果断
9.热爱教育事业"
社会心理学
第一部分 考试大纲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一) 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1. 定义社会心理学的根据
2. 社会心理分类系统
3.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
(三) 社会心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1.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2.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二、 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一) 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1. 史前准备
2. 系统社会心理学著作的问世
3. 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兴起
(二)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1. 理论发展
2. 主要的实验研究
3. 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技术进展三、 社会心理学现状
1. 社会心理学在美国的地位与现状
2. 欧洲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3.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发展
一、 社会化的概念
(一) 什么是社会化
(二) 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三) 社会化与个性化二、 自我概念及其形成
(一) 什么是自我概念
(二) 自我概念的功能
(三) 自我概念的形成 三、 自我概念的发展机制
(一) 自我知觉理论
(二) 社会比较
(三) 社会学习
(四) 亚社会认同
第三章 印象形成与归因
一、 印象形成
(一) 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二)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
1. 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1) 刻板印象
(2) 晕轮效应
2. 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3. 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三) 总体印象的形成"
"1. 加法模式
2. 平均模式
3. 加权平均模式
二、 印象的定向作用与准确性
(一) 印象的定向作用
1.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2. 首因效应的产生
3. 近因效应的产生
(二) 影响印象形成准确性的因素
1. 觉察者的情绪状况
2. 投射作用
3. 内隐人格理论三、 印象管理
(一) 印象管理的概念
(二) 印象管理策略
1. 逢迎
2. 恫吓
3. 自我抬高
4. 显示
5. 恳求四、 归因
(一) 归因的概念与归因理论
1. 归因的概念
2. 行为的原因系统
3. 行为原因的稳定性
4. 控制点
(二) 归因原则
1. 不变性原则
2. 折扣原则
3. 协变性原则"
"(三) 影响归因的因素
1. 社会视角
2. 自我价值保护
第四章 态度及其改变
一、 态度的实质
(一) 什么是态度
1. 态度的定义
2. 态度的构成
(二) 态度的维度
1. 指向
2. 强度
3. 深度
4. 向中度
5. 外显度
二、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 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研究
(二) 态度与行为确实一致的证明
(三)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三、 态度的形成
(一) 学习经验
(二) 态度的心理功能与态度的选择
1. 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
2. 自我防御功能
3. 价值表现功能
4. 认识功能 四、 态度的改变
(一) 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
"1. 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1) 依从
(2) 认同
(3) 内化
2. 认知不协调理论
3. 平衡理论
(二) 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1. 态度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
2. 传达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 传达者的威信
(2) 传达者的立场
(3) 传达者的目的指向
(4) 传达者的吸引力
3. 信息沟通方面的影响因素
(1) 信息的差异
(2) 信息的倾向性
(3) 信息提供方式
(三) 态度改变的方法
1. 沟通影响规律的利用
(1) 态度改变影响因素向方法的延伸
(2) “睡眠者效应”
(3) 信息的适当重复
2. 参照群体引导
3. 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改变
第五章 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
一、 人际沟通
(一) 人际沟通的基本概念"
"1. 人际沟通的定义
2. 人际沟通与理解
(二) 人际沟通的类型
1. 语词沟通和非语词沟通
2. 口语沟通与书面沟通
3. 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
4.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二、 人际吸引
(一) 熟悉
(二) 个人特征
1. 才能
(1) 才能与人际吸引
(2) 犯错误效应
2. 外貌吸引力
3. 真诚
(三) 相似与互补
1. 相似
2. 互补
(四) 爱情
1.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
2.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三、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1. 定向阶段
2. 情感探索阶段
3. 感情交流阶段
4. 稳定交往阶段
(三) 人际关系的原则
1. 交互原则"
"(1) 人际交往的交互现象
(2) 人际交往交互性的原因
2. 功利原则
3.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第六章 侵犯与亲社会行为
一、 侵犯及其控制
(一) 什么是侵犯
(二) 侵犯的原因
1. 侵犯的生物学解释
2. 挫折侵犯理论
(1) 早期观点
(2) 理论的修正
(3) “武器效应”
3. 侵犯的社会学习观点
(三) 侵犯行为的控制
1. 宣泄
2. 侵犯行为的社会制约
3. 去个性化的避免
4. 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 亲社会行为及其产生过程
(一)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二) 亲社会行为的根源
1. 生物学解释
2. 社会交换论观点
3. 社会规范论观点
(三) 亲社会行为的过程
1. 责任分散假设及其验证"
"2. 助人的决策过程
(四) 社会作用力理论
1. 社会作用力乘积法则
2. 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
3. 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
三、 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一) 增加责任的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
(二) 提供亲社会榜样
(三) 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第七章 社会影响"
"一、 从众
(一) 从众的概念与经典研究
1. 从众的概念
2. 社会规范的形成
3. 群体压力研究
(二) 从众的类型
1. 真从众
2. 权宜从众
3. 不从众
(三) 从众的原因
1. 行为参照
2. 对偏离群体的恐惧
3. 群体的凝聚力二、 服从
(一) 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1. 研究的过程
2. 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距"
"(二) 服从的原因
1. 合法权力
2. 责任转移
三、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一) 什么是社会助长
(二) 脑力激励法
(三) 社会助长作用的机制
(四) 社会惰化
四、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一) 群体极化
1. 群体极化的概念
2. 冒险转移
(二) 群体思维
1. 群体思维的表现
(1) 无懈可击错觉
(2) 集体合理化
(3) 对群体道德深信不移
(4) 对于对手的看法刻板化
(5) 从众压力
(6) 自我压抑
(7) 统一错觉
(8) 思想警卫
2. 群体思维的过程与防止方法"
- 2024-04-28
目 录 普通心理学 1 心理学研究方法 17 心理统计学 31 心理测量学 41 发展心理学 54 教育心理学 71 社会心理学 83 普通心理学 第一部分 考试大纲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